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4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筛选可用于抗蚜性研究的棉花种质资源材料,2015―2016年对“七五”至“九五”期间鉴定的抗蚜性1级和5级的共计47份棉花种质资源进行重新鉴定。根据2年的结果,共筛选出7份抗蚜材料和3份感蚜材料,这些材料可用于抗蚜基因的挖掘及遗传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新型转基因棉花的生长发育、产量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及其对棉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于2014—2015年对新型转耐盐碱基因棉花(13018)在施药和不施药条件下与其亲本对照中9807的生长发育及棉田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苗期、蕾期和花铃期,无论施药与否,转耐盐碱基因棉花与亲本对照棉花间的单株叶面积、叶片干重、株高、主茎叶片数、主要生理生化物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2种棉田中节肢动物个体总数、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也均无显著差异。与亲本对照相比,在施药和不施药条件下,转耐盐碱基因棉花的单株大铃数在2014年分别增加了4.47%和12.65%,在2015年分别显著增加了59.51%和81.94%,表明转耐盐碱基因棉花较非转基因亲本棉花有较高的产量潜力。由此可见,新型转耐盐碱基因棉花在生长发育方面没有竞争优势,对棉田生物多样性无明显影响,产量构成性状在部分时期增强,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3行76 cm等行距和6行“矮密早”植棉(常规)模式下主要害虫发生情况的调查统计,明确当地害虫发生特点,为选择适宜植棉模式和做好害虫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棉花行距的不同会影响害虫的田间扩散转移,主要是影响近距离扩散蔓延的害虫;3行76 cm等行距模式的行距较宽,在同样的气候下,同期棉花有棉蚜株率和有棉蓟马株率都低于6行“矮密早”模式。3行76 cm等行距模式较6行“矮密早”模式更有利于棉田害虫治理。  相似文献   
14.
共生菌和昆虫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它参与宿主生殖、代谢、解毒等生理过程。龟纹瓢虫为农田生态系统重要天敌昆虫,同时具有取食植物花粉的习性。为明确龟纹瓢虫体内共生菌的种类与群落结构,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对龟纹瓢虫幼虫体内共生菌的16S rDNA 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共生菌的种类和多样性。结果显示,共获得3910个OTUs,长度为360~480 bp的序列占99.54%; OTU注释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共生菌包括37个门,75个纲,143个目,261个科,605个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1.84%)、厚壁菌门Firmicutes(21.81%)、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1.35%)、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7.06%)、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49%)为龟纹瓢虫幼虫的5个优势种群。在属水平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16%)、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8.54%)、Paracocccus(4.93%)、假单胞菌Pseudomonas(3.59%)、Boechera gunnisoniana(3.34%)、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2.18%)、阪崎肠杆菌Cronobacter(2.04%)、考克氏菌属Kocuria(1.50%)、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1.15%)和芽胞杆菌Bacillus(1.11%)为优势菌群。本研究初步明确了龟纹瓢虫幼虫体内共生菌种群组成与结构,为通过共生菌提高龟纹瓢虫人工繁殖效率提供参考,同时为转基因植物对龟纹瓢虫的安全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不同诱集植物对盲蝽的诱集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棉田盲蝽的农业防治技术,研究了9种诱集植物棉花(中棉所49、LB2、BJ2和HH2)、油葵、大豆、黄秋葵、凤仙花、玉米、苘麻、豇豆和黄瓜对棉田盲蝽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的诱集植物诱集效果不同,且差异较大。其中苘麻的诱集效果最好,其次是凤仙花,平均百株盲蝽可达421.9头和27.2头,其他诱集植物上数量均低于10头,诱集效果差。诱集植物对盲蝽的诱集效果与其花期长短、开花集中程度以及花量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13-2014年,在棉花的苗期、蕾期和花铃期,对冀鲁豫3省18个监测点的烟粉虱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2年数据结果表明:冀鲁豫Bt棉田烟粉虱的发生数量均为花铃期蕾期苗期;按地区烟粉虱的发生数量进行排序:河南山东河北,2013年和2014年河南省烟粉虱发生总量分别为8822.50和13619.72头·百株-1,为害株率分别为99.17%和99.72%。  相似文献   
17.
