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糯质玉米种质资源的种质类群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聚类分析对29个糯质玉米品种资源进行了种质类群划分。结果表明,29个糯质玉米品种资源可以划分为4个种质类群,第1类群可用于选育长穗大粒的鲜食糯玉米品种、高产加工用糯玉米品种;第2类群用于选育白色籽粒品种较理想;第3类群品种应用价值不大;第4类可以进一步分为3个亚群,第1亚群淀粉含量较高可用于改良籽粒食味品质,第3亚群可用于选育长穗、大穗型品种和多彩玉米。  相似文献   
22.
热带玉米与温带玉米种质杂交农艺性状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热带玉米和温带玉米为亲本,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种质玉米杂交后代农艺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苗期全株干物质积累量温×温>热×热>热×温,地上部干物质量热×热>热×温>温×温,地下部分表现趋势与地上相反;生长初期株高温×温>热×温>热×热,随着生长进程的推移,组合间株高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不同种质间杂交后代苗期叶片数和出叶速率没有明显差异;杂交组合中含热带种质的比例越高,最大面积叶片出现的高度越高,面积较大的叶片数相对较多;热带种质所含比例越大,后代雄穗分支数越多。热带种质带来的株高增加,主要源于植株中下部节间的伸长。  相似文献   
23.
利用形态特征和分子标记技术对海南省南繁区玉米锈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创制的玉米种质材料在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成株期抗锈性鉴定。结果表明,海南省南繁区玉米锈病病原菌为玉米多堆柄锈菌;对161份玉米种质在散粉期进行抗锈性鉴定可知,有100份玉米种质表现为高抗和抗病,21份种质表现为感病,14份玉米种质表现为高感。结果显示,不同玉米种质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加强玉米种质抗锈性研究对玉米锈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概述了玉米新品种津单2号的选育经过、品种特点及栽培技术。品比试验表明,津单2号平均比对照农大108增产20.6%,具有优质、抗病、适应性广、高淀粉(74.51%)的特点,是一个很有推广前途的优良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25.
利用RAPD分子标记法聚类分析糯玉米种质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36个糯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3个引物,依据扩增谱带建立0,1型数据表,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36个资源共划分为4个类群,但所分类群并不能和任何一个已知表型性状分类完全吻合,所以认为用单纯几个引物的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无法精确地划分类群,如果要精确划分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多引物重复试验和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介绍了玉米新品种津糯203号的特点,品种选育经过,适应地区及栽培技术要点.供应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27.
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潮土上进行了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均衡施肥(NPK、M、NPKM),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等肥力指标以及玉米产量,尤以M处理增幅最大,与本底值相比,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5.00%,24.81%,18.97%和21.43%;而不均衡施肥(N、NK、NP)导致相应的营养元素的含量降低。分析表明,在潮土上施氮肥和磷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鲜食玉米新品种津糯206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扼要地介绍了鲜食玉米新品种津糯206的育种思路和选育经过、品种特点、适宜区域、栽培要点及种子生产技术等。  相似文献   
29.
春播玉米新品种津单6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玉米新品种津单6号的选育经过、品种特点、适应区域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0.
随着我国农业从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畜牧业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在农业生产总值中由33%已发展到现在的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