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46篇
基础科学   7篇
  13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6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棉花"两无两化"栽培技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1进展概况“两无两化”栽培是指棉花无土育苗、无载体(单苗 )移栽与育苗工厂化和移栽机械化技术的总称 ,采用农艺和农机结合 ,技术、产品、商品整套配置 ,市场应用及商品产业化的前景广阔。概括为四改 :一改有土育苗为无土育苗 ,二改有载体 (带土 )移栽为无载体移栽 ,三改一家一户分散育苗为工厂集中育苗 ,四改人工移栽为机械移栽。这是在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计划项目 ( 2 0 0 1 - 2 0 0 3年 )资助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于 2 0 0 2 - 2 0 0 4年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4件 ,其中促根剂和无土育苗基质产品开发成功…  相似文献   
42.
为明确高温气候下Bt棉抗虫性下降的原因,以2个不同类型Bt棉品种为材料,2011年于盛蕾期设计38℃高温胁迫3、5和7 d;2012年设计38℃/25℃的昼夜变温胁迫4、7和10 d,研究其对转Bt棉蕾的杀虫蛋白表达量影响及其生理机理。结果表明,持续高温胁迫7 d内,棉蕾中Bt杀虫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持续胁迫3 d内下降幅度最大,与未胁迫相比,泗抗3号和泗抗1号分别下降18.71%和26.54%;昼夜变温下高温胁迫4 d时蕾中Bt杀虫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变化,当胁迫7 d以上时,Bt杀虫蛋白含量显著下降,泗抗3号和泗抗1号分别比对照下降11.32%和14.18%。持续高温或昼夜变温高温持续胁迫下,棉蕾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蛋白酶活性都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和GPT活性都显著下降。相关分析表明,游离氨基酸含量、蛋白酶活性与Bt杀虫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和GPT活性与Bt杀虫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分析表明,高温胁迫下蛋白质合成功能下降,分解能力增强导致可溶蛋白含量,包括Bt杀虫蛋白含量下降。常规种泗抗1号的抗虫性和氮代谢受高温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3.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棉花产业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棉花生产、初加工和棉纺织业取得了伟大成就。1978—2017年,棉花总产量增长1.53倍,单产增长2.81倍,播种面积保持502万hm~2的适度规模。1983年中国跃居全球第一产棉大国,至2016年保持了34年,单产位居全球产棉大国的首位,然而原棉品质位居全球中等水平。改革开放40年棉花工厂消费量增长1.88倍,居民纺织品服装表观消费量增长5.94倍,目前人均表观消费量为20 kg/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增长108.86倍,出口全球200多个经济体。展望未来,中国棉花产业要走绿色、中高端品质的可持续生产之路,通过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中高端品质棉花生产和高品质纺织品,提高产业竞争力,从棉花产业大国转向棉花强国。  相似文献   
44.
【目的】华北平原棉区中等肥力棉田经济最佳施氮量为300 kg/hm2左右,这一结果仅从产量效应得出,未充分考虑棉花对氮肥的回收利用和土壤中氮肥的残留。探讨低肥力土壤施氮量及施氮比例对棉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低、中、高肥力土壤条件下等量施氮效应,旨在为棉花减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选择了高 (S1)、中 (S2)、低 (S3) 三个肥力水平的地块,其全氮含量分别为0.83、0.74、0.60 g/kg。低肥力地块设置低氮 (N1 113 kg/hm2)、中氮 (N2 225 kg/hm2)、高氮 (N3 338 kg/hm2) 3个氮肥用量;中肥力和高肥力地块设低氮量处理,氮肥两次追施在苗期与初花期进行,氮肥比例为1∶2;此外,设置低肥力土壤低氮量,氮肥追施在苗期与初花期进行,氮肥分配比例为1∶1。在吐絮70%时采集棉株和土壤样品,用15N技术分析了棉株氮素吸收来源、籽棉产量、棉株氮肥回收率和土壤氮肥残留率。【结果】低氮处理,土壤肥力对棉花籽棉产量无显著影响,随土壤肥力提升,棉株吸收氮素来源于肥料的比例下降,相对增加了对土壤氮素的吸收。棉花植株15N回收率随施氮量增加显著下降,随土壤肥力提高呈下降趋势,低肥力土壤与中肥力土壤间棉花植株15N回收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高肥力土壤。高肥力土壤15N残留率高于低肥力土壤和中肥力土壤。15N损失率随施氮量和土壤肥力提高显著增加。低土壤肥力低氮量条件下氮肥分配比例1∶2处理籽棉产量高于1∶1处理。低肥力土壤条件下,中氮处理籽棉15N积累量相对高于高氮和低氮处理,籽棉产量较优。【结论】在较低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225 kg/hm2籽棉产量和氮回收率均优于施氮338 kg/hm2,氮肥损失率较低,减氮增效是可行的。高肥力土壤条件下减少氮肥投入可减少肥料的浪费。  相似文献   
45.
