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5篇
农学   30篇
  17篇
综合类   107篇
农作物   23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化控剂对冬小麦茎秆抗倒性能、植株整齐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2009、2009/2010年度两个冬小麦生长季分别在田间设置3个化控处理试验,于冬小麦起身期(3月1日前后)进行喷雾处理,处理1喷多效唑(PP333,15%粉剂)、处理2喷矮壮素(CCC,50%水剂),用量分别为600g·hm-2和1000mL·hm-2,处理3将多效唑和矮壮素浓度减半并复配后进行喷施(P+C),以喷清水为对照(CK),于乳熟期对不同处理小麦的株高、重心高度、基部第二节间长度、直径、厚度、充实度和机械强度及小麦基部第二节间的木质素含量、纤维素含量、含氮量和碳氮比(C/N)进行观测,于成熟期调查各小区实际倒伏面积,计算抗倒指数和倒伏率,通过考种分析小麦产量和植株整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株高、基部第2节间长度和重心高度以及增加基部第2节间直径、厚度、充实度和机械强度方面,P+C处理最优,其次为PP333和CCC处理。在反映基部第2节间抗倒性能的生化指标如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C/N和含氮量指标方面,也以P+C最优,PP333次之,CCC较差。在抗倒伏方面,P+C处理的抗倒指数最高,田间未出现倒伏现象,其次为PP333处理,田间亦未出现倒伏,CCC抗倒指数最低,2008/2009和2009/2010年度两个小麦生长季田间倒伏率分别达到11.3%和6.7%。在大田长势均匀度方面,P+C处理的作用最强,显著高于CK,其次为PP333,CCC略差。在产量方面看,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而且各处理小麦株高、穗长、每穗小穗数、穗重整齐度与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多效唑与矮壮素配合施用处理可显著提高大田小麦的长势均匀度并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2.
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给小麦高产、高效、无污染及可持续生产提供合理的氮肥运筹技术和理论依据, 以烟农19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例对土壤小麦系统氮素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提高0~100 cm土体内的全氮含量。在小麦越冬前, 0~40 cm土层中NO3-N含量随氮肥用量和基肥比例的增加显著增加;起身期到拔节期,施氮量为180和24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处理的0~40 cm土层内NO3-N含量下降,而施氮量为24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为7∶3和5∶5的处理及施氮量为30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为7∶3的处理则显著增加;拔节期到成熟期,随施氮量的增加,0~60 cm土层速效氮增加幅度有所提高。孕穗肥可明显提高灌浆期的植株全氮含量。因此,在240 kg·hm-2 施氮水平、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条件下,施氮既能减少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又能有效降低土壤硝态氮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3.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的适宜收获期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摘要:为充分发挥玉米增产潜力,本研究根据国家(宿州)玉米试验站安排,对淮北地区玉米主栽品种郑单958和农大108体积、粒重、水分和灌浆速度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授粉45天前子粒湿体积增加较快,灌浆到55-60天湿体积达最大;两个品种的干体积随着灌浆的进行一直不断增加,干湿体积都反应农大108比郑单958子粒库容潜力大。郑单958灌浆前50天粒重增加较快,农大108灌浆前55天粒重增加较快,以后增加缓慢,授粉60天不再增加。两个品种灌浆的前30-35天水分变化较小,灌浆35天后水分开始迅速下降。两个品种授粉30-35天时灌浆速率最快,日增千粒重达9克以上;授粉后40-45天灌浆速率快速下降,并且越来越弱;同时也反映农大108比郑单958灌浆速度相对滞后,故农大108收获期还要晚些。综上所述,郑单958之类的早熟品种在开花授粉55天左右收获最好,即9月底到10月初收获,对中晚熟农大108之类品种,开花授粉后的60天左右收获最好,即10月上旬收获,各种指标和效益都能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24.
25.
