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0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7篇
园艺   5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本标准所有内容应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若与其相抵触时,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准。作者及其单位对本标准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技术合理性和实施后果负责。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华南地区红小豆(小豆、赤豆、红豆,下同)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气候(产地条件)、土壤条件(选地、选茬、整地)、作物(品种类型、质量标准及种子处理、种植制度)、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贮藏、新技术应用(农药、化肥限量)等全程生产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2.
正黄秋葵(Okra),广泛生长于热带国家,在我国栽培历史超过60 a,我国主要从印度、日本、美洲、东南亚及台湾地区引进品种并改良,现在黄秋葵种植遍布我国北方、南方、华中、华东和西南等地区。近10 a,在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黄秋葵产业化规模栽培,也有庭院种植和少量小农经济种植。  相似文献   
63.
正木豆属于多年生灌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种多年生粮、菜、饲、药兼用的豆科木本作物,其综合利用价值高,适合在我国华南半干旱地区引种栽培。为了更好地开展木豆产业的创新研究和促进木豆产业在华南地区的应用发展,本文重点介绍木豆的繁殖特性、绿色栽培以及绿色植保技术,为木豆大面积种植推广及产业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4.
华南地区小豆品种推荐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豆,古名小菽,赤菽,别名红小豆、红豆、赤小豆,是豆科菜豆族豇豆属中的一个栽培种,也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杂粮作物之一。小豆,一年生、直立或缠绕草本;高30~90 cm,植株被疏长毛;花黄色,5朵或6朵生于短的总花梗顶端;荚果圆柱状,长5~8 cm,宽5~6 mm,平展或下弯,无毛;种子通常暗红  相似文献   
65.
66.
正为提高大蒜商品蒜头产量,传统栽培过程中,通常会避免产生独头蒜。但近年来,独头蒜因外形圆整、食用方便、易剥皮加工而备受消费者青睐,销售价格一路飙升,经济效益显著。独头蒜的栽培与加工应用,已经成为华南地区发展农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或"扶贫攻坚"工作中被看好的特色造血产业。  相似文献   
67.
68.
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法,通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下胚轴伸长量5个生理生化和形态指标,利用主成分及隶属函数分析法对苦瓜(Momordica charantinaL.)13个主要生产品种的芽期抗旱性进行鉴定和筛选。抗旱性综合评价值的结果表明:苦瓜品种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为:金天A-1>碧丰二号>华富>新农村>翠绿三号>碧绿三号>金宝>靓绿>丰绿>绿宝石>顶优>早绿>碧珍一号,该结果初步为苦瓜抗旱品种选育和旱作栽培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9.
在华南地区建立食用豆产业体系,可以在短期内将华南地区的食用豆产业带动起来,生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针对华南地区食用豆产业的发展情况,探索其产业体系构建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华南地区食用豆产业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内容、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出华南地区食用豆产业体系构建的建议和近期计划。  相似文献   
70.
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化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农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等方式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中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电子商务平台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隐患,以广州地区为例,依据实际调研情况,列举了农产品种子市场、农产品有机蔬菜市场等的现状,并对电子商务平台现状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