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0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0篇
  17篇
综合类   86篇
农作物   126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1.
浙江水稻种植制的变化与种植区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浙江省水稻种植制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双季稻种植面积从1993年的86%,到2004年下降到34%,单季稻面积从14%上升到66%;常规稻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75%,到2004年下降到50%,而2004年杂交稻种植面积达到50%;随穗重型品种和杂交稻的应用发挥分蘖和大穗优势的旱育秧、强化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应用推广,同时推广直播稻和抛秧栽培等节本省工技术。参照原水稻种植区划成果,根据现有水稻种植制和品种类型,将浙江省水稻种植区分为以下6个稻区:Ⅰ.杭嘉湖平原单季粳稻区;Ⅱ.宁绍平原单双季籼粳稻区;Ⅲ.温台沿海平原单双季籼稻区;Ⅳ.金衢盆地单双季籼稻区;Ⅴ.浙西南丘陵山区单季籼稻区;Ⅵ.浙西北丘陵山区单季籼粳稻区。并描述了各稻区的地理位置、地貌和气候特征、稻作制度、水稻类型、各季水稻种植面积比例及现有生产技术主要特色等。  相似文献   
12.
选用籼型杂交稻、常规籼稻和常规粳稻58个品种(组合),研究了MET(多效唑)对秧苗控长促蘖的效果。MET 300 mg/m2处理对常规籼稻、籼型杂交稻、常规粳稻秧苗控高效率分别为19.9%、28.8%和10.9%。MET对叶片控长率与叶鞘控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秧苗控高率由叶片和叶鞘控长引起。MET对常规籼稻、籼型杂交稻、常规粳稻的促蘖率分别为33.8%、32.2%和14.5%。MET对不同叶位叶片和叶鞘的控长率以第5叶和第6叶最明显,叶片增宽率以第4叶最明显。MET能提高秧苗叶面积,但干物重稍有下降。  相似文献   
13.
水稻物质生产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汕优63、Ⅱ优162、Ⅱ优419、K18A/149和65002为材料,在云南省涛源乡、宾川县和杭州市富阳县进行试验,分析了水稻高产的物质生长特性,并比较了不同环境下物质生长特性的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云南涛源和宾川产量分别比杭州高80%和66%,导致云南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生物产量较高。生物产量差异主要在幼穗分化以后,尤其是灌浆结实期。在云南生态条件下,中后期能容纳较高的叶面积系数(LAI),群体生长速率(CGR)较高,使花后物质生产量大,且花后物质运转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4.
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年来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水稻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双季连作稻占种植面积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86.0%到2004年下降到34.1%;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从80年代平均242.4万hm^2和1340.0万t,到2004年下降到102.8万hm^2和686.9万t;水稻单产增长辐度下降,单产年均增长率由60年代的5.3%,到2001年以后仅为0.3%。水稻现实单产、品种单产和良种良法配套单产的存在较大差异;生产上主导品种不突出,良种良法不配套,技术的集成度不高和互补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水稻产量提高和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提高水稻产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通过不同稻作生态环境(热带、亚热带)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导致云南水稻高产的主要因子是单位面积上颖花量较多.无论与热带还是亚热带不同稻区相比,云南都具有较高的颖花量.与热带的IRRI相比,云南稻区能同时提高水稻的穗粒数和有效穗,达到提高颖花量;而与亚热带的杭州相比,云南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同时提高穗粒数来提高颖花量.不同生态条件下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变化较小.云南水稻增产的主要因子是穗粒数和有效穗,其次是结实率,单位面积的颖花量是导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促花肥施氮对超级杂交稻冠层叶片生长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国稻6号为材料,研究了促花肥不同施氮量(0,45,90,135,180kg/hm2)对超级杂交稻冠层功能叶片生长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穗分化初期,施氮量对倒1叶(剑叶)和倒2叶的叶片形态影响较大,但对倒3叶生长影响较小.剑叶和倒2叶的长和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增加叶面积,提高上部功能叶的叶面积比率,且对叶长的影响大于叶宽,但叶片过长也易造成开花后叶片的挺直度下降,叶片披散,群体的通风透光性差.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的SPAD值相应增加,剑叶的SPAD值在叶片展开后约20d达到最大,随后下降;高氮处理下,倒2叶和倒3叶在开花后期SPAD值下降加剧,衰老加快.3)促花肥增加施氮量能提高水稻剑叶的光合速率.齐穗后剑叶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呈正相关,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剑叶、倒2叶、倒3叶.  相似文献   
17.
不同作物管理技术对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年田间试验,以杂交粳稻甬优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作物管理技术对稻株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超高产集成技术产量提高21.2%,在分蘖期和抽穗期总氮量低于高产管理,但在成熟期总氮量与高产管理相近;在成熟期叶片、茎鞘中氮滞留量及其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减少;穗部吸氮量提高,其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增加。因此,水稻超高产集成技术能促进水稻叶片和茎鞘中的贮藏性氮向穗部转运,在总氮吸收量变化不大情况下,氮素的吸收利用率、氮素的农学利用率、氮素的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等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7954的种植表现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Ⅱ优7954是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育成的高产杂交稻新组合,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通过浙江省和国家品种审定.该组合在浙江作单季晚稻栽培,宜在5月15-25日播种,最适秧龄为30 d;一般栽插密度以15.0万~19.5万穴/hm2为宜;施肥以中高施肥水平(施纯氮187.5 kg/hm2)较为适宜;苗数达到穗数苗的80%时开始搁田,抽穗结实期活水养稻、间歇灌溉.  相似文献   
19.
模拟氮在稻田中循环和转移的概要性模型中国水稻研究所朱德峰浙江丽水农业学校谢海松稻田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与平衡逐渐受到学者们的注意。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报告已有不少公开发表,且主要集中于氮、磷、钾主要元素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特别是我国的稻田生态...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稻种植方式发展与转型(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我国水稻种植方式发展和转型特点,明确各稻区水稻种植方式的发展方向及需要研发的关键技术。[方法]分析国外代表性产稻国及我国主要稻区水稻种植方式的演变,水稻种植方式的特点,适应性及问题。[结果]国内外水稻种植方式的发展分析表明,水稻种植方式与水稻种植制度和生态环境相适应,随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而演变。我国90年代以来,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水稻抛秧面积逐渐发展,近十年来,水稻直播和机插秧面积发展较快。目前,手工插秧仍是主要种植方式,占水稻面积50%左右,抛秧、直播和机插秧分别占25%、12%和13%左右。[结论]水稻机插秧是我国未来水稻生产的主导种植方式,虽然目前机械直播面积还很小,机械直播因节本省工效果明显在部分地区可以发展。提出了不同稻区将来主导的种植方式及需要研发的关键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