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35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为评估我国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成效,选择福建圣农肉鸡无高致病性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为研究对象,按照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计算办法,对项目建设期间(2012—2016年)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此项目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0.258 7元,总经济效益为1 923.252 08万元,年经济效益为384.650 4万元,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为0.815 9。综合评估认为,福建圣农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获得明显经济效益,生物安全隔离区划是促进我国肉禽养殖行业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22.
根据蚜口密度及取食时间效应,明确桃蚜取食前后辣椒茉莉酸(JA)合成及信号途径基因表达差异,初步阐明JA途径介导的辣椒抗蚜性分子机理。本研究以抗蚜辣椒品种猪大肠(ZDC)和感蚜辣椒品种大羊角椒(DYJJ)为材料,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与植物防御相关的JA合成途径基因(LOX2、AOS、AOC和OPR3)与信号途径基因(COI1和JAR1)在桃蚜不同蚜口密度(20、30、40、50、60蚜/叶)及取食不同时间(6、12、24、48、72 h)后的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蚜口密度和取食为害时间下,JA合成途径的4个基因在ZDC中表达量总体上显著高于DYJJ,而信号途径2个基因表达量总体上显著低于DYJJ。在桃蚜较低为害水平状态下,抗、感辣椒品种之间表达量差异显著,且在部分相同蚜口密度下部分基因表达量峰值和低谷出现时间基本一致。较高水平的为害情况下,抗、感辣椒品种之间差异显著性下降。以上结果表明,JA合成及信号途径AOS、AOC及JAR1基因可能具有作为鉴定评价辣椒抗蚜性水平的分子指标的潜力,可为将来辣椒抗蚜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高淀粉早熟马铃薯新品种川芋16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芋16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从引自国际马铃薯中心的杂交组合(LR93.309×C93.154)选育而成的,2014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为早熟马铃薯,在区域试验中,鲜薯产量21307.5kg/hm~2,比对照川芋56增产15.0%。川芋16鲜薯块茎淀粉含量23.9%,干物质含量29.2%,还原糖含量0.25%,维生素C含量27.0mg/100 g。抗晚疫病,高抗轻花叶病毒病和卷叶病毒病,储藏性与川芋56相当。该品种适宜四川成都平原及周边低山区、平丘陵区,以及甘孜、阿坝的高山高原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4.
木薯单爪螨(Mononychellus mcgregori)是新入侵中国的木薯重要害螨,原产地为南美洲,是一种热带土著害螨,近年来该螨扩张范围不断增大,对高温的适应性是其种群扩散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发现,42℃极端高温胁迫1 h后,木薯单爪螨成螨保护酶基因PPO、POD、As A-POD、CAT和Cu/Zn SOD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分别高达对照的5.19、4.38、152.23、321.42和3.41倍,且与其酶活性变化趋势存在一致性,酶活性值分别升高为对照的1.81、12.52、9.00、1.75和1.14倍。热激蛋白基因Hsp70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为对照的56.85倍。因此说明,保护酶POD、As A-POD、CAT、SOD和PPO以及热激蛋白Hsp70可能在木薯单爪螨应对高温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温下保护酶及热激蛋白Hsp70基因表达量及其活性的升高可能导致木薯单爪螨对高温的耐受能力逐渐增强,从而逐渐适应热区高温环境,并可能增强其后续的繁殖能力而使其种群不断增长,扩张范围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5.
为验证保护酶CAT在木薯抗螨中的功能,测定分析了朱砂叶螨取食抗、感螨木薯种质后,CAT的表达量和酶活分别在木薯和朱砂叶螨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一方面,朱砂叶螨取食1 d和8 d后,感螨木薯种质BRA900体内Me CAT1的表达量和CAT总酶活仅分别较为害前提高1.11倍、1.24倍和1.06倍、1.15倍,而在抗螨木薯种质C1115体内则分别较为害前提高2.75倍、2.62倍和2.36倍、2.38倍,均显著高于感螨木薯水平。另一方面,朱砂叶螨取食感螨种质BRA900 1 d和8 d后,保护酶Tc CAT的基因表达量和CAT酶活分别是为害前的1.13倍、0.98倍和1.02倍、0.99倍,而取食抗螨木薯种质C1115 1 d和8 d后分别降低至为害前的0.57倍、0.61倍和0.52倍、0.61倍,均显著低于取食感螨木薯水平。以上结果初步证实了保护酶CAT在木薯中被诱导能够缓解朱砂叶螨造成的氧化损伤,在朱砂叶螨中被抑制不利于取食为害,从而形成木薯抗螨性的功能。本研究为将CAT作为基因资源应用于抗螨木薯种质创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6.
