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篇
  13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2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所选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温敏为主的的秋不育型“湘糯粱S-1”糯高粱两用不育系,所配制的杂交组合已在生产上应用。1991年试种25亩。1992年试种200余亩。1993年试种示范2500亩。全国十余省试种示范结果,亩产一般4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可达650公斤以上,表现出较广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杂种优势,本文重点对该两用不育系稳定不育的光温条件,育性转换敏感期,温度临界值及分子机理进行  相似文献   
82.
在土壤肥力中等 ,配施P2 O5为 6kg/667m2 、K2 O为 3 75kg/667m2 的条件下 ,双季稻田免耕栽培饲用裸大麦的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 ,以每 667m2 施纯N7.5kg ,且基肥、分蘖肥各半的处理最高。高产原因是该处理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积累多 ,个体与群体关系协调 ,因而成穗率高 ,有效穗多 ,结实率高 ,穗大、粒多、千粒重高。裸大麦秸杆富含钾素 ,秸杆还田有利于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83.
【目的】分析不同坡地类型条件下不同种植模式土壤水分利用与作物周年生产力的差异,探索适宜南方丘陵旱地最佳效果的种植模式。【方法】在上坡地设春玉米-饲草(SPD1)、红薯-饲草(SPD2)、红薯//春玉米-饲草(SPD3)3种模式;中坡地设春玉米-马铃薯(ZPD1)、大豆-马铃薯(ZPD2)、大豆//春玉米-马铃薯(ZPD3)3种模式;下坡地设春玉米-秋玉米-马铃薯(XPD1)、西瓜-秋玉米-马铃薯(XPD2)、西瓜//春玉米-秋玉米-马铃薯(XPD3)3种模式。连续3年测定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计算作物耗水量(WC)、水分利用效率(WUE)、作物周年生产力及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结果】上坡地上,2008、2009和2010年SPD3较SPD1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22.8%、21.6%和24.1%,WUE分别提高9.7%、17.8%和15.6%,作物周年生产力分别增加8.3%、16.1%和14.8%,较SPD2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16.1%、11.0%和14.5%,WUE分别提高61.9%、60.6%和62.5%,作物周年生产力分别增加62.4%、61.6%和64.8%;中坡地上,3年中ZPD3较ZPD1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12.9%、13.3%和20.9%,WUE分别提高17.9%、22.5%和20.3%,作物周年生产力分别增加17.2%、21.4%和19.6%;下坡地上,3年中XPD3较XPD1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15.1%、17.6%和12.9%,WUE分别提高47.5%、44.6%和38.5%,作物周年生产力分别增加41.5%、43.3%和37.6%,上述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3种间作模式中,LER以XPD3模式最高,3年中较ZPD3分别增加15.70%、12.45%和13.94%,较SPD3分别增加10.32%、6.31%和5.65%,达显著差异(P<0.05)。3种坡地类型之间,3年中的土壤含水量,XPD1分别较ZPD1增加5.5%、27.3%和17.3%,较SPD1分别增加77.3%、56.9%和50.9%,ZPD1较SPD1分别增加68.0%、23.3%和28.7%;XPD3的WUE较ZPD3分别提高105.4%、101.2%和102.3%,较SPD3分别提高238.2%、230.2%和246.2%;3年周年经济产量,XPD3较ZPD3分别增加195.9%、104.1%和101.2%,较SPD3分别增加230.6%、224.4%和236.3%,ZPD3较SPD3分别增加62.0%、62.8%和67.2%,均达显著差异(P<0.05)。【结论】红薯//春玉米-饲草、大豆//春玉米-马铃薯、西瓜//春玉米-秋玉米-马铃薯等间套复种模式,有利于增强土壤保水性、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周年生产力。在不同坡地类型条件下,各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利用及作物周年生产力表现为下坡地优于中坡地,中坡地优于上坡地。所以红壤丘陵旱地应根据不同坡地类型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才能达到节水避旱,实现作物周年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84.