18.
刺吸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是用来记录刺吸式口器昆虫口针在寄主植物组织中刺探行为引起的电信号变化的技术,现已广泛应用在昆虫生物学和农业科学研究领域。本文从典型的刺吸式昆虫蚜虫入手,介绍了该技术在植物材料、传毒机理、寄主选择和植物抗虫机制等方面的应用,并就EPG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技术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山东滨海植棉区2013—2014年成本、收益调查资料数据的汇总分析,明确了转基因棉和非转基因棉在施药和不施药条件下的成本投入及收益的差异,并分析了植棉投入中各植棉投入的总体比重,为进一步发展棉花生产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克隆棉花多酚氧化酶基因(GhPPO1)全长cDNA序列,分析其序列特征,并研究其及多酚氧化酶系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取食诱导反应,明确其在棉花防御棉铃虫取食中的作用。【方法】根据笔者研究组前期从棉花SSH文库中获得的对昆虫取食诱导响应明显的棉花PPO基因序列片段,设计5′RACE特异引物,进行5′端RACE反应,测序后进行序列拼接。拼接序列在NCBI棉花dbEST数据库中,用Blastn程序进行同源检索,获得一条EST(GenBank登录号:DR461072.1)与测序结果有410 bp重复。用DNAstar进行组装、电子延伸,获得一条棉花PPO基因序列,命名为GhPPO1。在GhPPO1序列两端设计引物进行全长验证,同时设计引物,以棉花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测序,验证GhPPO1是否含有内含子。采用BLASTX在NCBI数据库中对验证后的GhPPO1序列进行同源序列分析;ClustalW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MEGA 4.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同时对推测的编码区氨基酸序列进行功能位点及理化性质的预测与分析,所用软件包括ANTHEPRO5.0、ExPASy、InterProscan等。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机械损伤、棉铃虫取食和口腔分泌物处理后,棉花叶片中GhPPO1的mRNA表达量;并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棉花叶片中PPO酶系的活性变化趋势。【结果】 GhPPO1的cDNA序列全长为2 022 bp,推测该基因编码区(ORF)为1 797 bp,编码598个氨基酸,5′UTR 含102 bp,3′UTR含123 bp,预测其等电点为6.11,蛋白分子量约67.18 kD,无内含子。GhPPO1编码区氨基酸序列包含CuA和CuB结合位点、3个N-糖基化位点、8个N-豆蔻酰化位点、6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8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1个依赖于cAMP和cGMP的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及1个酰胺化位点。GhPPO1的CuA和CuB离子结合区,有PPO蛋白关键氨基酸组氨酸和半胱氨酸。GhPPO1蛋白与其他植物的PPO蛋白序列最大相似度几乎均在50%以上,与其他植物PPO蛋白进化关系相对较远。机械损伤棉花叶片后,GhPPO1表达量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至6 h表达量最高,为无处理对照的3.29倍;1龄末期棉铃虫幼虫取食棉花后,叶片中该基因的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然后又升高的趋势,至12 h表达量最高,为无处理对照的6.04倍;棉铃虫取食3 h和6 h后的表达量低于机械损伤处理后相同时间的表达量。棉铃虫取食和机械损伤棉花叶片后,PPO酶活性均呈现出升高趋势,且机械损伤处理酶活性在各时间段均高于棉铃虫幼虫取食处理。与未做任何处理的正常叶片相比,机械损伤和清水共同处理的叶片GhPPO1表达量及PPO酶活性显著升高,而机械损伤和棉铃虫幼虫口腔分泌物共同处理的叶片GhPPO1表达量及PPO酶活性无显著变化,表明口腔分泌物对GhPPO1表达量及PPO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结论】获得了GhPPO1的全长cDNA序列,证明GhPPO1是棉花防御棉铃虫取食的关键PPO基因,推测棉铃虫口腔分泌物中存在抑制棉花PPO酶活性升高物质,该物质在棉铃虫适应寄主植物产生的防御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