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2篇
  23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1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丘陵旱地是四川的主要农业区,“麦/玉/豆”种植模式在丘陵旱地已形成规模化,由于配套机械化水平低,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亟需培养大量具有农机和农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解决生产力低、劳动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开展“农机农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高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农机与农艺融合的意识和理论水平,培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2.
为探讨发展丘区套作小麦机播技术配套的农艺措施,该试验分别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设置了播深(2、5、8 cm)、覆土(不覆土为对照)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农艺措施对群体质量和产量影响大小的先后顺序是播深>耕作方式>覆土。其中播深对群体质量和产量指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最适播深为5 cm,8 cm次之;播深 2 cm时分蘖少群体小,主要依靠主茎成穗,且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及产量显著减小。免耕优于翻耕,免耕能扩大群体,同时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茎蘖成穗率及产量。覆土利于群体苗期分蘖和花后干物质积累,达到显著增产效果。另外,3种农艺措施的交互作用显著。综合来看,丘区套作小麦机播技术配套的农艺措施宜选用“免耕+播深5 cm+覆土”,利于优化群体质量提高整体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63.
为研究花前和花后弱光对不同小麦品种淀粉特性的影响,2020—2021年在西昌农科院基地设计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因素为品种,分别为蜀麦482、川麦39、绵麦51和昌麦34,副区因素为遮阴时期,分别为拔节-开花期(S1)和拔节-成熟期(S2),自然光强为对照(CK)。结果表明,遮阴显著抑制籽粒淀粉积累,拔节-开花期、拔节-成熟期遮阴使淀粉含量分别下降2.96和5.34个百分点,直/支比无显著变化。拔节-成熟期遮阴,A型淀粉粒(>10μm)数目、体积和表面积占比分别较CK提高0.10、4.49和5.01个百分点,α-淀粉酶活性提高36.6%,面粉降落值、糊化黏度和膨胀势降低,淀粉品质变劣;拔节-开花期遮阴降低绵麦51籽粒α-淀粉酶活性,较CK减小28.6%,淀粉糊化黏度、膨胀势和降落值显著增加,淀粉品质改善。绵麦51籽粒α-淀粉酶活性较高,是其他品种的1.55~2.61倍,淀粉峰值黏度、降落值和膨胀势分别较其他品种低948.1~1 597.8 Pa·s、108~211 s、2.95~3.88 g·g-1,且对光照变化更敏感。相关性分析表明,降落值与峰值黏度等糊化黏...  相似文献   
64.
为探讨四川丘陵旱地氮肥运筹对带状种植小麦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以川麦42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带状种植小麦植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同化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有效提高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促进花后NSC的累积,提高其对籽粒NSC的贡献率,但是过量施氮不利于茎鞘中可溶性糖(WSC)向籽粒的转运,同时花后NSC积累量及其对籽粒NSC的贡献率降低,不利于籽粒中NSC的累积;氮肥分次施用能显著提高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促进花后NSC的累积,提高花后NSC对籽粒NSC的贡献率,尤以拔节期追施效果最佳。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35~180kg/hm2、施氮方式为底肥∶拔节肥=7∶3时,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并能维持较长的高值持续期,花后NSC积累量增加,且其对籽粒NSC的贡献率提高,籽粒中NSC积累量增加,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5.
水稻栽后植株氮素积累特征及其与根系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冈优22、Ⅱ优162和K优047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秧苗栽后根系和地上部氮素积累的动态特征及其与根重的关系。结果表明,栽后40.d内,地上部及根系氮素积累量呈指数模型增加。茎鞘、发根节和叶片氮含量与根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系氮含量与根重呈显著负相关;各器官氮积累动态与根重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全生育期植株氮积累量拟合Logistic曲线较好,决定系数在0.988以上,氮素积累量与根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育期越靠前,相关系数值越大。3种种植方式中,自移栽至孕穗期氮积累量以常耕插秧最高,常耕抛秧其次,免耕高留茬抛秧较低;孕穗后免耕高留茬抛秧各器官氮含量最高,氮积累量也逐渐超过常耕抛秧。3个杂交稻组合中,前期以冈优22的氮积累量最高,后期Ⅱ优162增加速率较快,K优047在整个生育期中均最低。  相似文献   
66.
