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52篇
  5篇
综合类   67篇
农作物   198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建立了一种新型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转基因方法(专利公开号:102181479A),以萌发大豆为外植体,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大豆植株的完整性,在非无菌环境下进行转化,利用草丁膦筛选阳性植株。该方法不需要组织培养,脱离了传统组培的限制。对16个大豆基因型进行转化,经PCR、RT-PCR、qPCR和GUS染色鉴定转基因株系,平均转化率为23%。获得当代转基因植株接近实生苗,收获种子仅需3~4个月。该方法将有利于促进大豆基因功能研究和规模化转化。  相似文献   
82.
2012年美国大豆育种年会于2月26~29日在圣路易斯市召开。今年的会议主题是大豆抗虫育种。从会议获悉,目前美国大豆协会资助项目的重点是:1.大豆油分品质的改良。主要是围绕培育低亚麻酸和高油酸开展的系列研究,目的是降低食用油中的  相似文献   
83.
利用网室内人工接种法对103份不同省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弱毒株系SMV1和强毒株系SMV3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抗SMV1株系的大豆新品种(系)有95份,占参试材料的92.2%,抗SMV3株系的品种(系)有53份,占参试材料的51.5%;兼抗SMV1和SMV3的有51份,占参试材料的49.5%,其中高抗SMV1和S...  相似文献   
84.
一种适合大豆MicroRNA鉴定的RT-PCR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调控真核基因转录后表达的非编码小分子RNA.绝大多数miRNAs由计算机预测得到,其存在与否及时空分布还不清楚.因此建立高效、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是探明miRNAs在多种组织中时空调控的基础和前提.研究以Lau等和Shi等的方法为基础设计方案,采用通用反转录引物,以大豆幼叶、老叶、根、茎组织为研究材料,对预测的、且Sanger Institute公布的miR156a进行扩增以检测扩增效率和准确性.经比较,该方法具有反转录引物通用、成本低,操作简单,可快速、敏感、高通量地同时比较一种组织中多个miRNAs,也可比较多个组织中miRNA;且该方法比Northem Blot和Microarray需要的RNA量少得多.  相似文献   
85.
苯丙氨酸代谢途径是植物最重要的次生代谢途径之一,其下游产物包括异黄酮、植保素、木质素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的起始酶和关键酶。PAL基因家族包含8个基因,为了明晰这8个基因在大豆植株内的表达情况,通过实时定量PCR研究了PAL家族所有成员在大豆植株内的时空表达差异性。发现PAL基因家族总体的相对表达量在生殖生长时期高于营养生长时期,在叶片和子粒中相对表达量较高。PAL1-1、PAL2-1和PAL2-3基因在各部位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同家族基因,PAL1-1基因各时期稳定表达,PAL2-1和PAL2-3基因在生殖生长后期先后出现表达峰值。这些结果表明大豆PAL基因家族各成员的相对表达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具有一定时空表达特异性。  相似文献   
86.
利用表型鉴定和PCR分子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国储库拒收的疑似转基因大豆进行了转基因成分检测.表型鉴定方法为草甘膦叶片涂抹,PCR分子检测对象为CaMV35S启动子、NOS终止子及目的基因CP4-EPSPS.利用大豆自身的凝集素基因作为PCR检测的内标基因,以有效排除DNA质量、实验操作等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测材料不抗草甘膦除草剂,也不合所检测的外源基因,由此判断该批次材料不是转基因大豆.  相似文献   
87.
黑龙江省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生态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异黄酮由于其特有的生理保健功能而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生态差异规律, 2005选定5个生态条件差异明显的试验点及4个大豆品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年份、地点、基因型及基因型×环境互作对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及3种酸解处理后所得苷元的含量具有显著效应。2006年的大豆异黄酮总含量及3种苷元组分含量的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2年;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不同基因型间及不同地点间均差异显著,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及其3种酸解后所得苷元含量与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据此认为,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在黑龙江省存在优势生产区, 对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进行品质区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8.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转化系统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影响大豆(Glycine max L.)子叶节外植体遗传转化的因素。【方法】以农杆菌转化系统为平台,用直接筛选法和延迟筛选法确定卡那霉素的筛选方法和浓度,以GUS基因的瞬时表达计算子叶节区GUS阳性率。【结果】延迟7 d进行Km选择、筛选压力为75 mg•L-1时选择效果最好;菌株培养阶段和侵染浓度分别在OD600为0.6和0.5时子叶节区GUS阳性率最高;黑农35、绥农14和合丰35为易感的大豆基因型;农杆菌菌株EHA101对大豆的转化能力好于LBA4404和AGL1;共培养培养基中添加的硫醇类化合物对T-DNA的转移有极强的影响效应。【结论】本实验方法可以优化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系统。  相似文献   
89.
农杆菌介导的下胚轴法转化大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下胚轴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方法成功将大豆的蓝光受体启动子pGmPLP1导入大豆基因组中,并且该基因在后代中得到稳定遗传表达.比较了栽培品种黑农44用子叶节法和下胚轴法转化的区别,发现用子叶节法不能获得高效转基因植株的品种可以顺利通过下胚轴法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90.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世界范围的毁灭性病害,毒素在其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胁迫下抗感不同大豆品种根、茎、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 浓度为0.0897 mg·mL-1)处理后,抗病大豆品种根、茎和叶中P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与对照相比都有升高,并且根中比茎叶中的POD反应更敏感;感病品种虽然在某些病程阶段POD活性较对照有一定的提高,但幅度不大,在病程其它阶段POD下降幅度远大于升高幅度.而浓度相对较高的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 mg·mL-1)处理后抗感品种根、茎和叶中POD活性的变化较稀释100倍浓度毒素幅度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