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72篇
  6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3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用选1和越富两品种为材料研究了20%稻FDA5乳油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效成分300 mg/L 20%稻FDA5乳油处理,两品种株高均受到抑制,但出叶速度加快,根冠比、根系活力和根系再生能力显著提高.与对照相比,处理的选1秧苗叶片中叶绿素总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增加,叶绿素a/b值提高.2) 20%稻FDA5乳油处理改变了秧苗内源激素的水平,降低了叶片、胚芽鞘和叶鞘中GA4、IAA含量及CTKs/IAA值,提高了根系中CTKs含量.3)经20%稻FDA5乳油处理的秧苗移栽后无返苗期,最终单株分蘖数增加.试验表明20%稻FDA5乳油可全面改善秧苗素质,在培育水稻壮秧上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2.
53.
油菜素内酯(BRs)是一种重要的甾族类激素,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玉米B73自交系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油菜素内酯受体蛋白编码基因ZmBRI1,该基因全长为3369 bp,编码1122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ZmBRI1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上,而且ZmBRI1在各个玉米的各个组织器官中都有表达,其中在幼嫩的组织中表达最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ZmBRI1导入BR不敏感突变体bri1-5中,获得的转基因植株修复了其表型,特别是植株高度、叶片形态和果荚大小。与突变体bri1-5比较,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L)处理显著抑制转基因株系根系生长;丙环唑(propiconazole,Pcz)处理显著抑制了下胚轴生长;同时转基因株系DWF4和CPD基因的表达量下降。此外,在野生型(Ws)中过表达ZmBRI1,显著提高了拟南芥在ABA抑制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率和植株生长,下调了ABA响应基因RD29A、RD29B、ABI5和RAB18的表达。因此,ZmBRI1不仅参与了植物的形态建成和BR的信号传导,而且参与调控了植物对ABA信号的响应。  相似文献   
54.
【目的】明确棉花不同部位主茎叶对脱叶剂噻苯隆响应的差异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在室内光照培养条件下,用4.54 mmol·L~(-1)噻苯隆均匀涂抹10叶期棉株的所有主茎叶或功能叶(倒4叶)和幼叶,观察不同部位叶片的离层形成及脱落时间,检测叶片中乙烯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噻苯隆处理后离层形成顺序为:幼叶(倒1叶)基部第1~2叶(倒9~10叶,叶龄35~40 d)功能叶(倒4叶);叶片脱落顺序为:幼叶功能叶基部第1~2叶,且基部第1~2叶容易出现枯而不落的现象。噻苯隆涂抹后24 h内,功能叶和幼叶中的乙烯合成基因Gh ACS1均上调表达,但幼叶中上调表达的时间早于功能叶,上调幅度也大于功能叶;此外,幼叶中的乙烯合成基因GhACO1、乙烯信号转导基因Gh EIN3和GhERF23在涂抹噻苯隆24 h后显著上调数倍或数十倍,但功能叶中这几种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不大。【结论】应用脱叶剂噻苯隆处理棉花叶片后,不同叶位叶片离层形成的时间不同,且脱落的顺序与离层形成的顺序不一致。幼叶离层形成及脱落较早,与其乙烯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较早且幅度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55.
测定了十字花科植物荠菜、独行菜、播娘蒿不同器官的过氧化物酶(POD)、α-淀粉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同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过氧化物酶及α-淀粉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植物不同器官的POD、α-淀粉酶、PAL活性和可溶性蛋白、H2O2含量存在差异,POD和α-淀粉酶同工酶谱条带在不同器官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有可能POD和PAL的活性与植物的药用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6.
针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的免耕农业管理方式,研究了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因子、土壤基础呼吸、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常规灌溉(W1)、节水灌溉(W2)和无灌溉(W3)3个处理,小麦全生育期总灌水量分别为150、75和0 mm。W1与W2处理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小,但W3显著降低小麦产量。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的土壤基础呼吸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影响较大,土壤基础呼吸表现为W2和W3低于W1,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则表现为W1W2W3。随灌溉量的减少,土壤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冬小麦生长后期相比,土壤酶活性对水分的胁迫响应在生长前期更为敏感,其中0~10cm土层的土壤酶活性受水分胁迫影响大于10~20 cm土层。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条件下灌溉方式与灌溉量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调节了冬小麦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57.
