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3篇
农学   20篇
  7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低磷低氮、低氮胁迫和正常供肥3种条件下对148份大麦种质进行大麦抽穗期研究,结果表明:低氮磷和低氮胁迫下多数大麦抽穗期比正常供肥条件下的延迟,延迟天数明显大于不同大麦基因型差异;低氮胁迫条件下,不同来源和棱型间均对大麦抽穗期影响显著,正常供肥下不同来源对大麦抽穗期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2.
云南大麦产业发展综合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云南大麦广泛的用途,文章就云南大麦生产在烟草业、啤酒业、饲料业和功能食品业四大产业中的作用和关系作了综合阐述,并就如何协调发展这四大产业来推动云南大麦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作了论述,给出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进展和经验。由此,提出云南大麦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3.
为寻求功能大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选用3个优质大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时间割苗对再生大麦农艺性状和生物产量及籽粒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及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割苗提高了干麦苗产量,但显著影响了再生麦的农艺和产量性状。除旗叶宽和茎粗外,割苗降低了再生麦的株高、节间总长度、旗叶长和穗长,显著降低了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秸秆产量和籽粒产量。再生麦的秸秆与籽粒产量以1叶1心和3叶1心两个阶段割苗最高,5叶1心期割苗最低,但5叶1心期割苗的干麦苗产量最高。在3叶1心前割苗,再生麦的籽粒功能成分(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及抗性淀粉)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4.
大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相关功能成分含量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麦籽粒蛋白质与功能成分含量的相关关系及其QTL,为功能大麦遗传改良、基因克隆及分子辅助育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紫光芒裸二棱为母本,Schooner为父本构建包含193个株系的RIL群体,结合SSR技术和QTL Ici Mapping V3.3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借助完全区间作图法(ICIM)对两年大麦籽粒蛋白质、总黄酮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进行QTL检测;同时分析蛋白质、总黄酮和GABA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亲本及RIL群体籽粒蛋白质、总黄酮及GABA含量表现出较大差异,且呈连续变异正态分布,适宜进行QTL定位。构建了一张全长为2 224.29 c M,两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6.48 c M的遗传连锁图谱,包括7个连锁群,135个标记位点。共检测到20个QTL,其中,控制蛋白质含量的9个QTL分别定位于1H、2H、4H、6H和7H连锁群染色体。表型变异率范围为4.11%—18.86%,解释表型变异率大于10%的3个主效QTL(13.30%、15.45%和18.86%)分别位于6H和7H染色体。经两年试验检测发现2个相同的QTL位点,分别位于4H BMAG0740—BMAG0808和6H Ebmac0806—GBM1270;控制总黄酮含量的7个QTL分别定位于2H、5H、6H和7H染色体。表型变异率范围为6.06%—29.01%,解释表型变异率大于10%的5个主效QTL(10.38%、15.27%、17.55%、24.17%和29.01%)分别位于2H、6H和7H染色体。经两年试验检测发现1个相同的QTL位点,位于7H EBmatc0016—Bmag0206;控制GABA含量的4个QTL分别定位于4H、5H、6H和7H染色体,表型变异率范围为5.44%—14.87%,最大变异率为14.87%的主效QTL位于7H染色体。控制蛋白质含量与总黄酮含量的基因同位于2H、6H和7H染色体,控制蛋白质含量与GABA含量的基因重合在4H、6H和7H染色体,控制总黄酮含量与GABA含量的基因同位于5H、6H和7H染色体。控制这三种成分的QTL主要位于6H和7H,尤其是6H Ebmac0806—GBM1270影响蛋白质、总黄酮和GABA含量,且加性作用方向一致,有极显著相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总黄酮与GABA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大麦籽粒蛋白质、总黄酮和GABA含量的相关性分析与其部分QTL定位结果一致,揭示了蛋白质和功能成分含量之间紧密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105.
为探究间作对分蘖期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64个云南大麦品种(系)与紫色马铃薯间作,大麦单作为对照,揭示分蘖期大麦苗不同种植模式、不同棱型、不同用途类型间的大麦苗4个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大麦SOD(1609.31U/g)、CAT(159.16U/g)、POD(334.70U/g)、PPO(102.30U/g)活性显著高于单作,且单作、间作下不同品种间4个抗氧化酶活性水平均存在差异;不同棱型间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为间作模式下二棱大麦抗氧化酶活性最高,单作模式下多棱大麦抗氧化酶活性最低;不同类型大麦间作模式下啤酒大麦品种抗氧化酶活性最高,青稞品种次之,饲料大麦品种抗氧化酶活性最低。用隶属函数法对间作模式下大麦抗氧化性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云啤麦MF20-5、宽颖大麦、MF20-16等抗氧化性综合评价前10的品种(系),作为与马铃薯间作下抗氧化性强的云南大麦品种(系)。  相似文献   
106.