研究南方红壤旱地不同施肥模式和覆盖方式下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对于该区域科学评价及合理利用施肥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当地常规施肥模式(CK)为对照,研究了南方红壤旱地不同施肥模式和覆盖方式(TOK:常规施肥+有机肥+K肥+地膜覆盖;TO:常规施肥+有机肥+地膜覆盖,TK:常规施肥+K肥+露地)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春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大小顺序为TOKTKTOCK。苗期和拔节期,TOK和TK处理春玉米的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抽雄期和成熟期,TOK处理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各个主要生育时期,TOK处理植株的根系干重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TOK和TK处理植株的茎和叶干重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各个主要生育期,不同处理0~20 cm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对照,其大小顺序为TOKTOTKCK;水分利用效率大小顺序为TOKTKTOCK,以TOK处理为最高,比对照增加38.04%。TK、TO和TOK处理的穗粗、行数与对照均无明显差异,但其穗长、行粒数、每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显著高于(P0.05)对照。玉米产量大小顺序为TOKTKTOCK,TOK、TK和TO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34.41%、11.72%和8.36%。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和K肥、采取地膜覆盖有利于增加春玉米干重物质积累量,增加籽粒产量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5.
湖南稻田现代农作制特征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湖南省农作制度的类型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对于指导该区域农作制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近60多年来的年鉴统计数据,对湖南省稻田现代农作制特征、主体模式及布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对策。首先,介绍了湖南省自然条件和气候资源、农作物种类、人均耕地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近60多年来农作制度的变化过程。湖南稻田现代农作制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种植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减少,林、牧、渔业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下降,非粮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比重快速上升;水稻单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基于湖南省农作制特点,可划分为湘北商品型、湘中湘东城郊型、湘南外向型和湘西特色型现代农作制发展区。其次,阐明了湖南省发展稻田现代农作制所面临的问题,如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全省人均耕地仅为0.06 hm2;冬闲田面积增加,冬闲田面积在133万hm2以上,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的挑战。最后,提出了从强化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协调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稻田多熟制、提升稻田现代农作制科学技术体系等发展对策。通过提出稻田现代农作制的战略调整,建立科学的现代农作制度技术体系,可为提升湖南省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以冬闲为对照,研究了黑麦草、紫云英、油菜和马铃薯4种冬季覆盖作物对双季稻的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麦草、紫云英和马铃薯3种冬季覆盖作物处理能明显提高双季稻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叶片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增加稻谷产量,提高生物能及植株茎叶光能利用率、籽粒光能利用率和总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87.
为了优化洞庭湖区温光等资源配置,提高轻简化生产水平,本文探讨了洞庭湖区主要种植模式的限制因素和不足之处,从温光资源、用养结合、产品质量和种植效益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洞庭湖区油-稻两熟制种植模式的优势,并提出发掘油-稻种植模式潜力的问题和展望,建议湖区发展以免耕直播、机械化收脱、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为主的油-稻水旱轮作种植模式,为洞庭湖区资源优化配置和丰产高效种植模式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8.
在分析了洞庭湖集约农区农业生产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该地区耕作改制及家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即稻田建立多种经济协调发展的多元种植结构,开展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开发展冬季农业,实行水旱轮作;提高旱土复种指数,主攻单产,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加速中低产稻田的改造,建立科学的封培肥管理体系;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完善农机与农艺技术的配套。  相似文献   
89.
双季杂交稻超高产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季常规稻搭配(湘早籼45号-湘晚籼12号)为对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T优705-湘丰优103(M1,早熟早稻-早熟晚稻)、金优974丰源优272(M2,中熟早稻-中熟晚稻)、金优402-T优6135(M3,迟熟早稻-迟熟晚稻)3种双季杂交稻搭配的早、晚稻生长发育和周年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早、晚稻(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表现为:M3>M2>M1>CK.早稻分蘖盛期和齐穗期,各处理水稻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M1>M3>M2>CK;灌浆期和成熟期,水稻植株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顺序为M3>M2>M1>CK;晚稻齐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M3>M1>M2>CK.M1和M2处理早、晚稻生育期适宜,均有利于晚稻的安全齐穗,双季水稻总产量分别为16 189.3、15 494.7 kg/hm2,分别比对照增加25.01%、19.65%.由此可见,早、晚稻选择生育期适中的高产早、中熟品种搭配的栽培模式有利于保证双季水稻周年高产.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