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利用1953—2022年阜新市逐日雷暴资料,对阜新市雷暴活动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70 a阜新市雷暴日数呈减少趋势,递减率为-0.10 d/a,此趋势将在25 a后发生反转,并由减少趋势变为增多趋势;阜新市的雷暴天气主要集中在夏季(69.9%)和7月(26.1%),雷暴初日在4月最多(65%),雷暴终日在10月最多(56%),雷暴日变化呈单峰双谷形,峰值主要集中13:00~22:00(95.1%);雷暴日数存在准24年、准44年、准70年等3个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006年阜新市雷暴天气规律发生了转折性变化,2005—2019年雷暴天气造成的重灾多出现在夏季(占比87.5%),伴随大风、暴雨、冰雹出现的灾害频率分别为87.5%、75.0%、75.0%;阜新市雷暴天气主要受西北气流、高空冷槽、高空冷涡、副高西北部5个环流形势影响,此外还受到13个环境场物理量因子影响,按拟合率大小排序为:TT指数、CIN、sweat、CAPE、△T850-500与SSI指数、Tg与A指数、Tdd850与Td850、LI指数、S...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3种典型的农业废弃物(玉米芯、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作为人工湿地外加碳源脱氮的可行性,利用三维荧光和高通量测序分析了植物碳源在人工湿地中促进废水脱氮的增强机制。结果表明:农业废弃物材料可以很好地释放有机碳,累计碳释放量为119.78~172.84 mg·g-1,同时分解释放的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s)主要由腐植酸和黄腐酸组成。在添加农业废弃物的人工湿地中,TN去除效率提高了30.8%~41.2%,并且脱氮菌属PseudomonasThauera等的相对丰度提高了16.38%~22.02%。添加玉米秸秆的人工湿地具有较好的脱氮效果。研究表明,利用农业废弃物作为人工湿地外部碳源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可以显著降低尾水中TN,这也为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找到了一个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用发酵培养72h的香菇菌丝体,经热水提取,乙醇沉淀,再经二次DEAE-纤维素柱分离(Cl-型和B_4O_7)和Sephadex G-100纯化,得到两个香菇多糖——Le-2-1,Le-2-2。经HPLC(μ-Bondgel Linear柱)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鉴定,两者都为均一组分,HPLC测得Le-2-1的纯度为99.99%,Le-2-2为100%。气相色谱测单糖组成、摩尔比,HPLC测分子量得Le-2-1为:Gle:Ga1:Man:Xy1:Ara:Rha=86.05:2.48:2.06:21.96:1.98:1.58,分子量:5.7×10~3:Le-2.2为:GlC:Gal:Man:Xyl:Ara:Rha=70.60:10.25:8.51:1.80:2.35:3.16,分子量;5.8×10~4。  相似文献   
14.
我国食、药用菌发展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在食、药用菌生产品种和产量上世界第一,但质量和原创性研究不足。本文提出进一步发展中国食、药用菌的六大战略性措施。即:加大科技投入,保护和开发菌类资源,注意菇品生产卫生,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菇品质量,加强产品标准化建设,培植菇品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化软件、硬件产品的不断更新,气象内网的天气预报数值预报产品的不断增加和改进,本地需发布的天气预报服务产品也不断增加,同时研究出适于本地的各种天气的预报方法。为了便于预报值班员工作,需集成大量实况资料、气象内网的天气预报数值预报产品、本地的预报方法,并把需发布的天气预报文件通过软件编写程序实现自动化提出数据,自动化计算,自动化翻译,结合本地预报方法自动化预报,自动化编写预报内容。该文主要阐述了阜新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制作与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气象网络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气象网络的监测和管理,以SNMP网络协议为基础,对网络上的活动主机进行实时监控,对本单位网络上所有在线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并对网络上的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诊断、统计、跟踪及查询,使网管能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控。市级气象网络监测平台的制作,给网管提供了方便、高效、快捷的管理工具,也为网络的正常运行、安全检测、故障诊断以及测试调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云芝子实体氯仿提取物(CVFC)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体外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了抑瘤机制。MTr结果显示,CVFC对HepG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半数抑制浓度为(75.83±3.96)μg·mL^-1。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形态观察发现CVFC处理可使细胞发生细胞皱缩、核碎裂等凋亡特征;Annexin V/PI双染结果证实有胞膜磷脂酰丝氨酸的翻转,经150μg·mL^-1 CVFC处理HepG2细胞24h后早期凋亡率为17.82%,晚期凋亡率为22.5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35%和3.75%。这些结果表明CVFC具有体外抑制HepG2细胞的活性,其抑瘤机制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养分优化和播期管理对间作西瓜生长动态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养分供应水平和作物播期如何影响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中西瓜的生长动态和品质,为间作西瓜的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的田间试验设计,共设置3个处理:农户传统管理(Con)、养分优化管理(Opt1)和综合优化管理(Opt2)。结果表明:1)较农户传统管理(Con),养分优化管理(Opt1)降低了间作西瓜主蔓及侧蔓长度、叶片数和开花数,但西瓜单瓜重和中心糖度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10.8%和10.5%;2)较养分优化管理(Opt1),综合优化管理(Opt2)在西瓜移栽20和40 d时,其主蔓及侧蔓长度、叶片数和开花数(除侧蔓开花数)均低于养分优化处理(Opt1),而在西瓜移60 d时,均高于养分优化处理(Opt1),单瓜重增加12.4%,同时提高了西瓜糖度含量,西瓜中心糖度达到13.4%。因此,在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中,养分优化和播期调整不仅提高间作西瓜的产量,而且促进西瓜品质的提升,达到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阜新地区2013年7月1日和15日2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偏南气流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近地面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的配置增强了大气的抽吸作用,导致暴雨区上空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利于降水的加强;强降水发生在最大上升速度对应的地方而不是低层上升速度区;近地面层水汽通量和垂直螺旋度的分布与阜新暴雨落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假相当位温大值区或等值线较密集区是暴雨多发区。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小型屠宰场生产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消费风险及其生产链中的关键风险防控点,以北京市某小型肉牛屠宰场不同样品的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监测数据和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Risk软件模拟运行分析。通过模型模拟的屠宰后单头牛胴体表面产气荚膜梭菌污染量90%的可能分布在102.00~563.00 CFU,平均值为280.84 CFU,而实际监测数据拟合为291.17 CFU,说明模型可信。根据屠宰过程中各环节的模拟数据,构建了牛胴体表面携带产气荚膜梭菌消长变化图,发现产气荚膜梭菌携带量从剥皮后的122.31 CFU/头上升至屠宰后的280.00 CFU/头,屠宰环节携带量为0.11 CFU/100 g,而销售环节升至4.95 CFU/100 g。通过模型对各变量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胴体表面产气荚膜梭菌污染对牛肉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风险贡献最大(R=0.69),其次是空气中的带菌量,而销售环节100 g牛肉携带产气荚膜梭菌的风险主要与从屠宰到销售过程中牛肉带菌量变化有关(R=0.96)。可见,屠宰过程中肉牛的本底携带、空气中带菌量以及储运销售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是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关键控制点。结合剂量-反应关系和膳食数据,模型评估的本屠宰场生产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引发的感染风险每年不足1例,风险极低。本研究构建了小型肉牛屠宰场屠宰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可为牛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