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7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6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棉区黄萎病呈大发生趋势,其原因在于病菌的广泛传播与积累,气候及棉田环境有利发病,棉花品种抗病力弱等。此外,还和棉铃虫的大发生使化学农药治虫增多密切有关。这点尚未见报道。从1995年在河南、河北的黄萎病地用9个棉花品种进行的多...  相似文献   
52.
棉花苗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和西北棉花主产区,春季低温、多雨、高湿,春寒发生频率高,强度大,有时气温下降到15℃以下,导致冻害。持续低温高湿容易诱发苗病(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和猝倒病)的大发生和大流行,导致烂子、烂芽和死苗,缺苗断垄严重,长势参差不齐,对一播全苗和壮苗早发很不利。根据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提出了防控苗病、保全苗、培育壮苗和促进早发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3.
10种杀菌剂处理棉花种子对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不同杀菌剂单剂对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市场上常用的10种杀菌剂单剂按照推荐剂量进行种子处理防治苗期病害。试验结果表明,10种杀菌剂均对苗期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5%(质量分数,下同)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最好,为89.1%;其次为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18%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分别为87.1%和86.9%。杀菌单剂对棉花苗期病害防治效果由好到一般依次为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18%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35%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20%甲基立枯磷乳油>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五氯硝基苯悬浮种衣剂>12%萎锈灵可湿性粉剂,各处理对棉苗生长安全无害。以上试验结果可为应用新型药剂及复配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
我国主栽抗虫棉品种棉铃病害发生种类和抗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过的棉花品种和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2年黄河流域点参试品种及其抗病对照‘中植棉2号’、感病对照‘冀棉11’,共40个品种(品系)进行了铃病发生情况调查。田间铃病的发生以红腐、红粉为主, 分别占45.8%、26.7%;其次是疫病(16.7%) 和黑果病(10.8%)。利用SAS软件将烂铃率进行聚类分析(离差平方和法),可以把供试的40份材料分成3类,第一类为铃病发生较轻类型,铃病发生率为4.6%~10.7%;第二类为铃病发生中等类型,铃病发生率为9.8%~13.6%;第三类为铃病发生较重类型,铃病发生率为17.5%~24.4%。结果表明,陆地棉不同品种之间对铃病的抗性差异显著,棉花育种中应注意选育对铃病抗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55.
高锰酸钾(KMnO4)医学上也称PP粉 ,是一种有杀菌消毒作用的化学试剂 ,因此被应用到一些包括防治棉花黄萎病的农用杀菌剂中 ,1998~1999年通过田间和室内试验探讨了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 (1)抑菌试验 :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dahliacK.)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棉田分离纯化所得。从新培养的菌落边缘挑取直径0.4cm的菌块 ,接于不同KMnO4 浓度(分析纯 )的PDA培养基上 ,设不加KMnO4 的PDA培养基为空白对照 ,每处理设3次重复 ,置生长箱于(25±0.5)oC条件下培养 ,…  相似文献   
56.
温度胁迫对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棉花黄萎病菌同一菌株进行继代培养至11代,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有明显的影响.无论在何种温度条件下(15~30℃)均表现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病原菌的致病力先有减弱趋势,而后又逐渐回升.高温胁迫对病原菌致病力的影响较明显,30℃条件下培养至11代,病原菌的致病力明显高于对照,即较高温度较长时间的选择压力,使病原菌的致病力明显提高.温度对病原菌的室内培养特性也有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菌株产生菌核减少.  相似文献   
57.
DPC浸种壮苗促早增产效应张西岭,朱荷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安阳4551121990~1992年,通过田间和室内方法研究了DPC浸种浓度0、50、100、150、200、250、300mg/kg的壮苗增产效果。结果以100~150mg/kg浸种的...  相似文献   
58.
为明确河南省棉花区域试验新品种(系)的抗病水平,分析比较了2015―2019年参试的244个品种(系)对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高抗和抗病品种(系)比例均在50%以上;对黄萎病的抗性有待提高,仍以耐黄萎病品种为主;兼抗品种所占的比例较低,枯萎病总体抗性指数(rF)远大于黄萎病总体抗性指数(rV)和总体兼抗指数(rFV),各年份均表现为rF>rV>rFV;常规棉品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优于杂交棉,但2类品种(系)的黄萎病抗性差异不大;夏棉对枯萎病的抗性优于春棉,而春棉的rV优于夏棉。  相似文献   
59.
以中棉所49为供试棉花品种,在新疆阿克苏试验基地开展了“棉萎克”滴灌防治黄萎病效果试验,并分析了其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发生初期,“棉萎克”滴灌处理较未处理对照显著降低了病情指数,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在50%左右。高剂量“棉萎克”处理(每隔10 d滴灌1次,连续4次,每次667 m2用量150 g)较未处理对照增产籽棉13.5%,对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因此,棉田黄萎病发病初期可用“棉萎克”滴灌防治,尤其适于新疆膜下滴灌棉田,以实现节本增产。  相似文献   
60.
从ITS序列和ISSR分子标记水平对45株棉花黄萎菌进行遗传变异研究,共扩增到178条多态性条带,呈现丰富的多态性。依据I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菌株的致病性以及ITS测序结果,可将45个菌株分为弱致病类型大丽轮枝菌、强致病类型大丽轮枝菌和变黑轮枝菌3类,ISSR分子标记多态性与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但与保存年限间无明显的相关性,所有菌株均表现出了典型的分子标记模式,仅有菌株394的ITS序列出现了单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