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Ⅲ优98在豫南稻区晚播试种,表现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强。介绍了该组合的试种表现及其在豫南稻区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2.
发展和状大县城经济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对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我州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州是个农业基础薄弱、经济增长缓慢、资源缺乏、财力不足、文化落后、贫困面大的欠发达地区,因此,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和构建各县特色的县域经济新格局,不断增强县城经济竞争力,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43.
方玲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 《杂交水稻》2006,21(1):53-53,90
“早西瓜—晚粳稻”是伴随豫南粳稻晚播栽培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可解决早西瓜后茬和晚播粳稻前茬空闲的问题,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介绍了该种植模式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4.
为了探索温度变化对豫南粳稻播始历期(从播种到始穗所需要的天数)和灌浆成熟期的影响,以生产上引进应用的5个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1-2012年进行分期播种试验,探索了播期及基于播期的温度变化对参试品种生育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播始历期温度随着播种期推迟而升高,接近水稻生物学最适温度,灌浆成熟期温度随播期推迟显著降低。随着播种期推迟,播始历期缩短,灌浆成熟期延长。利用改进的水稻发育温度效应的非线性模型进行播始历期模拟,参试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温性,感温性宁粳3号>9优418>南粳44>郑稻18>隆优1875。9优418、南粳44、宁粳3号和隆优1875灌浆成熟期长短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负相关,郑稻18与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温差呈显著正相关。隆优1875灌浆成熟期对低温敏感,21℃以下灌浆成熟期显著延长,郑稻18灌浆速度快,对低温钝感。综合考虑,播始历期和灌浆成熟期受气温影响,为安全起见,将隆优1875播种期安排在5月10日前,郑稻18播种期安排在5月下旬,而宁粳3号、南粳44和9优418,播种期安排在5月15日前后。  相似文献   
45.
采用改进的QuEChERS方法对蔬菜、水果样品进行前处理,用气质联用仪(EI源)检测联苯菊酯和溴氰菊酯残留。对4种蔬菜、2种水果利用乙腈提取,经优化比例后的PSA、GCB和C18的混合物净化后,氮吹浓缩、正己烷定容后经气质质谱仪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回收率均在78%~120%,RSD在10%以下,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46.
建立了水果、蔬菜中阿维菌素残留QuEChERS提取净化方法,采用超高压液相-串联质谱仪(UPLCMS/MS,ESI源)检测其残留浓度。以4种蔬菜、2种水果为例,乙腈提取其中的阿维菌素,经优化比例后的PSA、GCB和C18的混合物净化后,氮吹浓缩,甲醇定容后经超高压液相-串联质谱仪测定,添加回收率均在70%~100%,RSD在8%以下,符合农药残留要求。该方法灵敏可靠,具有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47.
48.
研究结果表明闽西北山区煤矿污水废渣中的有机碳、含硫、铁物质以及强酸性的废水等是污染危害水田土壤的主要因子,它造成水稻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经各种措施治理后,土壤中凡种主要危害因子有所减轻,土壤pH提高0.5-3个单位,全硫降幅达5%-52%,有效硫降幅达5.3%-72%,亚铁降幅达16.2%-72.5%。水稻产量明显提高,水稻增产幅度达25.4%-214%。  相似文献   
49.
作物残体还田对赤红壤有机质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玲 《土壤学报》1999,36(1):137-142
闽东南沿海丘陵地上的赤红壤旱地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即是农业生态环境较恶劣,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相当低,土壤肥力性状很差,这也是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保持和提高土壤库中物质和能量的贮量水平,提高土壤肥力[1-3],首先必须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这是土壤肥力的稳定指标.因此本试验试图寻找适合在沿海赤红壤上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几种途径,以便推广应用,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0.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机-中性化修复技术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石灰、钙镁磷肥、泥炭、猪粪、石灰+泥炭、石灰+猪粪、钙镁磷肥+泥炭、钙镁磷肥+猪粪等处理对污染田进行改良.试验表明,大部分处理能提高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及速效磷含量;各处理pH值大小顺序为,钙镁磷肥+泥炭、钙镁磷肥、钙镁磷肥+猪粪>石灰+猪粪、石灰+泥炭、石灰>泥炭、猪粪.经统计分析,土壤pH值与土壤有效镉、有效铅、有效铜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通过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重金属活性是有机-中性化改良技术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