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7篇
  6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1.
彭涛  柳新伟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7):370-373
城市化进程对河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产生显著影响,部分引起河流生态系统退化。本文综述了在城市化过程中影响河流系统的各种因子,认为城市化从三个方面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一是河流面积,二是河流的河床结构,三是景观尺度上的空间结构;城市化从水文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引起河流生态功能变化。河流恢复的难点在于河流系统的复杂化,因此基于不同区域的多目标管理是河流管理和恢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盐渍土壤理化性质差、肥料利用率低和作物长势弱的问题,利用不同配方生物炭进行土壤改良。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以小白菜和棉花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不同的处理:不施肥(对照CK0)、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生物炭(C1)、常规施肥+生物炭+硝化抑制剂(C2)和常规施肥+生物炭+硫酸钙(C3),研究不同配方的生物炭处理对小白菜和棉花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比较,C3处理效果更明显。小白菜的株高和株重分别增加32.7%和112.0%,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45.5%与32.9%;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下降15.0%和59.2%。光谱分析表明,C3处理反射率更高,叶片组织更完好。与CK比较,生物炭处理同样促进棉花生长,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抗逆性,减少棉花损伤。同时,降低了棉花叶片中胞间CO_2浓度,提高水分利用率。土壤分析表明,生物炭配施改良剂能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与常规施肥相比,C2处理的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57.3%,22.9%和40.8%,而对土壤速效钾和pH影响较小,C3处理对土壤电导率有较大提高。因此,实践中在改良盐渍土壤时,需注意改良剂的合理施用,防止土壤盐分的进一步积累。  相似文献   
13.
有机物料对盐土腐殖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秸秆、秸秆堆肥、秸秆生物质炭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盐土腐殖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秸秆堆肥和秸秆生物质炭主要增加了胡敏素含量,由对照的5.48 g·kg~(–1)分别增加至11.20 g·kg~(–1)、16.66 g·kg~(–1)和20.60 g·kg~(–1)。秸秆堆肥和生物质炭配施胡敏酸含量增加至1.36 g·kg~(–1),秸秆处理的富里酸由培养30 d时的3.77 g·kg~(–1)下降至3.32 g·kg~(–1)。土壤胡敏素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培养30 d(R~2=0.84,P 0.001,n=10)和180 d(R~2=0.98,P 0.001,n=10)时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秸秆、秸秆堆肥、生物质炭均有利于富里酸脂族碳相对含量的增加。生物质炭有利于土壤胡敏酸芳香类物质的增加;而秸秆或秸秆堆肥进入土壤初期,尤其是秸秆堆肥更有利于胡敏酸中脂族和碳水化合物或多糖类物质的积累。总之,生物质炭主要增加了胡敏素含量,秸秆堆肥与生物质炭配施更有利于增加胡敏酸含量。秸秆在进入土壤初期增加了富里酸含量。生物质炭与秸秆或秸秆堆肥配施时,生物质炭所占比例对胡敏素含量、胡敏酸芳香类物质含量和富里酸脂族碳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缓释氮肥配施脲酶抑制剂对棉花光合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分析缓释肥料(简称“缓释肥”)配施脲酶抑制剂对棉花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共设不施肥、常规施肥、施缓释肥、缓释肥配施脲酶抑制剂和不同量缓释肥配比搭配脲酶抑制剂5个田间试验处理。研究结果:缓释肥配施脲酶抑制剂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35.2%,有机质含量增加26.1%;棉花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中,SPAD、反应中心性能指数、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激发能电子转化效率分别增加23.5%、66.3%、14.5%、14.5%,红边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加13.5%;棉花叶片光合指标中,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分别增加30.1%、36.6%、66.9%、27.0%;花铃期,棉花株高、根长、叶面积和单株结铃数显著增加;氮农学利用效率增加96.4%,籽棉产量增加21.5%,肥料偏生产力增加163.5%。上述结果初步表明,缓释肥配施脲酶抑制剂处理能提高棉花的叶绿素功能水平和光合作用,优化棉花的生长指标,有效增加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5.
牛粪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有机肥,牛粪配施生物质炭是否会提高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碳净变化率是高效利用有机物料重要问题。通过1年田间试验施用常量(M1)和倍量(M2)牛粪、常量(CBM1)和倍量(CBM2)牛粪配施生物质炭对比了短期腐殖物质碳净变化率差异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与单施牛粪(M1和M2)相比,牛粪配施生物质炭(CBM2)土壤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的含量增至1.36g·kg~(–1)、2.50g·kg~(–1)和5.03g·kg~(–1);土壤胡敏酸和富里酸碳净变化率分别提高1.18%和3.67%。与施用牛粪相比,牛粪配施生物质炭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脂族碳和多糖相对含量增加;CBM2处理胡敏酸和胡敏素芳香碳相对含量增加,CBM1处理富里酸芳香碳相对含量增加。表明牛粪配施生物质炭在土壤固碳效果上优于单施牛粪,可形成更多的腐殖物质,提高胡敏酸和富里酸的碳净变化率;同时也有利于腐殖物质脂族碳和多糖相对含量的增加,而生物质炭用量不变的情况下,配施更多的牛粪可增加胡敏酸和胡敏素芳香碳相对含量。施用牛粪或牛粪配施低量生物质炭可使Hu和FA的缩合度增加,氧化度降低,而HA则相反。  相似文献   
16.
