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4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4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水稻粒长基因GS3和qGL3功能标记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粒型是与其产量直接相关的重要性状。在前期研究证实来源于特大粒水稻TD70和籼稻品种Kasalath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中检测到已克隆的粒长GS3和q GL3基因的基础上,通过TD70和Kasalath的GS3、q GL3基因序列差异分析,设计功能标记,检测240个RILs和不同粒长的6个粳稻、9个籼稻中GS3、q GL3基因类型及其效应。结果显示:TD70和Kasalath中的GS3基因和q GL3基因分别在第2外显子上的编码区+165位置和第10外显子上的编码区+1 092位置存在一个由碱基C到碱基A的单核苷酸替换,据此设计了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Tetra-primer ARMS-PCR)标记,TD70的GS3和q GL3基因分别扩增为270 bp和145 bp条带及448 bp和288bp条带,Kasalath的GS3、q GL3基因分别扩增为270 bp和175 bp条带及448 bp和216 bp条带;240个RILs中含有GS3-T和q GL3-T基因的株系61个,含GS3-T和q GL3-K的株系48个,含GS3-K和q GL3-T的株系17个;不同粒型基因组合的粒长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GS3-T+q GL3-TGS3-T+q GL3-K或GS3-K+q GL3-TGS3-K+q GL3-K;长粒型的1个粳稻和5个籼稻品种的GS3基因表现为TD70带型,短粒型的5个粳稻和4个籼稻品种的GS3基因表现为Kasalath带型;所有水稻品种的q GL3基因均表现为Kasalath带型。表明开发的GS3和q GL3基因功能标记是有效的,可用于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02.
宁籼2A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武香2B/金23B杂交后代F4中选优良单株与金23A连续成对回交,采取边选择边回交转育而成的野败型籼稻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花粉败育彻底、株型好、异交习性优良、配合力好、米质较优等特点.宁籼2A于2014年9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所配组合宁籼优8号(宁籼2AXR08)于2015年5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03.
南粳系列水稻品种的食味品质与稻米理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明确3个优良食味南粳品种的主要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特点及与亲本间的差异,为水稻优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以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南粳9108、南粳5055及其父本关东194、母本武粳13和武香粳14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稻米理化特性、支链淀粉分支结构、RVA谱黏滞性、热力学特性、米饭食味特性等25个食味品质相关性状的差异,分析稻米理化性状与米饭食味特征值间的关系、化学成分和支链淀粉分支结构与理化特性间的关系。【结果】 3个南粳品种在大多数性状上具有一致性,与常规粳稻亲本武粳13和武香粳14相比,3个南粳品种均具有更小的直链淀粉含量、峰值时间、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回复值、消减值、回生焓、回生率和米饭硬度值,更大的胶稠度、崩解值、米饭黏度值和综合食味值。在支链淀粉分支结构上,3个南粳品种的A链(DP6-12)比例更大,而B1链(DP13-24)更小。3个南粳品种大多数性状均与关东194相似,说明南粳系列品种的食味品质特性遗传自关东194。3个南粳品种中亦存在差异性状,南粳46的蛋白质含量和热力学参数更低,南粳9108的脂肪含量更高,而南粳5055的成糊温度更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除蛋白质含量、糊化温度、峰值时间外,米饭综合食味值与稻米大多数理化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而稻米理化特性主要受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结论】 3个南粳品种食味品质的优异特性是具有更低的糊化和回生特性,更高的胶稠度和米饭黏性,更短的糊化时间和更大的崩解性能。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是其优良食味品质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蛋白质含量和支链淀粉分支链比例主要对糊化和回生特性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4.
 以籼稻品种93-11为轮回亲本,与粳稻品种日本晴杂交并回交的高世代分离群体为研究材料,选用104个多态性的SSR标记对水稻的落粒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在BC4F2群体中,6个标记的基因型来自于日本晴;在BC4F3定位群体中,难落粒植株数与易落粒植株数的分离比例为3:1,落粒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命名为SH1;分子标记与落粒性共分离分析将SH1定位在SSR标记RM5389和RM1068、RM1387之间,与3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7cM、5.5cM和13.1cM,此结果为该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5.
