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6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20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01.
应用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技术在金华的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与自然互利的环境管理中,应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有害生物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本课题组从2008年开始与国内外有关科学家在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的丘陵稻田生态系统中开展了应用水稻生态工程技术控制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尝试,以期通过生态工程的方法降低水稻害虫种群数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采用种植蜜源植物保育天敌、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控害虫、调整氮肥使用策略等措施,丰富稻田系统中节肢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增加天敌种群数量,提高天敌对水稻害虫的控制能力,从而建立相对稳定的稻田生态系统。通过该技术,农田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该方法为经济和环境友好的非化学方法控制水稻害虫提供了一套简单实用的控害模式,自2014年开始,农业部已将该技术列为主推技术之一,在全国水稻种植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2.
浙江省茭白无害化生产技术规程及实施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控制茭白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中易积累和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质为目的,参照有关单位的相应标难,结合浙江省茭白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防治措施,探讨浙江省茭白无害化生产的措施及其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03.
银杏叶粗提物对茭白二化螟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银杏叶的乙醇粗提物对二化螟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提取物对二化螟成虫具有较强的产卵忌避作用,1.25g/L的浓度时,产卵忌避率达61.76%。提取物对二化螟幼虫具有较强的拒食作用,对2龄1日龄幼虫的选择性和非选挥性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2.3,3.8g/L.提取物对二化螟幼虫具有明显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对2龄1日龄幼虫的抑制中浓度为5.1g/L.提取物对蚁螟有一定的触杀作用。  相似文献   
104.
对茭白二化螟的越冬和产卵习性,钻蛀和转移规律,田间种群动态,天敌种类和田间防治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主要以6龄老熟幼虫在茭白残茬中钻蛀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为化蛹高峰期,4月中旬末至下旬为羽化高峰期。二化螟成虫主要将卵产在叶片上,叶鞘上为少数;大多数卵块产于心叶、倒一叶和倒二叶叶枕以上0—60cm范围内,少数产在叶鞘上。其初孵蚁螟喜钻蛀倒4、倒5叶叶鞘内侧的叶肉中,2龄后开始往内侧叶转移钻蛀。茭白田中二化螟的虫口密度高,发生期较集中,5月上中旬为第一代卵孵盛期,7月中旬为第二代的卵孵盛期,8月下旬末9月上旬为第三代的卵孵盛期。其主要天敌为螟黄足绒茧蜂和白僵菌。植物性杀虫剂绿浪和化学农药锐劲特对其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5.
FA旱地龙在蔬菜上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A旱地龙是一种集抗旱、营养为一体的多功能调节剂,在市郊多种蔬菜上应用后,能有效促进蔬菜的生长发育,提早产品器官成熟,增强作物的抗逆性能,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6.
茭白田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和无害化治理技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讨论了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茭白田福寿螺的发生与为害及其无害化治理技术,主要包括手工清除、鸭子捕食、有毒植物诱杀、设置网纱、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药剂防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7.
【目的】为了明确毒死蜱和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亚致死效应,【方法】我们采用离体叶片浸渍法,2龄稻纵卷叶螟幼虫在亚致死浓度(LC_(10)和LC_(25))浸渍下的水稻叶片上处理72 h,然后观察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状况,并测定了其体内主要解毒酶活性。【结果】毒死蜱亚致死浓度LC_(10)和LC_(25)处理组幼虫历期较对照显著延长;蛹历期显著短于对照,雌雄成虫寿命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浓度LC_(10)和LC_(25)处理组,幼虫历期和蛹历期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LC_(10)处理组雌成虫寿命缩短。毒死蜱LC_(10)和LC_(25)处理组,稻纵卷叶螟体内的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氯虫苯甲酰胺LC_(10)和LC_(25)处理后其体内的酯酶活性显著增加;LC_(25)处理组的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毒死蜱和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浓度处理使稻纵卷叶螟部分生长期发育放缓,但诱导体内部分解毒酶活性上升。稻纵卷叶螟处于这两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的选择压下,将有利于抗药性的积累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8.
诱虫植物香根草控制水稻二化螟的最佳田间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诱虫植物香根草控制水稻二化螟的最佳田间布局,进行了不同种植年限和丛间距的香根草条带对控制水稻二化螟作用距离和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为害程度远低于防治指标的二化螟轻发生区,田埂上种植了一年和二年香根草的稻田螟虫枯心率均显著低于没有种植香根草的对照田,其中种植了二年香根草的稻田比种植了一年香根草的稻田对螟虫的控制效果更好,丛间距为5、3和1m的二年生香根草条带对早稻的平均保苗效果分别为63.6%、47.5%和69.7%,有效作用距离达到20m以上。在二化螟常年发生较重(85.45头/百丛)的地区,大田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香根草丛间距4m、行间距50m时,稻田二化螟越冬代幼虫的虫口减退率达到84.2%。通过研究明确了稻田四周田埂或路边种植香根草控制水稻二化螟的最佳田间布局为:丛间距3~5m、行间距50~60m。  相似文献   
109.
草地贪夜蛾种群监测预报是指导防治的基础工作.在使用性信息素进行成虫种群监测过程中发现了劳氏黏虫、莴苣冬夜蛾和斜纹夜蛾3种非靶标鳞翅目昆虫.对诱捕到的3种非靶标鳞翅目昆虫的比例统计发现,劳氏黏虫最为常见,其次为莴苣冬夜蛾,二者占非靶标鳞翅目昆虫的98%以上,斜纹夜蛾数量较少.非靶标昆虫的比例与调查时期有关,5月至10月诱...  相似文献   
110.
菌类多糖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菌类多糖主要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其自身有保护作用的生物高聚物,近年来对其抗肿瘤、免疫增强、抗衰老等生物活性及相关应用进行研究。笔者对近年来菌类多糖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为以后菌类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