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调查了2009年扬州市测土配方施肥应用状况。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能够提高水稻、小麦产量,分别较常规施肥增产387.0~660.0、300.0~435.0 kg/hm2,平均增产477.0、376.5 kg/hm2,水稻、小麦生长季分别节约肥料(纯N、P2O5、K2O)36.0、9.0 kg/hm2。全年水稻、小麦节本增收效益分别为1 436.5、1 002.7元/hm2,合计达2 439.2元/hm2,节本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42.
为科学评价江苏省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水平,按照国家标准《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确定了适用于江苏省的耕地质量统一指标体系和等级划分标准,并应用GIS技术进行耕地质量数据处理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江苏省耕地质量高、中、低等级耕地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量的31.55%、48.05%、20.40%。各农区耕地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太湖农区、里下河农区和沿江农区、宁镇扬丘陵农区和徐淮农区、沿海农区。江苏省耕地主要存在盐碱、障碍层次、酸化、瘠薄、渍潜5类障碍因素,盐碱型主要分布在沿海农区、徐淮农区,障碍层次型主要分布在宁镇扬丘陵农区、徐淮农区、太湖农区,酸化型主要分布在里下河农区、宁镇扬丘陵农区,瘠薄型主要分布在沿江农区、徐淮农区,渍潜型主要分布在里下河农区、太湖农区。研究结果可为全面掌握江苏省耕地质量等级,了解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有针对性地培肥改良,促进耕地质量进一步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施肥对黑麦草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田间试验的条件下研究了配方施肥对黑麦草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提高黑麦草产量,肥料配方1(每公顷施N450kg、P2O545kg、K2O90kg)和配方2(每公顷施N540kg、P2O5180kg、K2O360kg)鲜草产量分别是不施肥处理(26.78t/hm2)的3.7倍和4.1倍。配方施肥能显著提高黑麦草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配方1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5.2倍、2.0倍、3.3倍,配方2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5.8倍、2.5倍、4.0倍。在施肥状况下,黑麦草对养分的吸收比例为N:P2O5:K2O=1:0.25~0.28:1.01~1.08。  相似文献   
44.
为明确秸秆全量还田对改善耕层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影响,扬州市在50个秸秆全量还田长期定位监测点基础上分析了2006—2010年的数据。结果显示:秸秆全量还田比对照(不还田)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了9.6 g/kg、4.2 mg/kg、29 mg/kg,土壤容重比对照降低了0.27 g/cm3。秸秆全量还田能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提高产量和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45.
钱永稳  余媛  张爱平  李文西  毛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845+12905
[目的]研究磷钾肥施用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置N2K2+P0、N2K2+P1、N2K2+P2(N2P2+K2)、N2K2+P3、N2P2+K0、N2P2+K1、N2P2+K3共7个处理,调查水稻有效分蘖、粒数以及实测产量、经济效益。[结果]磷钾肥施用能够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总粒数、实粒数,降低稻谷的空瘪率。N2K2+P1、N2K2+P2、N2K2+P3处理的水稻总产量分别比不施磷增加6.5%、5.2%、4.4%,而钾肥施用的水稻总产量与不施钾基本相当。磷肥施用可以增加水稻的经济效益,而钾肥施用对水稻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小。[结论]磷钾肥施用可以提高水稻产量,但在丘陵地区施肥时需合理控制磷钾肥用量。  相似文献   
46.
在田间试验的条件下研究了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规律.结果表明,苏丹草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生长进程不断增加,出苗后39~62 d,干物质量增加最快,占干物质总量的35.4%,日积累量也最大,为335.59 kg/(hm2·d).试验条件下,苏丹草鲜草产量为190.00 t/hm2,需吸收N 489.9、P2O5 122.4、K2O 585.3、Ca 106.6、Mg 38.3 kg,N:P2O5:K2O:Ca:Mg为1:0.25:1.19:0.22:0.08;需吸收Fe 6 364.6、Mn 1 383.9、Cu 236.2、Zn 1 498.0 g,N:Fe:Mn:Cu:Zn为1 000:13.0:2.8:0.5:3.1.养分吸收量和比例可作为苏丹草合理施肥依据.  相似文献   
47.
盆栽金盏菊氮磷钾肥料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利用盆栽试验研究金盏菊氮磷钾肥施用效果,并筛选适宜的肥料配方。结果表明,氮肥和磷肥对金盏菊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有较大影响,而钾肥效果主要表现在生长后期。氮、磷间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以金盏菊总花数、功能叶片数、株高、植株干样质量为目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盆栽(每盆装基质2 kg)金盏菊氮(N)、磷(P2O5)、钾(K2O)的最佳施用量为0.4、0.2和0.3 g·kg-1。  相似文献   
48.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轮作制中不同钾肥品种氯化钾(KCl)和硫酸钾(K2SO4)对饲草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施用显著提高了苏丹草和黑麦草的产量,整个轮作期内,施KCl肥处理比不施钾(CK)增产60.9%,施K2SO4处理增产63.5%.不同钾肥施用均提高了苏丹草-黑麦草对N、P养分的吸收,与CK相比,施KCl肥处理对N、P吸收量分别增加24.1%和62.5%,施K2SO4处理对N、P吸收量分别增加12.4%和65.5%.钾肥施用有利于提高N、P肥的表观利用率,施KCl处理的N、P表观利用率分别比CK提高11.5%和10.9%,施K2SO4处理的N、P表观利用率分别比CK提高5.9%和11.5%,2个处理的钾肥利用率分别为71.3%和72.0%.  相似文献   
49.
苏丹草-黑麦草轮作制中氮、磷、钾肥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苏丹草-黑麦草轮作制中合理利用养分、水分及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3年盆栽试验研究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黑麦草(Lolium L.)轮作制中氮、磷、钾肥对饲草产量、养分吸收、水分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氮、磷、钾肥配施显著增加饲草产量,2005/2006、2006/2007、2007/2008年度的饲草总量分别为1690.0、2091.3、1770.7g/pot。与CK处理(NPK配施)相比,不施氮处理(PK)的饲草产量分别减少700.7%、1256.9%、856.3%,不施磷处理(NK)分别减少426.3%、384.9%、792.3%,不施钾处理(NP)分别减少15.9%、4.4%、10.6%。氮、磷、钾肥配施促进饲草的养分吸收,3个年度NPK处理的总吸氮(N)量分别为6.36、4.91、6.85g/pot,总吸磷(P)量分别为0.79、1.01、0.82g/pot,总吸钾(K)量分别为11.58、6.36、5.62g/pot,养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3个年度NPK处理水分生产率分别为16.5、16.1、16.2kg·m-3,明显高于其它处理。轮作体系下,土壤有机质,NP、NK、NPK处理的全氮,NP、PK、NPK处理的速效磷,NK、PK处理的缓效钾、速效钾均上升;土壤pH,NP、NPK处理的缓效钾、速效钾下降,而PK处理的全氮、NK处理的速效磷基本稳定。【结论】苏丹草-黑麦草轮作体系下,合理配施氮、磷、钾肥能持续获得高产、促进饲草养分吸收和有效改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50.
扬州市农业化肥施用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掌握扬州市耕地质量现状,调查统计了扬州市60 年粮食产量、化肥施用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扬州市粮食产量呈增加趋势,粮食单产由2227.5 kg/hm2上升至10732.5 kg/hm2,而化肥用量先增后减;分析了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二者之间的关系,早期(1952—1982 年)二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2=0.8110)。同时,笔者阐述了扬州市当前耕地质量、肥料利用率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提出了耕地质量提升对策,不断提高基础地力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确保耕地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