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43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5篇
  14篇
综合类   154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56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进一步优化我区水稻品种结构,提高稻米品质,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需要,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我区大面积推广种植“86优8号”优质杂交粳稻,两年平均产量为9150kg/hm^2。其中直播稻高达9825kg/hm^2。米质达国家优质米标准,可作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优质稻米种植品种,每亩比常规稻增收500~800元。  相似文献   
62.
影响第2代玉米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通径分析法探讨了影响第2代玉米螟种群动态的影响因素,结果证明,影响第2代玉米螟幼虫发生量的关键因素首先是7月26日至31日的降水日数,降水日数长短与第2代玉米螟幼虫发生为害程度呈负相关;其次为卵期赤眼峰的寄生率,该因素是控制第2代玉米螟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之一。8日降水日数多有利于第2代玉米螟幼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63.
本文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以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为食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以水稻干尖线虫为食时,能正常发育并完成生活史,其生长发育各个历期与取食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净增殖率(R0=31.4605)、内禀增长率(rm=0.2313/d)和周限增长率(λ=1.2603)均分别高于取食腐食酪螨(R0=26.8800;rm=0.1973/d;λ=1.2181),而种群倍增时间(Dt=2.9962 d)低于取食腐食酪螨(Dt=3.5126 d)。因此,巴氏新小绥螨取食水稻干尖线虫比取食腐食酪螨更有利于其各项生命活动。巴氏新小绥螨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功能用Holling II型圆盘方程拟合得到的公式为Na=0.5645N0/(1+0.002484N0),巴氏新小绥螨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能力a/Th为128.30,最大理论捕食量为227.27条/d。巴氏新小绥螨捕食水稻干尖线虫的最佳温度为25 ℃,在该温度条件下,饥饿4 d的雌螨对线虫的捕食量最大。研究结果证实了巴氏新小绥螨具有较强捕食水稻干尖线虫的能力,可以作为水稻干尖线虫潜在的天敌捕食螨。  相似文献   
64.
蚯蚓对金霉素污染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蚯蚓对抗生素污染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选取金霉素为目标污染物,威廉环毛蚓(内层种)和赤子爱胜蚓(表层种)为实验生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土壤酶试剂盒(微板法)、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冗余分析对土壤中金霉素残留、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经过28 d的培养,蚯蚓处理组中金霉素浓度(0.022 4~1.006 0 mg·kg-1)显著低于对照组土壤(0.033 5~1.585 0 mg·kg-1)。金霉素抑制了土壤脱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激活了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两种蚯蚓均激活了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的活性,最大激活率分别为77.80%~88.50%、4.00%~6.16%、69.20%~72.60%、43.20%~48.80%;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最大抑制率为23.8%~25.0%。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两种生态型蚯蚓均可改变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不同蚯蚓类型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存在有差异。两种蚯蚓的加入均未改变土壤中优势菌门的组成,但都改变了其丰度占比。在属水平上,Flavobacterium、Aeromonas、Luteolibacter、AdhaeribacterPseudomonas等潜在金霉素降解菌被两种蚯蚓刺激丰度显著增加,加速了土壤中金霉素的降解。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pH、有机质含量、金霉素浓度和细菌群落结构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变化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威廉环毛蚓对脱氢酶、蔗糖酶和脲酶的促进作用优于赤子爱胜蚓。  相似文献   
65.
  目的  酸碱度是影响沟渠底泥营养盐迁移释放的关键性因子。探究不同pH条件下山地农村沟渠底泥营养盐释放迁移的动态变化,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集滇池流域典型山地农村沟渠底泥,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测定未灭菌与灭菌处理下不同pH (5.5、7.5、9.5、11.5)条件的底泥、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估算底泥-水界面营养盐释放通量。  结果  底泥中总氮质量分数随着pH升高而减少,未灭菌组强碱性(pH 11.5)和酸性(pH 5.5)条件下总氮释放通量分别是对照(pH 7.5)的8和4倍,灭菌组均为对照的2倍。上覆水中溶解性总磷质量浓度和释放通量随pH升高而增加,未灭菌组强碱性(pH 11.5)和弱碱性(pH 9.5)条件下溶解性总磷释放通量分别是对照的12和4倍,灭菌组分别是对照的30和15倍;未灭菌组溶解性总磷释放通量高于灭菌组。冗余分析表明:酸性条件促进底泥中钙结合态磷(Ca-P)的释放,碱性(pH≥9.5)条件促进总氮、总磷和铁铝结合态磷(Fe/Al-P)的释放,中性(pH 7.5)条件对底泥中氮/磷释放影响较小。  结论  碱性(pH≥9.5)和酸性显著促进山地农村沟渠底泥中氮磷营养盐释放,中性条件下释放量最小。底泥灭菌处理降低了不同pH下的微生物活性,阻碍山地农村沟渠底泥中氮磷向上覆水体迁移释放。图6表1参36  相似文献   
66.
关于稻纵卷叶螟防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纵卷叶螟是我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2003年以来已连续5年大发生至特大发生,其中2003、2004年,由于对二代纵卷叶螟前峰认识不足,造成6月底~7月上旬全区水稻田出现了大面积白叶,给植保站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为摸清变化了的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提高测报的准确性,几年来,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才能更主动、更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特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7.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高等农林教育功能的完善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在可持续发展中高等农林教育功能与特征,并从时代的角度,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高等农林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培养人才功能、文化功能、科学技术功能和社会智囊功能的完善与拓展。  相似文献   
68.
猪粪堆肥过程中氮素物质转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猪粪、稻草、菌荆混合堆肥与单纯猪粪堆肥对比试验,定量化研究了堆肥过程中不同阶段各种形态氮素转化和氮素损失途径。结果表明,在猪粪中添加稻草和菌剂堆肥,全氮损失减少,损失量为38%,其中氨态氮损失占氮总损失量80%,有机氮损失占氮总损失量21%;而单纯猪粪堆肥其氮素损失78%,其中氨态氮损失占氮总损失量38%,有机氮损失占氮总损失量59%。堆肥过程中主要是氨态氮和有机氮的变化,硝态氮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普通卷甲虫的抗寒性,为进一步预测下一年虫口发生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2000只普通卷甲虫的体长、体宽、鲜重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测定,并对每一个体进行了不同低温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冷冻培养。[结果]在低温条件下,卷甲虫的死亡率与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以及在相同条件下雌、雄虫死亡率之间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呈直线回归关系;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培养时间愈长,死亡率越高;在一定的培养时间下随着低温强度加大,死亡率明显升高。但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卷甲虫的死亡率与它们的体长、体重都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普通卷甲虫的抗寒性与该地区年最低气温的变化相关联。  相似文献   
70.
为研究外源ALA对盐碱胁迫下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以2个辣椒品种G3和G7为试材,盐碱胁迫下喷施5种不同质量浓度(0、10、25、40和60 mg·L-1)的ALA溶液。通过对喷施后辣椒幼苗的株高、茎粗、干鲜质量等表型指标和MDA、H2O2等生理指标以及3种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进行测定,揭示外源ALA对盐碱胁迫下辣椒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外源40 mg·L-1的ALA能够有效提高盐碱胁迫下辣椒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总根长以及干鲜质量,其中2个品种的叶面积分别升高39.9%和17.1%,根长分别升高18.3%和40.5%;同时提高辣椒幼苗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的含量,并降低脯氨酸、MDA、H2O2的含量及O2-的产生速率,2个品种辣椒幼苗叶片的SOD活性分别提高了16.0%和17.5%,CAT活性也分别提高了87.8%和354.6%。因此,喷施外源ALA 40 mg·L-1时,对辣椒幼苗受到盐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