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葡萄是江苏省主要栽培的果树树种,在避雨栽培模式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葡萄病害总体发生风险和危害程度下降,关键防治时期发生变化,病害防控策略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是由于固有的防治观念转变较难,部分种植户仍然延续露地栽培模式下的用药习惯,化学农药使用量偏大、防治靶标不明确、药剂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病害防控策略,以适应栽培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2.
为筛选新的生防菌种,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分离自草鱼肠道细菌CD-17菌株对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谱。通过菌株形态学扫描电镜观察、平板培养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辅助分类法确定其分类地位,同时对其活菌制剂(BCA)进行温室防效试验。结果表明,CD-17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温室控制条件下,BCA与炭疽病菌分生胞子悬浮液(GC)同时接种正常草莓叶片和接种GC 48h后再用BCA的控制效果分别为100%和55.68%;BCA与GC同时接种有微伤口的草莓叶片和接种GC 48h后再用BCA的控制效果分别仅为76.94%和37.82%。根据菌株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16Sr DNA基因和gyrB基因序列比对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93.
江苏省域草莓灰霉病菌种群多药剂抗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阐明江苏省草莓主产区草莓灰霉病菌种群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了2019和2020年采集的236株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13种杀菌剂的抗性,并对菌株抗性频率和多药剂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灰霉菌株对咯菌腈(fludioxonil,Flu)表现敏感,而对多菌灵(carbendazim,Car)、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Pyra)、扑海因(iprodione,Ipr)、腐霉利(procymidone,Pro)、嘧霉胺(pyrimethanil,Pyr)产生了较高的抗药性,其抗性频率分别为58.05%、55.01%、51.44%、45.80%、33.94%;灰霉病菌种群在地区间对不同药剂的抗药性水平不同,溧水、昆山、姜堰、铜山田间以抗性菌株为优势种群,无锡和常州新北地区以敏感菌株为主;本研究在区分计量浓度下,根据各药剂抑菌率分布状况,将供试药剂分为敏感药剂、敏感性下降药剂和抗性药剂3种类型;本研究共检测到9种抗药性类型:PyraR(7.32%)、CarR(6.50%)、PyrR(0.81%)、CarR PyrR(3.25%)、CarRPyraR(14.63%)、CarRBosR(1.63%)、CarRPyraRPyrR(23.58%)、CarRBosRPyraR(7.31%)、CarRBosRPyraRPyrR(34.15%)。江苏省草莓灰霉病菌种群对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基本丧失了敏感性,对扑海因、腐霉利、啶酰菌胺、戊唑醇等敏感性下降,多药剂抗药性种群以CarRPyraRPyrR和CarRBosRPyraR PyrR为主,抗性治理措施中推荐使用不同类型药剂交替防治灰霉病。  相似文献   
94.
放线菌NF0919的鉴定及生防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发新的防治作物病害的生防药剂,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放线菌NF0919(分离自牛粪微生物群落)抑菌谱,并通过菌株形态学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分类法研究其分类地位,同时对其发酵产物粗提物(CE)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放线菌NF0919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葡萄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草莓炭疽病菌(Glomerella fragariae)、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和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抑制作用较强,其抑菌圈半径均大于15 mm;CE对葡萄病原真菌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都显著优于化学对照药剂(多菌灵);根据菌株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黄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rchorusi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