丘陵旱地套作小麦机播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技术背景 丘陵旱地套作小麦种植面积占我省小麦种植面积的绝大部分,然而,随着该区域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生产劳动力短缺,人工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以往的精耕细作已不再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小春生产出现滑坡,种植粗放,套作小麦有效穗常不足10万/亩,亩产在200kg/亩左右徘徊,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小春这一季耕地撂荒的现象。  相似文献   
67.
发展套作大豆促进四川大豆产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四川省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麦/玉/豆"为例,分析了四川发展套作大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阐述了套作大豆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社会效益突出、技术优势明显等优势;揭示了套作大豆发展中存在对大豆产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产量低、配套品种和技术有待完善,大豆加工技术落后、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68.
烯效唑在小麦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烯效唑拌种处理小麦种子后,对小麦生长发育、生理特性、产量影响的研究表明:烯效唑拌种使小麦苗期分蘖早生快发,根系活力增强,但株高、地上部分干物质和C/N比降低,总的表现为控上促下,延缓纵向生长,促进横向生长,麦苗呈壮苗长相。四分体和开花期处于寒潮时,烯效唑能增强SOD酶、POD酶活性,使MDA含量减少,因而可减轻低温对膜的伤害。烯效唑拌种使小麦生长物候期延迟,拔节期推迟,幼穗分化总天数缩短,但小花至药隔期延长。烯效唑拌种处理能显著增加穗粒数和产量。拌种处理小麦种子是使用烯效唑最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9.
【目的】为探究不同有机氮源和不同有机无机氮配比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方法】于2017—2018年在西南丘陵区仁寿县进行,以中筋冬小麦品种川农30为材料,在不同施氮量(120、180 kg/hm~2)和不同种类有机肥(T1生物有机肥,T2普通有机肥)下,设置有机无机氮不同配比(R0为100%尿素、R25为25%有机肥+75%尿素,R50为50%有机肥+50%尿素,R75为75%有机肥+25%尿素,R100为100%有机肥)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品质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两个施氮量(120 kg/hm~2到180 kg/hm~2)下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差异不显著,增施氮肥(180 kg/hm~2)导致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有机肥种类对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湿面筋含量无显著影响,但生物有机肥相较于普通有机肥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单施普通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或单施化肥均不利于产量提升,有机氮与无机氮1∶1比例可显著提高穗数、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但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无显著影响。【结论】有机无机配施有利于丘陵旱地中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协同提升,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推荐施肥量及配比为120 kg/hm~2水平下有机氮∶无机氮=1∶1,有机氮源推荐使用生物有机肥。  相似文献   
70.
行数与行距配置对带状条播小麦群体及个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四川丘陵区机播带状小麦最优行数与行距配置方式及其播种机开沟器间距设计,2010-2012连续两年度,以紧凑型品种川农27和半紧凑型品种绵麦367为材料,在带宽2 m和150×104 hm-2固定密度下,以传统“双三零”模式(带宽2 m,20 cm等行距5行)为对照,设置每带3行和行距30 cm + 30 cm (F3-1)、每带3行和行距35 cm + 35 cm (F3-2)、每带3行和行距40 cm + 40 cm (F3-3)、每带4行和行距20 cm + 20 cm + 20 cm (F4-1)、每带4行和行距20 cm + 30 cm + 20 cm (F4-2)以及每带4行和行距20 cm + 40 cm + 20 cm (F4-3)等6种配置方式,研究其对田间通风透光和群体及个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行数由5行减少到3或4行,同时增大行距后,孕穗期倒三叶位及基部透光率显著提高,群体内部空气流通加强。通风透光条件的改善显著提升了内行群体及个体质量,但对边行的影响较小,边行优势大幅削减,内行表现为成穗率提高,有效穗增多,孕穗到乳熟期叶面积消减速率减缓,干物质积累量增多,穗粒数、单穗重及产量提高。F3-3和F4-3处理的产量超过对照,是该地区带状机条播小麦行数与行距的最佳配置方式;F3-2和F4-2处理的产量与对照相当,但内行个体质量指标优于对照,也可替代传统“双三零”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