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6篇
林业   3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目的】通过多年多点试验,鉴定桂1003、桂1016、桂208、桂0513-1、桂26BC3-7、桂0511-8、圣豆40、圣豆41、和粤春2010-1等9个品系(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以及品质等表现,评选出比对照种"桂春1号"高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春大豆品种。【方法】试验周期为2015~2017年,包括2015~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和2017年一年生产试验。区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6. 67m2,三次重复;生产试验采用小区顺序排列,小区面积133. 34m2,不设重复。通过鉴定参试品种的小区产量、生育期、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倒伏性及抗病抗虫性等性状,并通过软件分析,确定它们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等。【结果】9个参试品种中,桂208和粤春2010-1两个品种的综合性状优于对照种"桂春1号",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广西春大豆区试,可供广西各地引种、试种示范和推广。其余品种未能达到审定标准,予以淘汰。  相似文献   
12.
大豆、木薯播期对间作大豆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0和2011年采用桂春8号春大豆新品种,在木薯间作大豆模式下,研究播期对大豆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播期固定时,木薯不同播期对大豆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大豆木薯同期播种时,随着播期的推迟,大豆生育期缩短,株高增加,茎秆变细,分枝数、单株荚数和粒数减少,脂肪含量无明显变化,4月5日播种时,大豆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极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综合分析,大豆和木薯在3月25日之前播种的大豆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及间作体系综合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3.
大豆种质倒伏性遗传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70个南方夏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分析大豆倒伏性的遗传规律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倒伏级别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以显性效应为主,其狭义遗传率和广义遗传率分别是14.3%和90.3%。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倒伏级别与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产显著负相关,与百粒重和单株粒重极显著负相关。由于株高的遗传率较高,因此可以在早代对株高进行选择能间接改良大豆的倒伏性。利用与大豆倒伏性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抗倒伏性聚类分析,将材料划分为4类,其中第4类材料倒伏程度轻且具有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为找出南方大豆皱叶症发生的诱因,本研究从南方土壤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个角度进行探索研究。利用混池法和ICP-OES技术研究正常叶混池和皱叶混池的差异元素,利用构建的皱叶残留异质系中皱叶家系材料GY_C和正常叶家系材料GY_N,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皱叶土壤的不同土层、营养液、灰烬、叶浆,进行土壤浸泡液、土壤消毒、氮肥等处理后大豆皱叶材料皱叶症的变化。结果表明:皱叶环境土壤的表层、中层和底层土均可导致GY_C叶片皱缩,中层土中的GY_C叶片皱缩程度略高于表层和底层土。氮磷钾配比失衡的营养液处理GY_C叶片未发生皱缩。ICP-OES分析皱叶混池E1和正常叶混池E0的31种元素后,未发现E1/E0比值为1.7倍以上的元素,且E1中锰元素含量低于E0。皱叶灰烬及土壤浸泡液处理基质后GY_C叶片未发生皱缩。移栽试验表明,南方土壤和基质比例超过3∶1时GY_C长出的新叶依然皱缩,而复种的盆栽中南方土壤和基质比例低于1∶8时GY_C叶片也会发生皱缩,且随着...  相似文献   
15.
不同浸水时间对大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桂春8号和桂春11号大豆种子在不同浸水时间处理条件下的受害表现,筛选出大豆种子耐浸水胁迫处理方法。【方法】以去离子水浸泡12-168 h后,分别测定浸泡溶液电导性及种子的发芽势、出苗率和正常苗率等。【结果】浸水处理对大豆种子产生严重的危害,浸水后大豆种皮消融,种子内溶物外漏,种子萌芽子叶出现坏斑,部分真叶坏死,生长点消失;根部主根发育受到破坏,长出不定根,严重时根部不能发育,部分种子向地性消失。随着浸水时间的延长,大豆浸泡液电导率不断增加,发芽势、出苗率、正常苗率逐渐降低,浸泡液电导率与发芽势、出苗率、正常苗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0.854和-0.811,达极显著负相关。此外,桂春11号的发芽势、正常苗率均显著高于桂春8号。【结论】桂春11号的耐浸水胁迫能力高于桂春8号。浸泡液电导率可作为大批量初步筛选大豆耐浸水种质资源的指标,发芽势、正常芽率等可作为进一步筛选大豆耐浸水胁迫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桂春1号大豆栽培密度和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大豆新品种桂春1号进行不同栽培密度和不同施肥量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及施肥量间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最佳密度为2.22万株/667m^2,最佳施肥处理为(尿素5kg 钙镁磷肥10kg 硫酸钾10kg/667m^2。  相似文献   
17.
大豆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标记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分子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采用SSR标记法定位大豆CMS恢复系WR016的恢复基因.根据(W931A×WR016)F1、F2的植株育性,分析表明大豆M型不育系统为单基因配子体不育.由于大豆M-CMS恢复系WR016的恢复基因定位在A1连锁群上,利用A1连锁群上的大豆SSR引物对不育系W931A和恢复系WR016构建的F,分离群体进行分析,获得了与恢复基因连锁的三个标记Satt684、Satt276和Sat545,遗传距离分别为29.5cM、10.7 cM和14.1 cM.虽然10.7 cM还是一个较远的距离,但为进一步精确定位恢复基因,并最终克隆恢复基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27个分属MGⅠ~MGⅧ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参照,于2013-2015年在广西南宁市广西农业科学院明阳基地春播条件下,对广西春大豆主栽品种,新选育的春大豆品种及广西春大豆区域试验和热带亚热带地区春大豆区域试验对照种的生育期组归属进行了鉴定与划分。结果表明:在南宁春播条件下所有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均正常成熟,生育日数趋势基本是由短到长,但不同年份间却有所差异。不同年份不同生育期组内生育日数差异非常接近,同一年份不同生育期组间生育日数存在交叉现象。热带、亚热带南方春大豆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华春6号生育期组归属于MGⅠ,春大豆晚熟品种华春1号生育期归属于MGⅤ,华春2号和华春5号生育期归属于MGⅣ。广西春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归属于MGⅢ和MGⅣ,夏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归属于MGⅦ和MGⅧ。鉴定结果可为我国大豆生育期组系统建立、大豆育种、引种及品种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国许多集约化猪场都受到猪呼吸疾病综合征(PRDC)的侵袭,使养猪业蒙受极大的经济损失。面对病因复杂的PRDC,兽医界专家、教授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并提出各种控制该病的措施。在生产实践中,各场根据实际情况和各自的特点,寻找和总结有效的控制方法和经验。广东开平某集约化猪场在防制PRDC过程中,对各种措施进行试用和筛选,最后采用自家组织灭活苗配合抗生素进行预防,经跟踪观察,效果较好。1观察经过与目的广东开平某集约化猪场从2002年1月上旬开始,在生长猪群(19~54kg)中陆续出现以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病猪…  相似文献   
20.
广西主要杂交大豆育成品种系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981~2005年间广西杂交育成的大豆品种及有代表性的杂交育成品系进行了亲本来源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共祖先度方法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这17个大豆品种(系)共涉及25个原始亲本,其中广西地方品种8个,外省品种14个,外国品种3个,平均每个品种含有2.9个原始亲本。大多数亲本只衍生一个品种,衍生品种最多的亲本为“靖西早黄豆”(7个),其次为“北京豆”(6个)、“平果豆”、“杂交混选”和“矮脚早”均为3个,“青仁乌”和“玉林大豆”均衍生2个品种。杂交方式以单交为主,17个杂交育成品种中,采用单交方式杂交选育的有16个,仅有1个为复合杂交育成。祖先度分析阐明了原始亲本和杂交育成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可为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