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9篇
  4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42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湖北宜城花生枯萎病的病原进行了生物学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6月份的病原主要是真菌,41份样品中,分离的真菌样品有38份,其中23份样品是黑曲霉菌。通过PSA培养基上真菌形态观察、真菌核糖体间区ITS区段的PCR扩增和序列分析,明确6月份花生枯萎病的病原分别是黑曲霉菌、立枯丝核菌和镰刀菌;8月份的病原主要为细菌,10份样品中,9份分离得到茄科雷尔氏菌(青枯病菌),通过细菌的回接试验,部分植株产生典型青枯、萎蔫症状,明确8月份的病原是青枯病菌。  相似文献   
42.
1994~1995年连续两年田间调查说明,鲁花11号、1- 10、福早1 号、白沙1016 和鲁花10号5 个花生品种对CMV 田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在同等栽培条件下,鲁花11 号和1- 10 平均发病率显著低于鲁花10 号、福早1 号和白沙1016。1996~1998 年3年田间小区鉴定结果说明,在鉴定的36 个花生品种(系)中,发现鲁花11号、中花4 号和鲁花14号3份材料对CMV 表现低抗,11份材料表现低感,其余材料为中感和高感,未发现中抗以上材料。  相似文献   
43.
为了探究FAD2在花生低温响应中的作用,本研究从普通油酸花生中花16 (ZH16)和高油酸花生中花413 (ZH413)中克隆得到花生AhFAD2家族的全部基因,共7个。通过分析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现,在ZH16和ZH413中各FAD2基因表达模式相似, AhFAD2-1A/B主要在花和发育的种子中表达, AhFAD2-3A/B主要在营养组织中表达, AhFAD2-4A/B主要在根和花中表达,表明AhFAD2基因在花生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发挥各自的生物学功能。在15℃下发芽6 d发现,ZH413的发芽率未显著下降,而ZH16的发芽率显著下降。种子萌发过程中,AhFAD2-1A/B和AhFAD2-4A/B均受低温诱导表达。在ZH16中AhFAD2-1A/B在低温诱导第6天开始显著上调表达,而在ZH413中第1天显著上调表达;在ZH16中AhFAD2-4A/B在低温诱导第3天出现显著上调表达,之后表达量下降,但在ZH413中第1天就显著上调表达,且始终维持在高水平表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推测,高油酸花生在受到低温胁迫时,AhFAD2-1A/B编码蛋白失活,但AhFAD2-4A/B的高量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部分功能。同时也说明AhFAD2-1A/B功能的缺失并不是决定花生耐寒性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的开展为培育抗寒的高油酸花生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为高油酸花生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推广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4.
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花生青枯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青枯菌的遗传多样性和其在花生植株上的致病力差异,采用国际上新的青枯菌演化型分类模式,对从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9个花生种植区分离的95株花生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内源葡聚糖酶基因egl对青枯菌进行系统发育研究,并对供试青枯菌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所有95株菌株均属于青枯菌演化型I型,即亚洲分支类型。在序列变种分类上,所检测的9个花生种植区中有8个种植区的花生青枯菌菌株属于序列变种14,仅有1个种植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的花生青枯菌菌株属于序列变种48,表明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花生青枯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青枯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来自赣州市的菌株GZ-1、贺州市的菌株HZ-2和宜昌市的菌株YC接种到花生植株14 d后,花生的病情指数分别为43.8、75.0和87.5,而来自其它6个花生种植区的菌株接种花生后,其病情指数均为100.0,表明菌株GZ-1和HZ-2的致病力较弱,而其它7个花生种植区代表性菌株的致病力均较强。  相似文献   
45.
油菜菌核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和高效菌株的鉴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从油菜根际和叶围分离得到320个细菌分离物,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的拮抗实验中,18个分离细菌表现对油菜菌核病菌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其中Y1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Y1进行油菜离体叶片、温室盆栽和田间小区接种实验,该菌均表现对油菜菌核病明显的防病效果;在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中,防病效果达到92%.经过鉴定,Y1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46.