适应海南入境台湾果蔬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系统开展了海南入境台湾果蔬危险性有害生物普查,并采用PRA评估模型对17种外来入侵危险性有害生物进行了风险评估。2009~2010年考察发现,海南入境台湾果蔬以芒果、西瓜、哈密瓜、辣椒、番茄、莲雾、番木瓜和番石榴为主,主要分布在文昌、琼海、三亚、乐东、东方、昌江、澄迈、海口等农场和瓜菜生产基地,并且各瓜菜品种种植面积因市场价格影响年份间波动较大;调查共查获海南入境台湾果蔬危险性有害生物68种,包括害虫32种,病原微生物16种,杂草20种,其中外来入侵危险性有害生物17种;大面积严重发生与危害危险性有害生物25种;桔小实蝇、螺旋粉虱、烟粉虱、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在海南均属于高度危险有害生物。上述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海南入境台湾果蔬危险性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防控提供了前期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27.
药剂浸泡种茎对布朗山区木薯地下害虫的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防控云南布朗山区木薯重要地下害虫的发生与危害,本试验针对性地开展种茎无害化药剂处理的防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选用环保型杀虫剂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和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的1∶1混合液浸泡木薯种茎5和10 min后种植效果最好,平均出苗率分别由无任何处理对照的62.5%及清水对照的75.0%和75.6%显著提高到96.5%和97.0%,平均虫害率分别由无任何处理对照的56.8%及清水对照的45.0%和44.8%显著下降到6.3%和5.5%,平均产量分别由无任何处理对照的1 112.5 kg/667 m2及清水对照的1376.5和1 393.3 kg/667 m2显著提高到2 113.3和2 135.2 kg/667 m2。此结果说明,种茎无害化药剂处理不仅可显著降低虫害率,而且可显著提高出苗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28.
四种葱属植物野生和栽培农艺性状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韭、长梗韭、细叶韭、野韭4种野生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地区、不同生境下(开阔草地和半郁闭林下)的几种野生葱属植物的农艺学性状,并对其进行不同海拔梯度的栽培驯化,为开发利用野生葱属植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野韭、长梗韭、细叶韭、山韭等葱属植物经过人工栽培均可适应塞北和天津试验基地的生长条件,而且其性状大部分比野生的要好,如花冠幅等性状均显著高于野生状态;长梗韭的花朵在开阔生境地更鲜艳,山韭的花朵在高海拔地区较低海拔地区种植更鲜艳;山韭和细叶韭在天津基地的总体表现优于塞北基地;但野韭在塞北基地的生长表现优于天津武清。  相似文献   
29.
尼卡巴嗪(nicarbazin,NIC)是一类由4,4’-二硝基苯脲(4,4-dinitrocarbanilide,DNC)和2-羟基-4,6-二甲基嘧啶(2-hydroxyl-4,6-dimethylpyrimidine,HDP)组成的等分子复合物,其中DNC为其残留标志物。NIC因安全高效被广泛应用于鸡和火鸡等禽类球虫病防治。近年来,NIC残留问题高发,严重威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目前,针对禽类产品和饲料中NIC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仪器分析方法和免疫分析方法两大类。其中,仪器分析方法作为确证方法,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结果可靠的优点,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等。免疫分析方法是NIC快速检测方法的主流技术,具有速度快、成本低、实用性强的优点,主要包括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免疫层析方法(immunochromatography,IC)、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荧光免疫检测法(fluorescent immunoassay,FIA)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等。笔者综述了近40年来国内外禽类产品和饲料中NIC的检测分析方法,以期为NIC残留监控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30.
为生态调控我国木薯主产区主要外来入侵害虫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以甜玉米YT29和食用木薯品种SC9 (抗虫)及工业原料木薯品种SC205 (感虫)为供试材料,系统开展甜玉米与这2种木薯间套种对二斑叶螨调控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对SC9表现出非适宜性,而对YT29和SC205表现出适宜性。取食SC9的二斑叶螨各虫态发育历期均显著长于取食YT29和SC205的,幼螨-后若螨死亡率显著高于取食YT29和SC205的,雌、雄成螨寿命显著短于取食YT29和SC205的,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和雌性百分率均显著低于取食YT29和SC205的,但取食YT29和取食SC205的二斑叶螨的发育和繁殖之间无显著差异。4/YT29-2/SC9间套作模式对二斑叶螨的生态调控效果最好,不仅3年螨害指数显著低于SC9单作、 SC205单作及2/YT29-2/SC205间套作模式,而且其3年平均产量达39.1 t/hm2,显著高于SC9单作 (32.1 t/hm2)、 4/YT29-2/SC205间套作模式(20.5 t/hm2)和SC205单作(12.0 t/hm2)的平均产量。表明甜玉米与抗虫木薯品种间套作模式具有调控虫害、增产的作用,可以在我国木薯种植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