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5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6篇
  4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9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氟噻草胺生物活性及对玉米和大豆安全性室内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氟噻草胺是德国拜耳公司开发的一个氧乙酰替苯胺类土壤处理除草剂,可被植株根系及新生叶片吸收并经木质部传导于植株,通过抑制细胞分裂防除杂草,多用于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田防除多种一年生杂草(姜育田等,2007)。目前,该药单剂除草活性、杀草谱及对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的安全性尚未见报道。本试验系统研究其对夏季玉米、大豆田常见杂草的生物活性及对玉米和大豆的安全性,掌握其  相似文献   
22.
"鲁保一号"菌剂对杂草菟丝子生防效果良好,但是受制于菌种退化问题其进一步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通过对"鲁保一号"菌的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明确其菌种培养特性: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佳培养温度为25~28℃,最佳培养pH值为5~8。同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进行"鲁保一号"菌株转化,并初步构建了约含2300个阳性转化子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转化子经连续继代6次培养后潮霉素B抗性稳定,随机挑取的20个转化子均能PCR克隆出潮霉素基因,转化子是由T-DNA插入引起的,且筛选抗性能够稳定遗传。以上研究为后期筛选获得致病力稳定的遗传改良菌株,并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
艾蒿对不同植物幼苗的化感作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美  高兴祥  高宗军  王清 《草业学报》2010,19(6):114-119
在室内用离体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艾蒿水浸提物对黄瓜、油菜、高粱、萝卜和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同时测定了黄瓜和萝卜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艾蒿水浸提液对5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种受体植物中,以油菜最为敏感,其次为萝卜。0.025g/mL浓度的艾蒿水提液对5种受体油菜、萝卜、黄瓜、小麦和高粱种子的综合效应(SE)分别为100%,87.26%,69.88%,61.11%和52.77%。艾蒿水提物能引起黄瓜和萝卜幼苗MDA含量的升高,表明艾蒿化感作用对受体植物的影响很可能与其引起MDA含量升高,从而导致植物细胞膜的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24.
以蝴蝶兰H001幼叶进行组织培养,探讨了MS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配比的激素,对叶片诱导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S+0.5mg/L NAA+5.0 mg/L 6-BA培养基中有新叶芽形成,离体再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5.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小麦生产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5种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物理特性、杂草、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期以前,免耕及覆盖秸秆可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覆盖秸秆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小麦拔节后,作物覆盖度增加,处理间土壤含水量、温度差异减小。与旋耕(RT)相比,小麦收获后,免耕及覆盖秸秆可显著增加0~5 cm表土层容重、降低15~20 cm土层容重,可显著降低麦家公、播娘蒿的发生密度、株高及鲜重,显著增加荠菜的发生密度、株高及鲜重,旋耕秸秆还田(RTS)对荠菜的影响不显著,可降低麦家公、播娘蒿的发生密度,但有使其单株平均株高、鲜重增加的趋势。与RT相比,免耕覆盖秸秆3000 kg/hm2(NTS3000)、免耕不覆盖秸秆(NT)区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3.0%、8.3%,RTS、免耕覆盖秸秆6000 kg/hm2(NTS6000)区小麦产量分别降低9.1%和17.4%。NTS3000处理区农田环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是较适合黄淮海地区的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26.
吡草醚室内除草生物活性测定及对小麦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吡草醚防除小麦田阔叶杂草的生物活性及其对小麦的安全性,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法研究了吡草醚对我国北方小麦田常见5种阔叶杂草的除草活性及对3个小麦品种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吡草醚对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和麦瓶草Silene conoidea的防效好,GR_(90)值分别为3.66、4.21、2.57 g(a.i.)/hm~2,对猪殃殃Galium aparine、麦家公Lithospermum arvense的防效略差,GR_(90)值分别为11.41、17.39 g(a.i.)/hm~2,其活性是苯磺隆的2.27~9.07倍;吡草醚对抗苯磺隆荠菜有一定的控制作用,GR_(90)值为47.55 g(a.i.)/hm~2。该药剂对小麦安全性好,当剂量为384、192 g(a.i.)/hm~2时,小麦出现轻微触杀性药害;济麦22、良星66和矮抗58对吡草醚的耐药性分别为对苯磺隆的2.00、2.41和1.18倍。吡草醚在供试3个小麦品种与5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在22.80~309.73之间,优于苯磺隆。表明吡草醚茎叶喷雾处理对温室盆栽阔叶杂草具有速效性好、活性高、选择性强等优点,是具有开发前景的一种麦田除草剂。  相似文献   
27.
马唐生防菌厚垣孢镰刀菌ZC20130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李岩  高兴祥  房锋  李美 《草业学报》2016,25(3):234-239
厚垣孢镰刀菌ZC201301对杂草马唐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效,本研究通过单次单因子法对菌株ZC201301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ZC201301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和CAJ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pH值为6~8;菌株ZC201301在多种培养基上均能产孢,最适产孢培养基为马唐汁液培养基,日光灯照射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但是对产孢有一定抑制作用;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铵;菌落生长需要充足氧气,气/液小于1:1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湿度是影响ZC201301发挥生防效果的重要因子,环境湿度小于60%时生防效果下降显著.以上结果说明,该菌适宜培养,这对于其生防菌剂的制备及在田间条件下存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为明确山东省冬小麦田猪殃殃Galium aparine对常规除草剂氯氟吡氧乙酸、苯磺隆及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和抗性种群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靶标抗性机理,在温室内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21个猪殃殃种群对氯氟吡氧乙酸、苯磺隆和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同时根据猪殃殃ALS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提取猪殃殃高抗种群单株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并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敏感型ALS基因进行比对,查找突变位点分析其抗性机理。结果表明,21个猪殃殃种群对氯氟吡氧乙酸均敏感,尚未产生抗性;90.48%的猪殃殃种群已对苯磺隆产生了抗性,其中低抗、中抗和高抗种群分别占总种群数的23.81%、23.81%和42.86%,相对抗性指数最高为1 134.82;71.43%的猪殃殃种群已对双氟磺草胺产生了抗性,其中低抗、中抗和高抗种群分别占总种群数的19.05%、9.52%和38.10%,相对抗性指数最高为87.05。高抗苯磺隆种群XZ-1和LW均发生了ALS基因第197位氨基酸功能位点的突变,其中XZ-1种群发生了CCC(脯氨酸)到TCC(丝氨酸)...  相似文献   
29.
烟嘧磺隆及其与莠去津复配制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间测定了国产4%烟嘧磺隆SC和20.5%烟嘧磺隆.莠去津SC对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玉米田杂草3~6叶期茎叶喷雾处理,4%烟嘧磺隆SC单用对玉米田杂草马唐、稗草、反枝苋及马齿苋均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对铁苋菜、苘麻的株防效较差;而烟嘧磺隆与莠去津的复配制剂20.5%烟嘧磺隆.莠去津SC对试验田所有杂草均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30.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针对辽宁省中北部地区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坚硬的问题,以当地习惯的耕作方式秋季旋耕为对照,设置苗期垄沟深松30 cm、秋季翻耕25 cm、秋季深松30 cm 3种耕作方式,分析各处理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翻耕或深松处理均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以秋季深松30 cm和秋季翻耕25 cm的保墒效果最佳;翻耕或深松处理均增加了叶面积、根冠比、百粒重、产量,降低了倒伏率和空秆率,其中以秋季翻耕25 cm效果最佳。在研究设定的3种耕作措施中,以秋季旋耕耙地的基础上再翻耕的耕作方式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