烤烟根系合成烟碱的能力及pH值对其根系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烤烟根不同部位合成烟碱能力和不同pH条件下烤烟根系的生长发育、根系活力和对烤后烟叶烟碱、总氮、蛋白质、总糖、绿原酸和芸香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根不同部位合成烟碱的能力为(从根尖开始),0.3~1 cm>1~3 cm>0~0.3 cm.烤烟经不同pH处理后,在pH4.5~7.5范围内,根系体积和干重在烤烟整个生长发育期中都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加;根系活跃吸收面积(AAAR)、根系总吸收面积(TAAR)随着pH值的升高而上升;在pH8.5时根系体积、干重以及根系活力都降为最低值.烤后烟叶中烟碱含量在pH4.5~7.5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呈增加趋势,但继续升高pH值至8.5时,烟碱含量、总氮累积最小;蛋白质、总糖含量在pH4.5~7.5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pH5.5~7.5时绿原酸和芸香苷含量逐渐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pH值在6.5~7.5范围内种植烤烟,烟碱含量适宜,化学成分比较协调,烟叶品质好,而pH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烟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6.
孕穗期根际土壤淹水对小麦氮素代谢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池栽试验 ,研究了孕穗期根际土壤淹水对小麦氮素营养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孕穗期根际土壤淹水显著影响小麦氮素的吸收量 ,降低茎鞘、叶片和全株相对含氮量和绝对含氮量 ,而对氮素在不同器官的分配影响较小。孕穗期根际土壤淹水导致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降低 ,最终使粒重和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27.
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97~1999年在安徽农业大学试验总场进行试验,采用柱载试验,研究了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小责中后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孕穗期渍水逆境促使单茎绿叶衰亡加快,单茎绿叶干重、单茎茎鞘干重和穗干重下降;同时严重影响小麦中后期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运转和分配,最终导致粒重和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28.
低温逆境已成为限制我国小麦稳产丰产与优质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为掌握我国小麦低温逆境研究的现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1979—2020年小麦低温逆境研究论文的发文数量、研究机构、发文作者、文献来源、被引频次、研究热点及资助基金等方面的情况。结果表明:自1979年以来,我国小麦低温逆境领域的发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以东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均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但研究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还有待加强;高被引文献多发表于《作物学报》《麦类作物学报》等优质期刊;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小麦低温逆境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耐低温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低温胁迫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小麦低温逆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国家级基金是小麦低温逆境研究领域的主要资助来源。未来应加强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协同创新,同时加强小麦低温逆境栽培防控技术的研究,从而实现我国小麦生产的抗逆保产与提质减损。  相似文献   
29.
为探明药隔期低温胁迫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烟农19、新麦26为供试材料,在小麦药隔期进行不同程度(T1:2℃/4h、T2:0℃/4h、T3:-2℃/4h)的低温处理,研究药隔期低温胁迫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药隔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不同抗倒春寒性小麦品种间干物质积累量存在差异,抗倒春寒性弱的小麦品种降幅更大.其中烟农19的T1、T2、T3处理分别降低33.4%、46.2%和54.7%,而新麦26则分别降低了50.1%、59.3%和72.4%.不同处理小麦籽粒、穗轴+颖壳、茎鞘+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低于CK,且随着低温胁迫程度的加重呈明显降低趋势.小麦花前干物质的转运量、转运效率以及花前贮藏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随着低温胁迫程度加重呈降低趋势.同时低温胁迫显著降低小麦籽粒和穗轴+颖壳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茎鞘+叶的分配比例.T1、T2和T3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及籽粒产量,烟农19的T1、T2和T3处理分别减产56.06%、86.36%和98.10%;新麦26的T1、T2和T3处理分别减产96.15%、98.07%和98.46%.药隔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小麦干物质的积累量、花前干物质的转运量、转运效率以及花前贮藏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和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严重减少光合同化物向穗部的转运和分配,影响穗部小花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穗粒数的减少,这是造成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0.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5个夏玉米新品种在太和县的产量性状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安隆4号和鲁单98l较对照郑单958植株高大,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较高,叶片的功能期较长,籽粒灌浆期较对照延长5~7天,单稳重增加56.0~76.8 g,籽粒产量增加13.11‰~20.58%.安隆4号对玉米大、小叶斑病、锈病和螟虫等抗性优势明显;蠢玉16号和鲁单981适应性和抗病性较强,对玉米锈病具有显著抗性;中科11号轻感锈病,滑单986严重感染锈病,影响籽粒产量.在太和县生态环境条件下,安隆4号和鲁单981的综合抗性较好,增产潜力较大,应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