棉花三种育苗移栽新方法缓苗期棉苗若干生理生化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9年春秋2次试验旨在比较基质育苗裸苗移栽、水浮育苗带基质移栽和无土育苗无钵移栽3种方法缓苗期棉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2次试验育苗均在温室进行,春季试验幼苗移栽大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秋季采用微区设计,均为3次重复。结果表明:3种育苗方法2次试验均因移栽时产生的逆境胁迫而使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在缓苗期内呈现先急剧升高而后迅速下降再趋于平稳的变化规律。缓苗期内SOD、POD、CAT三种酶活性均为先上升后下降再稳定于某个水平,且三者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基质苗从缓苗后期开始,新根生长迅速且在取样结束前总长高于无钵苗,低于水浮苗,但三者无显著性差异。基质苗的干重和叶面积介于水浮苗与无钵苗之间。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不同棉花品种在新疆塔里木棉区的养分积累量及产量特性。【方法】设置3种基肥用量,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比较6个棉花品种在3种基肥设置下养分积累差异及产量影响。【结果】6个棉花品种中新陆中55号品种的氮素利用率最高(36.11%),具有较高的氮素吸收能力。新陆中22号、新陆中55号、锦棉Z1112品种的磷积累量显著高于新陆中82号、新陆早74号、新陆早77号品种,磷肥利用效率表现为新陆早77号>新陆中22号>新陆中82号>新陆中55号>锦棉Z1112>新陆早74号。新陆中22号、新陆中55号、新陆中82号、锦棉Z1112、新陆早77号品种的钾含量显著高于新陆早74号品种,钾肥利用效率表现为新陆中55号和新陆中82号较高,新陆中22号品种最低,新陆中55号和新陆中82号品种具有较高的钾素吸收能力;锦棉Z1112、新陆早77号品种的单株铃数显著高于新陆中22号、新陆中55号品种,新陆中22号品种的单铃重显著高于其他5个品种。新陆中22号、锦棉Z1112品种的衣分要显著高于新陆中55号、新陆中82号、新陆早77号品种,新陆早74号品种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结论】不施基肥处理棉花株养分吸收积累量少、产量偏低。基肥全施处理下产量最高,基肥半施处理下,基肥施用量减少50%,棉花平均产量减少9%,其中新陆中22号品种和新陆中55号品种的减产最少,为5%和1%。  相似文献   
47.
为探讨缩节胺(Dimethylpiperidinium choride,DPC)类调节剂对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株型结构的影响,于2011―2012年在安徽东至与湖北石首、荆州调查了“棉太金”处理下短季棉品种国欣早11-1与国欣早12-1的株型结构。在7.5万、9.0万、10.5万株·hm-2 3个密度下,将“棉太金”用量设置为0、1.08、2.16 L·hm-2 3个水平,分别在盛蕾期、盛花期、盛铃期按体积比1∶2∶3喷施。结果显示,“棉太金”化控可以有效调控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的株型结构,小幅度降低第一果枝节位高度,减少果枝数量;有效抑制果枝长度与株高,使用剂量越大,作用越明显;天气影响其使用效果。综合不同的株型结构因素认为,“棉太金”在中高剂量1.08、2.16 L·hm-2下,可以使棉花株型紧凑,有利于机械采摘。研究结果可为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8.
研究棉太金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和成铃结构的影响有重要生产指导意义。2011―2013年以早熟棉品种国欣12-1为材料,在安徽和湖北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7.5、9.0、10.5株·m-2)下,不同棉太金施用量(0、1.08、2.16 L·hm-2)在盛蕾期(7月28日)、盛花期(8月28日)、盛铃期(9月21日)分3次施用处理试验。结果显示,2011―2013年化控和年份显著影响了籽棉产量,化控与密度之间没有互作,化控与年份之间存在显著互作。在天气正常条件下,喷施棉太金能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喷施棉太金会抑制营养生长,从而避免花铃期出现蕾铃脱落和烂铃,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喷施棉太金则会对产量不利。密度影响单位面积成铃数,但不影响籽棉产量。在7.5株·m-2条件下,分3次施用棉太金1.08 L·hm-2,利于实现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高产及机械采收。这些结果对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9.
麦后裸苗移栽短季棉连作模式关键栽培措施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粮棉争地矛盾不断加剧.而发展麦后移栽短季棉连作模式,是充分利用耕地和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实现粮、棉双高产,改善品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研究麦后裸苗移栽短季棉连作模式下适宜移栽期、移栽苗龄、移栽密度和移栽棉花化学调控等栽培措施对棉花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早熟性和成铃进程、株高、果枝数和果枝始节等指标的影响,为本技术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0.
棉花不同群体冠层特征的映像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棉田群体冠层特征对于研究棉花光合作用、蒸散作用等和创建棉花理想的高产株型模式非常重要。利用冠层映像分析方法研究棉花的冠层结构方法新、速度快、准确性高,可以同时测定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叶角度MFIA、透射系数TC及不同高度角和方位角范围内的消光系数和叶面积分布等。通过对不同遗传型棉花品种、麦棉两熟不同的配置方式和不同打顶时间对棉花群体冠层结构特征影响的研究表明,(1)中早熟棉花新品种(系)9409叶面积大,平均叶角度和透射系数均较适中,群体冠层结构较为理想。中棉所12、17、19的叶面积指数、平均叶角度和透射系数也比较协调,有利于构建高产群体模式。(2)小3-2式和4-2式麦棉套种配置方式均可达到适当的LAI,但4-2式应注意加强株型控制,以便促进棉花在纵横方向上的均匀生长。(3)打顶时间过早或过晚均不利于建成理想的群体冠层,7月中下旬打顶较好。另外本文还探索研究了应用该映像分析方法的操作技术和使用方法、范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