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3篇
  27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应用Tn5转座子对粪产碱菌野生型菌株A1501进行诱变处理,用荧光增白剂及TTC为标记筛选,分别获得胞外多糖缺陷型和丰富型突变株。激光共聚焦观察证实,EPS突变株确实具有与野生型不同的表面特性,贴根试验表明,突变株贴根菌数均少于野生型,胞外多糖生成过多或过少均影响菌体与根表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62.
通过对四个水稻品种(Ratna、Jaya,Masuri和Kaioijra)从喂饲叶(源)向其它叶片(库)输出的分析表明,在籽粒形成期~(32)P从源叶向库叶输出具有相邻关系的功能。但在籽粒发育期,无论什么品种,倒三叶不保持这种关系。在所有叶片中,倒三叶中的~(32)P输向籽粒最少。品种Radna和Jaya在籽粒发育期,~(32)P从旗叶输向籽粒和茎杆最多。而品种Masuri和Kaloina在籽粒形成期,~(32)P从倒二叶输出最多,而不是在符粒发育期,从旗叶输出。本研究产生了这样一个事实,虽然~(32)P的使用量一改,但喂饲叶的相对输出,因品种而异,不同的水稻品种诱导叶片衰老的方式(顺序和排顺序的)也不同。  相似文献   
63.
幼苗期大豆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与QTL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幼苗期大豆根系性状的遗传规律并进行QTL定位,推进大豆品种选育进程。【方法】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及其所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取亲本及447个家系各30粒种子,用灭菌纸包裹后分别于2013年5月27日、6月28日放置在清水培育,每组试验设置3次重复,环境温度20-28℃,幼苗长到V2期,分别于2013年6月8日、7月8日对幼苗期相关根部性状数据进行测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大豆幼苗期根系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和QTL定位。定位所用图谱全长2 047.6 cM,包括27个连锁群,232个标记位点。【结果】主根长、侧根数、根重、根体积和茎叶重各形状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下胚轴长和下胚轴重表现极显著正相关,与茎叶重表现出显著正相关。主根长受3对等效主基因控制,侧根数受2对重叠作用主基因控制,根重和根体积受4对等效主基因控制,下胚轴长受4对加性主基因控制,下胚轴重受4对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以上性状均没有检测到多基因效应。茎叶重受加性多基因控制,没有检测到主基因效应。共检测到24个与主根长、侧根数、根重、根体积、茎叶重、下胚轴长和下胚轴重相关的QTL,分别位于A1、A2、B1、B2、C2、D1b、F_1、G、H_1、H_2、I、K_2、L、M、N和O连锁群上。其中,主根长共检测到5个QTL,分布在B1、L、N、O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7.05%-13.18%。侧根数共检测到4个QTL,分布在A1、D1b、I、L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8.21%-16.43%。根重共检测到3个QTL,分布在F_1、G、N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7.55%-10.85%。根体积,5月27日试验结果,共检测到3个QTL,分布在K_2和M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8.44%-12.39%。6月28日试验结果,没有定位出主效QTL。茎叶重共检测到5个QTL,分布在A1、A2和N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11.43%-38.91%。其中,qSW1-a2-1、qSW2-a2-1和qSW2-a2-1均定位在A2染色体上。下胚轴长,5月27日试验结果,共检测到1个QTL,分布在H_1连锁群上,表型贡献率为7.86%。6月28日试验结果,没有定位出主效QTL。下胚轴重共检测到3个QTL,分布在B2、C2、H_2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7.70%-12.48%。【结论】幼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机制较复杂,茎叶重受多基因控制,其余性状主要受主基因控制。抗逆品种根系从幼苗期根系生长就表现出发根早、生长快、主根长、侧根多等特点,在实际育种过程中,需要对根系各性状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根系整体健壮发达,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64.
棉花纤维发育的遗传机制及分子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棉纤维是由胚珠外表皮单细胞在受精前后经分化突起、伸长和细胞壁增厚而形成。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细胞学、生理生化等特点,以及有关棉纤维的经典遗传和分子标记方面的研究已有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克隆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从分子水平改良棉纤维品质,已成为主要研究方向。但由于其发育是受多个基因共同调控的复杂过程,至今对发育各阶段分子生理调控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65.