水稻谷蛋白突变体的分类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谷蛋白突变体不仅是研究真核生物贮藏蛋白生物合成和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遗传材料,也是培育功能性专用水稻品种不可或缺的优良种质资源。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谷蛋白突变体的遗传变异机理和育种等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该文以国内外近年来有关文献为依据,综述了谷蛋白突变体的分类及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并对谷蛋白突变体与功能稻育种的关系展开了讨论。最后,结合育种实践对今后利用谷蛋白突变体进行功能性水稻选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6.
 以5个水稻品种4叶1心期的幼苗为材料,比较研究了1 μmol/L GA3和10 mg/L ABA处理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GA3处理能够促进水稻地上部分伸长生长,抑制根伸长生长;同时,5个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呈上升趋势。10 mg/L ABA处理则严重抑制种子萌发和地上部伸长生长;5个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则呈现下降趋势。 用RT PCR方法对GA20ox2和GA3ox2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GA3处理后,日本晴GA20ox2基因表达略微下调,其余4个品种的GA20ox2基因表达上调。ABA处理抑制GA20ox2基因表达。GA3ox2基因表达也受GA3和ABA调控。在南粳44、关东194和日本晴中,GA3诱导GA3ox2表达,ABA显著抑制GA3ox2表达。性  相似文献   
107.
南粳390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江苏明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南粳5055系统选育而成的一个综合丰产性好、食味品质优的晚粳稻新品种。该品种株高适中,株型紧凑,分蘖性中等偏上,生长势旺,成穗率高,穗型大,灌浆速度快,后期熟相好,抗倒性强。该品种在中高肥力水平下9 750 kg/hm~2以上的穗粒结构为有效穗数300万/hm~2以上,每穗总粒数130~140粒,结实率90%~95%,千粒质量28.0 g左右。南粳3908不仅保留了南粳5055的优良食味特性,直链淀粉含量偏低,米饭晶莹剔透,冷而不硬,口感柔软滑韧,富有弹性,而且穗颈瘟抗性明显优于南粳5055,穗型大、千粒质量高,此外,该品种叶色较淡,同样产量水平下比南粳5055省肥,适合在江苏沿江和苏南地区作优质稻种植。  相似文献   
108.
抗条纹叶枯病水稻新品种南粳44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粳44是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58 d左右,株高100 cm左右,穗型较大,每穗总粒数140~150粒,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6 g左右。植株生长青秀,耐肥抗倒,熟色好。稻米品质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抗条纹叶枯病,中抗白叶枯病,对稻瘟病ZB21、ZC15、ZF1小种免疫,感ZD7、ZE3、ZG1小种,感穗颈瘟和纹枯病。2007年1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适宜在江苏沿江和苏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选育低谷蛋白新品种是功能性水稻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满足肾脏病患者对人体健康和稻米品质的需求,迫切需要在育种中加强对功能性和食味品质的协同改良。【方法】以具有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mp和香味基因fgr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与含低谷蛋白基因Lgc1的日本粳稻品种LGC-1杂交、回交,利用与目标基因共分离的分子标记进行跟踪检测并结合田间选择,在BC2F6获得5个新品系。以亲本南粳46和LGC-1为对照,对新品系的农艺、产量、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与LGC-1相比,新品系的谷蛋白含量和可吸收蛋白含量相当,食味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且综合性状优良,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潜力,适宜在江苏不同稻区进行种植。【结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作为一种快速、准确、有效的方法,与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能够显著提高优质、高产、低谷蛋白水稻品种的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110.
花粉管介导的水稻转bar基因植株后代除草剂抗性遗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才林  赵凌  宗寿余  朱镇 《作物学报》2004,30(4):403-405
除草剂抗性基因(如bar等)的利用,为控制杂交稻纯度提供了有效途径[1,2].据报道,国内外育种工作者已成功地将bar基因导入玉米[3]、小麦[4]、大麦[5]、水稻[6]、高粱[7]、油菜和番茄[8]等20多种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