荚果相关性状是花生产量构成的重要成分。为解析花生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挖掘稳定存在的QTL,以荚果大小和重量存在显著差异的中花5号和ICGV 86699为亲本衍生的包含166个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3个荚果相关性状中荚果长、荚果宽在5个环境,百果重在6个环境下进行性状考察,并结合群体的基因分型数据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9个荚果长QTL、10个荚果宽QTL和12个百果重QTL。有10个QTL在多个环境被重复检测到,其中6个QTL在不同地点重复检测到,为稳定表达QTL,且稳定表达的QTL中5个(qPLB06.2、 qPLB06.3、qPWB06.2、qHPWB04.3、qHPWB06.3)在至少1个环境中贡献率超过10%。共发现5个QTL簇,其中位于 B06上的QTL簇Ⅳ和Ⅴ,均在多个环境下检测到稳定调控荚果长、荚果宽和百果重的QTL共定位,表明这些荚果相关性状具有明显的遗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7.
利用RNAi 介导的抗病性获得抗2 种花生病毒的转基因烟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花生条纹病毒红安株系(PStV-Hongan)外壳蛋白基因(CP),花生矮化病毒轻型株系(PSV-Mi)和花生黄瓜花叶病毒(CMV-CA)复制酶基因2a为模板,通过PCR 方法分别得到PStV-CP 5′ 端,PSV-Mi 和CMV-CA 2a3′ 端150 bp 的片段,3 种片段混合物为模板经PCR 拼接得到450 bp 的片段,此拼接片段通过Gateway 系统重组至植物表达载体pK7GW1WG2,得到含反向重复拼接片段的植物表达载体pK450。冻融法导入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菌株GV3101 后,叶盘法转化本生烟(Nicotiana benthamiana),经PCR 检测,获得转基因植株。对T1 代转基因植株分别人工接种3 种病毒,66. 7% 的植株表现对PStV 免疫,9% 的植株表现对CMV-CA 的恢复抗性,全部植株对PSV 感病。siRNA 的Northern blot 结果表明,所有转基因烟草植株都含有病毒特异siRNA,siRNA 含量随接种后时间延长而衰减。  相似文献   
48.
Gateway重组系统是Invitrogen公司推出一种新的克隆策略。鉴于一般用于农杆菌转化植物的质粒比较大,采用常规的酶切和连接的克隆策略耗时、费力,Gaytewayw重组系统为大载体的操作提供了一种快速和可靠的手段。该系统利用噬菌体转染细菌后整合细菌DNA的位点特异性重组策略(Landy,1989),重组过程是保守位点特异性DNA链的切割和重接,整个过程中没有DNA的合成。应用Gateway重组系统构建植物反向重复序列表达载体包括两个重组过程:第一,BP重组:目的片段重组至入门载体(Entry clone);第二,LR重组,目的片段自入门载体重组至植物表达载体。本实验室拟利用这一系统构建花生条纹病毒(PStV)红安株系的cp反向重复序列载体,进行烟草转化,期望获得抗性的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49.
在人工接种高病害压条件下,对当前生产上应用的13个油菜双低和杂交品种及14份资源材料进行了 对芜菁花叶病毒( TuMV)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的13个油菜品种均不抗TuMV,但感病性低于对照品种中油 821。14份油菜资源材料间抗性差异显著,有3份材料表现高抗和中抗。大部分油菜推广品种表现的高发病率和 病情指数表明在病害流行地区和年份,这些品种不足以抵挡病毒病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50.
利用PCR方法扩增生防细菌成团肠杆菌(Enterobacter agglomerans,IC1270)基因组调节基因CrrS、GrrA、rpoD、rpoS,插入质粒pGEMT-easy中。切下目的片段与酶切穿梭质粒pJFF224-XN连接,经PCR及酶切鉴定,调节基因片段分别以正向或反向插入到质粒的T4启动子下。将带有调节基因的穿梭质粒导入IC1270的感受态细胞,得到带有同源调节基因不同插入方向的IC1270衍生物。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正向插入的调节基因未提高对病原真菌的生防效果,而反向插入的调节基因丧失对病原真菌的颉抗作用,推测与抑制调节基因的转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