本研究利用在纤维性状上有明显差异的4个棉花种质DP99B(毛籽棉,陆地棉)、FLS2123(裸籽棉,陆地棉)、ZYS20(光籽棉,陆地棉)以及VH8(光籽棉,海岛棉)作为棉花实验材料.利用以上4个棉花材料作为亲本组配了4个杂交组合,其组合分别为:DP99B(毛籽)xFLSl23(裸籽)、DP99B(毛籽)xZYS20(光籽)、ZYS20(光籽)xFLSl23(裸籽)、DP99B(毛籽)xVH8(光籽),获得以上4种组合的F1代种子及F2代群体种子,分析F1、F2种子棉纤维性状,试图弄清控制棉花长短纤维分化和发育的基因型.根据本研究4种杂交组合其F1及F2分离表型结果,推定供试亲本材料的长绒生长发育的基因型可能为:DP99B(毛籽)的基因型为:LiALiA或LiA liA及LiDLiD或LiDliD;ZYS20(光籽)的基因型为:LiALiA或LiA liA及LiDliD或LiDliD;FLS2132(裸籽)的基因型为:LiALiA LiDliD;VH8(光籽)的基因型为LiALiA或LiAliA及LiDLiD或LiDliD.4个组合的长绒的长度上都成较好的正态分布,认为棉花长纤维长度的发育是一种数量性状遗传.就短绒而言,在4个组合的F2代群体里的,ZYS20xFLS2132全为光籽、DP99BxVH8全为毛籽没有出现分离,DP99BxFLS2132和DP99BxZYS20出现了分离,分析以上分离的具体情况并结合以前研究者结论,可以推断控制短绒和长绒分化和发育的基因并非同一组基因.推定出4个亲本DP99B(毛籽棉)、FLS2123(裸籽棉)、ZYS20(光籽棉)、VH8(光籽棉)控制短绒发育的几种可能的基因型.DP99B可能的基因型为:ii,susu,Ft1Ft1,Ft2Ft2,Ft3Ft3,FcFc;ii,susu,Ft1Ft1,Ft2f12,Ft3ft3,Fcfc;VH8可能的基因型为:Ii,Susu,Ft1Ft1,Ft2Ft2,Ft3Ft3,FcFc;Ii,susu,Ft1Ft1,Ft2Ft2,Ft3Ft3,FcFe,ZYS20可能的基因型为:Ii,Susu,Ft1ft1,Ft2ft2,Ft3ft3,Fcfc:Ii,susu,Ft1ft1,Ft2ft2,Ft3ft3,Fcfc;ii,Susu,ft1ft1,ft2ft2,Ft3Ft3,fcfc;FLS2132可能的基因型为:Ⅱ,SuSu,Ft1ft1,Ft2ft2,Ft3ft3,Fcfc;Ii,Susu,Ft1ft1,Ft2ft2,Ft3ft3,Fcfc.同时进一步推定出其4个组合DP99BxFLS123,DP99B×ZYS20,ZYS20xFLS123,DP99BxVH8其F1代控制短绒发育的基因型为:DP99BxVH8的F1代基因型为:ii,susu,Ft1Ft1,Ft2Ft2,Ft3Ft3,FcFc,以致其F1代为毛籽而且F2代短绒没有出现分离.DP99BxZYS20的F1代基因型为:ii,susu,Ft1ft1,Ft2ft2,Ft3ft3,Fcfc或者ii,Susu,Ft1ft1,Ft2ft2,Ft3ft3,Fcfc,以致其F1代为毛籽而且F2代短绒出现分离.DP99BxFLS2132的F1代基因型为:Ii,Susu,Ft1ft1,Ft2ft2,Ft3ft3,Fcfc或者Ii,susu,Ft1ft1,Ft2ft2,Ft3ft3,Fcfc,以致其F1代为光籽而且F2代短绒出现分离.ZSY20xFLS2132的F1代基因型为:Ⅱ,SuSu,Ft1ft1,Ft2ft2,Ft3ft3,Fcfc,以致其F1代为光籽而且F2代短绒没有出现分离.根据群体中长绒的长度和短绒的密度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棉花长绒的长度与短绒分布的密度间存在着相关性,即在长绒和短绒均存在的情况下,长绒的长度越长密实度越大其短绒分布的密度也越大.由此可以证实一旦有短绒由胚珠细胞分化出来后,其发育就和长绒受共同的基因控制.本研究结果认为控制棉花长绒发育的基因与控制短绒发育的基因存在明显的相瓦作用,控制长绒发育的基因可能对控制短绒发育的摹因有一定遗传效应,在胚珠表皮细胞分化成为何种类型棉纤维后,其后控制棉纤维伸长发育的是由同一系列的基因所控制.一旦有短绒细胞被分化出来,控制长绒的基因同时调控短绒的分布及其密度.  相似文献   
66.
表型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型组学,是将生物体的表现型特征视为一个整体(表型组)进行研究的领域,生物体的表型特征大都是由基因组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1996年,衰老研  相似文献   
67.
68.
本文讨论的是水稻和大麦光合结构调节的三大进化阶段: Ⅰ.适应于原初产地的基本光合结构的形成, Ⅱ种植范围的扩大与光合结构的改变, Ⅲ与高产集约栽培相适应的光合结构的剧烈变化本文中“光合结构”指的是与植物光合能刃转换密切相关的单叶和叶片冠层的形态学。  相似文献   
69.
固氮基因的表达受氮调节系统mifAL操纵子的调节控制。ntrC在氮调节和固氮基因表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文阐述了氮调节系统的基因组成,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在联合固氮菌中氮调节基因的作用及工程固氮菌构建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70.
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与QTL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以山西农家品种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样品中的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和Win QTLCart 2.5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进行混合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结果表明,大豆苷、黄豆苷元、染料木素、染料木苷、大豆苷元和异黄酮总含量分别受4、4、2、3、2和2对主基因控制,并有多基因修饰。检测到44个与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相关的QTL,与大豆苷、染料木素、黄豆苷元、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和异黄酮总含量相关的QTL分别有10、9、4、7、8和6个。连续2年分别检测到与大豆苷、染料木苷、黄豆苷元和异黄酮关联,分别位于标记区间satt430~satt359、satt038~satt570、satt197~sat_128和satt249~satt285的稳定表达QTL,可尝试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