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8篇
农学   22篇
  5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5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花时不遇是影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直接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水稻粒型差异对花时有影响。本研究采用GS3功能缺失突变来研究粳稻花时差异,以期为粒型影响花时提供佐证。【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来定向编辑控制粒长基因GS3,获得13对粒型差异的近等基因系粳稻,小区种植,采用目测法来调查花时。【结果】获得转基因T0植株并对其T1植株测序分析,发现长白25、吉粳102、浙粳88、武运粳27和J42均发生单碱基插入移码突变,垦鉴稻6号、空育131、浙粳22、扬粳4227、南粳9108、J5933、J6167和J5938均发生部分碱基缺失突变。对T1植株粒型考查表明,gs3突变体的粒长均显著长于野生型。对稳定的后代花时统计分析发现,粒型变长的突变体均比野生型花时有所提前,且吉粳102、空育131、浙粳88、武运粳27、扬粳4227这5个材料的gs3突变体花时均显著早于野生型,其余材料开花也提早,但不显著。【结论】长粒型粳稻GS3突变体的花时早于短粒粳稻野生型,这一研究可为粳稻粒型育种提供参考,加速长粒粳稻亲本选育,有望推动杂交粳稻发展。  相似文献   
52.
为明确杂交籼稻新组合内5优8015的耐肥抗倒性,提出合理的氮肥施用方法,进行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处理,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内5优8015在齐穗期后光合产物的积累、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内5优8015纯氮总施用量为187.5和225.0 kg/hm2处理的产量结构较优,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产量、齐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施氮量187.5 kg/hm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适宜、叶片功能期和光合生产能力较优,植株抗倒性强.内5优8015在生产中以施氮量187.5 kg/hm2为最佳,既可降低氮素用量,又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3.
水稻株型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泽川  曹立勇 《中国稻米》2014,(1):17-22,27
水稻株型相关性状包括分蘖数、分蘖夹角、株高及穗部性状。株型相关性状都是重要的农艺性状,是水稻产量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株型形成涉及到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和表达产物行使功能,因此对这些基因的挖掘和功能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虽尚未完全了解控制株型相关性状的基因及其功能,但也已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本文针对各个株型相关性状,综述了已鉴定的基因及其功能特点,以为分子育种运用及进一步遗传生理研究作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4.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在浙江富阳的育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5.
中9优1176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育成带有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的恢复系R1176后,再用其与印水型胞质不育系中9A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该组合参加江西省和浙江省区试及各地试种示范,表现抗性较强,高产稳产,米质较优,适应性广,易于制种,2005年3月通过了江西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56.
为加强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糖类代谢途径生理因子和遗传因子的研究,更好了解灌浆充实内在信息,以促进水稻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及相应栽培措施的制定.对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特性、影响灌浆充实的生理因素、相关酶活性和同化物转运基因研究以及相关籽粒灌浆充实QTL定位等进行综述,并对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提出分子水平上解析灌浆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7.
目的针对IC领域投资大、门槛高、见效慢、风险高、利润高的特点,从设计角度出发,希望得到一种能够提高IC产品成熟度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工程实践中。方法立足于设计角度,提出一种基于规则驱动的设计方案。主要在两方面进行了改进,一是对原有的约束规则进行衍生,产生了衍生规则集;二是在最终验证之前进行衍生规则验证,2次验证的结果产生最终规则。结果将方案运用到游戏鼠标芯片的设计中,相对于日常设计方案,能发现较多的违规规则,平均验证覆盖率达到了96%,ESD验证指标达到了820 000Ω·CM,且天线效应指标、金属电迁移指标和闩锁指标都有所提升。结论基于规则驱动衍生设计模式的IC设计方法对于提升IC的稳定性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58.
作物动态QTL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种作物多种性状的QTL被定位、克隆,但基于发育最终时期表型数据的传统QTL分析并不能充分反映不同发育时期基因,QTL的表达情况、作用模式及效应。本文简单概述了动态QTL的遗传模型、分析方法以及最新成果,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9.
以程氏指数法和SSR分子标记法对主要5份育成长粒粳稻亲本和其他辅助试验材料进行了籼粳属性鉴别。结果表明,程氏指数法中3份表现偏粳,2份表现粳性;而在SSR分子标记法中,5份均表现粳性。相比较而言,粒型作为程氏指数指标之一,影响了籼粳属性指数,分子标记方法相对准确。  相似文献   
60.
水稻早衰突变体es5的鉴定及其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es5进行遗传分析及精细定位,探索水稻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方法】es5是嘉禾212经EMS诱变获得的一个叶片早衰突变体。利用es5与籼稻中恢8015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分离群体F2。在杭州和海南观察F1和F2的表型,并分析该突变表型的遗传行为。取F2中隐性单株,利用图位克隆方法精细定位该基因。抽穗期时对突变体和野生型叶片进行SOD活性、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测定、组织化学分析、透射电镜观察以及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分析。成熟后调查es5和嘉禾212的几个重要农艺性状。【结果】四叶期前es5表型与嘉禾212相比无明显差异,四叶期时下部叶片叶尖开始黄化衰老,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叶片的衰老面积逐渐变大,至拔节期,中下部叶片黄化衰老严重。与野生型相比,es5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显著下降,es5的株高、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农艺性状都极显著下降。伊文思蓝染色和二氨基联苯胺染色分析结果表明,es5叶片中含有更多的死亡细胞和过氧化氢积累。酶活性和衰老相关参数的测量结果显示抽穗7 d和抽穗21d,es5叶片中的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嘉禾212中SOD活性;抽穗21 d时,es5中MDA含量显著高于嘉禾212中MDA含量;抽穗7 d和抽穗21des5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嘉禾212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es5衰老部位细胞质溶解,叶绿体结构异常,叶绿体膜溶解,基粒模糊,基质片层疏松,类囊体发育异常,淀粉体和嗜饿颗粒增多。qRT-PCR结果显示es5中促进衰老的基因Osh36、Osh69、OsI85、RCCR1表达量极显著上调。2个衰老的标志基因Osh69和OsI85表达量分别上调12.7和36.6倍。同时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SGR也显著上调。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是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将该基因精细定位在第5染色体上的BF-10和RM3664两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52.7 kb,该区间包含8个开放阅读框。【结论】es5由于叶片的过早衰老造成与产量相关的几个重要农艺性状显著下降。将该基因定位在第5染色体介于标记BF-10和RM3664之间52.7 kb的物理区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