以云南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籼稻品种滇屯502、粳稻品种合系35配制的杂种BC3F5和BC4F4(172份)为材料,在云南新平相同栽培条件下种植,研究供体亲本及其回交后代稻谷粒形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供体亲本及其后代的谷粒长和谷粒宽遗传力较高,且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选择潜力较大.2)谷粒长、谷粒宽和谷粒长宽比3个谷粒性状的遗传变异度不同.利用供体亲本及其后代进行粒形新品种选育时,除应考虑各谷粒性状的表现特点和遗传潜力大小外,还应考虑籼粳、稻谷粒形、供体亲本与其后代的遗传差异和特点.3)籼粳间、稻谷粒形间的3个谷粒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表现出显著的粒形多样性.遗传改良可使粒形多样性明显降低,表现为籼稻大于粳稻,阔卵形大于椭圆形和中长形.  相似文献   
107.
啤酒大麦新品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分蘖力与实粒数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效穗极显著正相关.抽穗期早晚影响全生育期显著正相关.株高和实粒数、空粒数都显著正相关,和产量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前5个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2.26%,其中第四主成分得分高的品种千粒重和成穗率高,基本苗少,对应的品种有品2、13、15、16;第五个主成分得分高的品种产量高,株高矮,对应的品种有品2、7、8、14和15.  相似文献   
108.
功能稻米研究利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功能稻米中高抗性淀粉稻米、高γ-氨基丁酸巨胚稻米、米胚芽和被誉为21世纪主食的发芽糙米等研究利用进展,为功能稻米产业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9.
有色大麦较普通大麦含有较多花色苷等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保健和辅助治疗功能。为了解大麦籽粒花色苷的遗传特点,选育高花色苷含量的大麦新品系,本研究以紫光芒裸二棱×Schooner构建的193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测定3个试点[玉溪(2013年)、白邑(2014年)及嵩明(2015年)]的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粒色,分析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粒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麦RIL群体籽粒总花色苷含量遗传变异大,3个试验点大麦总花色苷含量变异范围分别为0.36~1.38、0.50~1.50、0.50~1.58 mg·g-1,变异系数为25.00%~33.85%。大麦总花色苷含量呈右偏态、尖顶峰分布,由主效基因控制遗传。高海拔冷凉气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累积。3个试点大麦总花色苷含量与粒色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大麦籽粒颜色越深,其总花色苷含量越高。与紫光芒裸二棱相比,3个试点有8个共同株系(27、34、35、37、38、60、138、167)的总花色苷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为高花色苷含量大麦种质创新及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为探究不同季节播种和割苗期对大麦苗粉营养成分的影响,以48个云南大麦品种(系)为材料,进行秋、冬、春、夏四季播种和不同时期割苗处理,对大麦苗粉4个营养功能性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秋播大麦苗粉的总黄酮(156.21 mg·100 g-1)、生物碱(106.73 mg·100 g-1)、γ-氨基丁酸(186.40 mg·100 g-1)、蛋白质(30.79%)含量高于冬、春、夏播,且秋播与冬播、秋播与夏播间4个被测指标差异均显著。相同季节播种,分蘖前期割苗苗粉的总黄酮、生物碱、蛋白质含量均高于主茎抽穗期割苗,以秋播分蘖前期割苗苗粉的总黄酮(161.85 mg·100 g-1)、生物碱(106.80 mg·100 g-1)、γ-氨基丁酸(202.44 mg·100 g-1)、蛋白质(32.66%)含量最高。二棱大麦苗粉的γ-氨基丁酸、总黄酮、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多棱大麦。综上所述,秋播最适于云南大麦生产苗粉;延迟割苗期会降低大麦苗粉营养功能成分含量;二棱大麦品种(系)苗粉的营养成分含量高于多棱大麦;本研究条件下,适于生产麦苗粉的品种有云啤5号、云啤9号、矮思4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