30%己乙水剂对玉米根系生理活性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玉米品种农大3138为材料,在大田和PVC管栽条件下研究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30%己乙水剂对玉米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6叶期用400 mg/L 30%己乙水剂叶面喷施处理,可增加根系干重,显著提高第8层根(气生根)量,提高拔节期和籽粒形成期1~4层根、6~7层根的活力;提高拔节期和籽粒形成期1~4层根中蔗糖转化酶活性。15N示踪试验结果表明,30%己乙水剂处理提高了玉米灌浆期氮的累积,增加了向果穗和根系的分配,提高了根系伤流量和根系中氨基酸含量。30%己乙水剂处理后,玉米根系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激素含量的变化同根系生理活性变化相应,特别是通过根系伤流液向地上部输送细胞分裂素的能力增强,可能是整株生长发育改善的重要原因。30%己乙水剂施用提高玉米产量11.7%。  相似文献   
58.
土壤缺钾对棉花钾运转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盆栽条件下应用86Rb 标记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常规棉中棉所12、中棉所35和转基因抗虫棉新棉99B、中棉所41四个品种的钾运转和分配情况.盛花期中棉所35上部叶的86Rb 主要运转到主茎,中部叶的86Rb 主要运转到产量器官.缺钾促进了棉花下部主茎叶和果枝叶中的钾向上部和中部转移,有利于提高钾在植株体内的再利用;而抗虫棉新棉99B和中棉所41下部主茎叶和果枝叶中钾的转运能力较差,可能是它们在生产上后期易早衰的原因之一.产量器官是棉花钾营养的第一大和最终库器官,而主茎则担负着储存和中转的功能.土壤缺钾时,棉花主茎叶和产量器官的钾运转和分配比例提高;另外,种子和纤维的钾浓度随供钾水平的变化在棉株各器官中最小.这些结果说明,钾缺乏时棉株一方面会尽可能维持叶片的功能,从而满足棉株对同化产物的需求;另一方面会利用有限的钾资源优先保证后代的繁衍.  相似文献   
59.
采用局部化控、局部去雄和局部化控+去雄方式塑造玉米波式冠层结构,并分析了该冠层结构特征及对微环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波式冠层玉米植株变矮,穗上部节间变长、基部节间增粗,使玉米群体形成波式冠层的同时,群体LAI增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冠层内中下部透光率增加,CO2浓度增加,相对湿度和温度降低;穗粒数和粒重显著增加,空秆率下降,在低密度条件下比对照增产207.2~682.19 kg/hm2,高密度下增产392.62~655.76 kg/hm2。  相似文献   
60.
花前光照亏缺对水稻物质积累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超级杂交稻“Ⅱ优航2 号”为试验材料, 大田条件下, 水稻拔节期~始穗期设置55%和85%两个遮光处理, 以全生育期自然光为对照, 对花前光照亏缺条件下水稻物质积累及生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花前光照亏缺极显著地降低了水稻产量, 遮光55%和85%处理的产量比自然光对照分别降低48.25%和70.54%, 产量降低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降低; 但结实率在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显著下降。花前光照亏缺抑制了花前物质的积累、运转率、对籽粒贡献率, 并随着强度增加, 受抑制程度加大。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随光照亏缺程度增加, 水稻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净光合速率和稻株伤流量受抑制程度增加, 丙二醛含量增加幅度加大。光照亏缺引起了功能叶片光合性能、膜系统及根系活力等功能的全面弱化、紊乱、衰变, 并引起光合产物运输受阻, 降低了叶面积扩展速率, 总叶面积减少, 净同化率下降, 从而导致水稻光合生产能力的下降, 干物质生产量减少, 最终导致水稻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