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6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9篇
  43篇
综合类   99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李欢  王艳玲  殷丹  廖添怀  郑奕 《土壤通报》2022,53(2):384-391
  目的  基于室内培养试验,明确等碳量添加水稻秸秆(S)、根系(R)或二者混合物(S + R)对稻田红壤不同发生层中颗粒态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  方法  以稻田红壤(20 ~ 30年)氧化还原层1(Br1)、犁底层(Ap2)及水耕表层(Ap1)的土壤为材料,基于等碳量添加S、R及S + R的培养试验,分析了水稻秸秆与根系添加到供试土壤30、60、120和210天时,各发生层土壤中总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差异与影响因素。  结果  等碳量添加S、R或S + R均可显著增加稻田红壤各发生层土壤总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发生层土壤总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均呈显著降低趋势,而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含量则呈显著增加趋势。R或S + R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增加量均高于S处理,且Br1层土壤总有机碳的增加量显著高于Ap1和Ap2层。  结论  水稻秸秆与根系还田利于稻田红壤有机碳的增加,而将水稻秸秆和根系的混合物深还至Br1层(20 ~ 40 cm)对稻田红壤有机碳量的增加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2.
<正>动物自由基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大热点。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自由基的氧化破坏有关,而抗氧化剂则能减少或清除自由基,阻止或减轻自由基氧化应激的破坏〔1~2〕。在动物养殖过程中,由氧化应激导致的动物疾病有心脏病、肾脏病、腹水症、围产期疾病、胎衣不下、乳腺炎、消化道炎症等,已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生产〔3~5〕。营养素及其代谢物与外源性抗氧化剂在自由基导致的重要生物损伤方面的修复、置换、  相似文献   
83.
国土调查是全面查清当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健全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强化土地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综合分析了我国西部某县三调耕地现状及与其他耕地数据对比分析,探讨了三调耕地利用趋势及土地利用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添加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AKG)对生长猪氮以及钙、磷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初始体重为(34.98±2.18)kg的健康三元杂交(杜×长×大)猪18头,按体重相近、性别比例相同原则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各组AKG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1%和2%。先进行为期14 d的饲养试验,观察生长性能;然后进行消化代谢试验,试验期为7 d,前5 d为预试期,后2 d为粪尿收集期(全收粪法)。结果表明:1)1%AKG添加组有改善35~45 kg生长猪生长性能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提高平均日增重(P=0.194 2)和平均日采食量(P=0.258 3),降低料重比(P=0.419 7)。2)随着AKG添加水平提高,尿氮含量有下降趋势(P=0.143 2),粪氮、总氮含量及总氮排放率极显著降低(P0.01),氮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净利用率极显著提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1%与2%AKG添加组尿氮含量分别降低了13.31%和41.88%,粪氮含量分别降低了18.73%和54.69%,总氮排放率分别降低了20.57%和50.00%,氮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2.60%和6.32%,蛋白质净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68%和6.51%。3)2%AKG添加组钙食入量、粪钙和粪磷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钙表观消化率和磷表观消化率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尿钙和尿磷含量有低于其他各组的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35~45 kg的生长猪饲粮中添加1%~2%AKG可有效降低机体氮、钙、磷排放,提高氮及钙、磷的利用率和日增重。  相似文献   
85.
肠道微生物在宿主的生理活动、免疫调节以及健康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尽管已有报道表明高原鼠兔肠道菌群和食物、环境有关,但对于野生和室内饲养条件下,取食不同食物的高原鼠兔肠道菌群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夏季野生和室内饲养高原鼠兔的肠道菌群发现,与野生鼠兔相比,室内鼠兔有更高丰度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螺旋体门(Spirochetes),更低丰度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野生和室内饲养的鼠兔肠道共有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有50.1%是重叠的,而49.9%的OTUs是各自特有的。野生和室内饲养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群落结构(β多样性)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室内饲养鼠兔不能有效反映野生状态下高原鼠兔肠道菌群的情况。  相似文献   
86.
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关系对认识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变化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ERDAS遥感处理平台和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综合分析了费县1987年和2007年两个典型时期的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费县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草地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1987-2007年20a间,费县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侵蚀等级下降。总体来说,费县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状况都是向良性的轨道发展。建议今后在继续进行退耕还林的同时,推行合理的耕作制度,有效减少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87.
蚯蚓粪和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及夏玉米产量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欢  向丹  李晓林  王冲  董明明 《土壤通报》2011,(5):1179-1183
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设置了优化施肥(CK)、优化施肥添加蚯蚓粪(VC)和优化施肥添加生物有机肥(MOF)的田间试验,测定了夏玉米产量,并动态监测了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和收获期地上部生物量、土壤有效磷和矿质态氮、有机质和微生物量碳的变化,并计算了氮肥效率。结果表明,施用蚯蚓粪和生物有机肥产量分别比优化施肥(CK)提高了6.8%和8.2%。在整个生育期内,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是增产的主要因素;施用蚯蚓粪的处理在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调节作用十分显著,对作物增产意义重大。添加蚯蚓粪和生物有机肥能够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减少施氮量,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8.
沂蒙山区典型县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壤可蚀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在时间、空间等方面呈现异质性特征,选取蒙阴县和沂水县为研究区域,采用EPIC模型中K值计算方法,以地统计学原理为指导,基于Arc GIS地统计模块,探讨了沂蒙山区典型县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布特征,为区域土壤侵蚀评价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可蚀性K值变化范围为0.1057~0.3776,属中等变异,以中低可蚀性土壤分布最广;在分布最广的粗骨土土类中,石灰岩钙质粗骨土K值最大,为中高可蚀性土壤,存在较大的侵蚀危险性。(2)蒙阴县西北部区域为低可蚀性土壤,中部和东南部为中可蚀性及以上土壤;沂水县土壤主要为中低可蚀性,而南部、西北及东北部存在中高及高可蚀性土壤;两县相接区域土壤为中可蚀性及以上土壤。(3)同一土类而不同土地利用呈现异质性特征,不同土地利用K值大小依次为园地耕地林地草地。(4)随着海拔高度增大,土壤可蚀性K值呈逐渐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89.
以‘黄花水仙2号’和‘金盏银台’为材料,根据课题组已克隆出的多花水仙转录因子WRKY基因片段设计特异引物,通过RACE技术分别从2个水仙品种中克隆出2个不同的WRKY基因,命名为Nt WRKY40a和Nt WRKY40b,开放阅读框(ORF)长度分别为945和951个碱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两序列均含有WRKYGQK保守结构域;‘黄花水仙2号’与‘金盏银台’、拟南芥、葡萄、青蒿、小麦和粳稻的相似系数分别为:97.27%、45%、43%、47%、41%和43%。Real-time PCR分析结果表明:WRKY基因在花瓣和副冠开花过程中的表达量发生变化,说明其可能参与多花水仙花朵的衰老过程。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