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人工促进秃杉天然更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秃杉在不同郁闭度级条件下天然更新调查,低郁闭度级秃杉天然更新6403株/hm2,中郁闭度级2801株/hm2,高郁闭度级1150株/hm2,当进行人工干预将郁闭度控制在0.3和0.5左右的情况下,与郁闭度为0.9的自然状态下经过3年对秃杉的树高、地径、冠幅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郁闭度为0.3的树高、地径、冠幅的生长量分别可增加:610.7%~696.2%、421.43%~866.67%和409.69%~756.28%;郁闭度为0.5的树高、地径、冠幅的生长量分别可增加:82.71%~271.75%、200%~521.43%和89.62%~538.46%,为增加秃杉资源数量,扩大秃杉分布范围,保护好秃杉资源,可在秃杉分布区适当疏伐部分林木、形成适当的林中空地、改善林内环境,有利于促进秃杉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42.
早期国家对生态资源建设缺乏调控指导,导致区域资源利用率偏低,限制了可持续发展策略有序实施。当前,自然资源是生态区域规划重点,编制资源开发建设体系是改革的先进趋势,科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具有战略意义。据此,结合保护区实况,对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出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43.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云南省要充分发挥连接东南亚国际水上大通道的作用,为促进澜沧江航运的正常发展,对其通航保障能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足够的来水量是河道通航的重要条件之一,开展河道的最枯月径流量预测,对航运保障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为提高预测精度,笔者提出首先使用SSA分析法对周期性较强影响因子进行重构,与其他因子混合后,再与PPR相结合形成SSA-PPR预报模型,并对澜沧江的年最枯月径流量进行预测验证,结果表明SSA-PPR模型训练期平均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为2.5%,检验期平均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为6.2%,精度为甲等,相对于未使用SSA混合因子前,其预测效果更好,可以满足澜沧江枯季通航流量预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44.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红河流域不同区域的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发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在红河流域进入雨季后(5月)开始发病,整个雨季中(5~9月)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尤其是进入夏季后温度满足病原菌的发病条件时,病情指数变化曲线和降雨量曲线出现了同升、同降的现象。(2)同一海拔高度下,病情指数呈现出下游大于上游和中游,而危害率则出现相反的趋势,250~300 m海拔观测点的病情指数大小顺序为下游(2.03)>中游(1.96)>上游(1.77),危害率为下游(64.57%)<中游(66.86%)<上游(70.00%);450~500 m海拔观测点的病情指数大小顺序为下游(2.01)>中游(1.77)>上游(1.76),危害率为下游(64.57%)<中游(66.29%)<上游(69.14%)。(3)同一区域则表现出低海拔地区的病情指数和危害率均高于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45.
本研究以Iwao直线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结合3种常用聚集度指标,对香蕉园斜纹夜蛾低龄(1~2龄)、中龄(3~4龄)和高龄(5~6龄)3个龄期幼虫进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香蕉园斜纹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幼虫龄期密切相关,且随着虫龄的增长,其聚集强度逐渐减弱;1~4龄幼虫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强度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5~6龄幼虫空间分布型由聚集分布逐渐趋向于均匀分布,且个体间存在相互排斥。在此基础上,以中龄幼虫为依据,建立了香蕉园斜纹夜蛾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n=(t2/D2)(1.978/m+3.5119)和最佳序贯抽样公式$T(n) = n{m_0} \pm 1.96\sqrt {n(1.978{m_0} + 3.5119m_0^2}$。  相似文献   
46.
黄土旱塬施肥对土壤颗粒组成及其有效磷富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颗粒组成及其有效磷富集。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土壤颗粒组成都呈现颗粒愈小比例愈高的规律,而不同施肥处理对同一粒径颗粒含量又有一定的影响。在单施磷肥(P)的基础上,配施氮肥、有机肥(NP、PM、NPM)有利于增加<0.25mm颗粒的比例,以NPM处理最为明显。长期施用有机肥改善了土壤颗粒中有效磷水平,但也提高了土壤颗粒有效磷中水溶性磷的比例。土壤中的有效磷(包括速效磷、水溶性磷)主要富集在<2mm粒径的土壤颗粒中,<0.25mm的土壤颗粒中有效磷富集率最高。氮磷配施(NP)、氮磷有机肥配施(NPM)有利于增加<0.25mm颗粒中土壤有效磷的富集,PM处理更促进土壤有效磷在0.25~2mm粒径中富集。  相似文献   
47.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云南省红河湿热山区木薯枯萎叶斑病发生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该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受温度及降雨量的影响,5月高温时开始发病,进入雨季后尤其是8月份病情开始大规模扩散,10月达到峰值,危害率达57%~77%;(2)不同栽培地区该病病情指数及危害率有明显差异,其中病情指数河口地区=2.15>金平地区=1.78>个旧地区=1.28,危害率河口地区=31.64%>金平地区=26.71%>个旧地区=26.00%;(3)低海拔地区的危害率及病情指数均基本大于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48.
采用系统观察方法对红河流域木薯主产区木薯褐斑病发生和流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害在木薯生长前期5月份开始发病,生长中、后期的7月份后病情呈明显上升,9、10月份达到最高峰,危害率达100%,病情指数20.50~30.77;下游区域的病情中游上游,病情的周年消长和区域性差异主要是降雨量和湿度的影响;高海拔区域(350~400 m)病情高于低海拔区域(250~300 m),这与高海拔区域气温相对偏低有关。  相似文献   
49.
云南河口地区香蕉褐缘灰斑病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河口地区香蕉褐缘灰斑病(BananaSigatokaLeMSpotDisease)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主要受温度和降雨量的影响;春季气温回升时开始发病,10~11月危害达到高峰值;不同地理环境危害程度有明显差异.病情指数东部地区(11.81)〉中南部地区(10.40)〉西部地区(7.94),但危害的基本规律是低海拔地区比高海拔地区先发病.且发病程度比高海拔地区严重,病情指数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50.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对河口县8个香蕉种植区的194个土壤样品的养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1.6%的土样pH值在正常范围内;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镁低于临界值20 g/kg、90 g/kg、10 mg/kg、100 g/kg、50 mg/kg的土样分别为23.2%、30.4%、59.3%、75.8%和63.9%;所有土样的有效铁、锌含量均高于临界值;少数样品的交换钙、有效铜、锰含量低于临界值。据此提出河口县香蕉园相应的施肥建议,对指导香蕉的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