基于能值理论分析体系,比较不同耕作模式下农田系统的生态指标和可持续发展性,为筛选出适合本地区应用的农田耕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共设置农民传统耕作(CK)、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1)、深松耕作+秸秆还田(T2)、免耕+秸秆还田(T3) 4个处理。农田能值系统分析可知,CK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经济发展活力低,属于消费型生态经济系统,环境负载率超过T1模式的4倍,说明秸秆还田能有效降低农田生态系统的环境负载率,降低农田对不可更新环境资源依赖程度,减轻农田环境压力;同时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地面积的能值投入量,T1、T2、T3处理能值投入率分别为农民传统耕作的1. 57、1. 63、1. 59倍,增强农田生态系统集约化程度;四种不同处理(CK、T1、T2和T3)下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0. 31、0. 91、1. 01、1. 02,说明T1、T2、T3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农田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其中T2、T3为更适合本地区的农业生态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团聚体的形成。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等的影响,在山东省平度市兰底镇进行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保护性耕作下的不同施肥处理,分别为:免耕秸秆还田常规施肥(T1);免耕秸秆还田减少10%施肥量(T2);免耕秸秆还田减少20%施肥量(T3);传统耕作无秸秆还田(T0)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T1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经过干筛处理和湿筛处理分别较传统耕作T0提高29.8%、26.4%和25.8%、17.2%。土壤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均呈现T1>T2>T3>T0的规律,各粒径养分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5 mm、2~5 mm、<0.25 mm、0.5~1 mm、0.25~0.5 mm、1~2 mm。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T1处理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较T0分别增加27.9%、9.2%、24.5%;微生物量碳、氮、磷分别较T0处理增加38.4%、35.1%、21.0%。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盐碱土壤中氮肥的利用率,降低硝化作用,减少氮素营养的流失,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试验处理设置为:不施肥为对照、常规施肥、常规施肥+NAM(长效复合肥添加剂)、常规施肥80%+NAM,研究了不同处理盐渍土壤养分离子及玉米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比较,常规施肥+NAM处理可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含量,降低土壤碱化度。增加了土壤CEC(Cation exchange capacty,阳离子交换量)及水溶性盐基离子K+、Ca2+与Mg2+含量。pH变化不明显,电导率有一定下降。玉米产量提高了10.30%,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提高了34.38%。常规施肥80%+NAM处理玉米产量与常规施肥相当,但具有更高的肥料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可推荐在生产实践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盐碱地冬闲农田绿肥种植的生态服务价值,本研究以4年绿肥(冬牧70黑麦、大麦和油菜)定位试验为基础,应用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结合绿肥作用特性,选取气体调节、土壤养分累积、土壤保持、水分涵养、抑盐脱盐和降低面源污染6种服务功能,采用生态经济学方法,评估盐碱地冬闲农田绿肥种植生态服务价值,构建盐碱地冬闲农田绿肥种植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种植冬牧70黑麦、大麦、油菜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分别为19 361.96、18 087.56、15 508.09元/hm2,较冬闲处理分别提高122.54%、107.90%、78.25%。三种冬绿肥各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中,气体调节价值贡献率为26.60%~31.95%,水分涵养贡献率为23.22%~26.37%,土壤养分累积贡献率为14.63%~16.78%,抑盐脱盐和降低面源污染贡献率分别为11.01%~12.57%和10.24%~13.01%,土壤保持功能价值贡献率<10%。综之,盐碱地冬闲农田可推广种植绿肥作物以提高生态服务价值,尤以种植冬牧70黑麦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海岛棉新品系对脱叶剂欣噻利及其施药频次的响应,分析其脱叶率、吐絮率、品质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差异。2019年以海岛棉品系ZX25、ZX61、ZX85、ZX102、ZX113为对象,经脱叶试验筛选出早熟、絮畅、朵大、对欣噻利敏感的品系ZX102 和ZX113,于2020年开展脱叶剂频次试验。研究表明:ZX102 和ZX113 对脱叶剂敏感,早熟、吐絮集中,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满足机械采收的要求;施药频次试验中,一次性足量喷施脱叶剂处理较2次轻量喷施脱叶剂处理的脱叶率、吐絮率达到机械采收要求的时间提前约3~6 d,且均高于清水对照;喷施脱叶剂后上部棉铃的马克隆值显著降低,对其他品质性状无显著影响;同时,上部棉铃的铃重显著降低,籽指下降,但对衣分和籽棉产量无显著影响,并且一次性足量喷施脱叶剂对纤维品质、产量性状的影响大于2次轻量喷施。2次喷施欣噻利(900 mL·hm-2+900 mL·hm-2)后的脱叶率、吐絮率理想,对纤维品质及产量性状的不利影响较小,可用于指导实际生产,确保原棉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