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4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介绍了渐开线斜齿轮的精确建模方法,并通过APDL语言建立了齿轮副模型,对齿轮啮合进行了应力分析,对应力分布有了直观的认识,对工况使用及齿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杏棉间作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杏棉间作下棉花的生长发育,为杏棉立体高效种植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进行间作棉与单作棉对比试验.[结果]间作棉比单作棉生育期晚8 d;出叶速率在出苗-现蕾期最快,间作棉为6.2 d/片,比单作棉慢0.7 d/片;截至打顶时,间作棉株高为58.01 cm,单作棉为64.51 cm;间作下棉花的真叶数、果枝数减少,主茎节间变长,始节高度上长升,总果节数比单作棉低53.47;,收获株数18.34×10<'4>株/hm2,单株结铃数3.6个,单铃重5.25 g,衣分38.6;,皮棉产量1 352.84 kg/hm2.[结论]杏棉间作条件下主要影响棉花的衣分、产量.其中衣分比单作棉低4.3;、产量低43.8;.  相似文献   
13.
生物降解秧盘及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生物降解秧盘稀播育秧、带盘机插的生产适用性,以籼型杂交稻中浙优8号和籼粳型杂交稻甬优538为材料,普通平盘作对照,研究了生物降解秧盘不同播种量(30,50,70和90 g/盘)育秧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机插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降解秧盘育秧显著提高出苗率(P0.05),且播种量越低,出苗率越高,中浙优8号30 g/盘处理的出苗率较普通平盘育秧高20.57个百分点。生物降解秧盘采用上毯下钵设计,所育秧苗根系独立成钵状,白根多且粗壮,其平均根直径较普通平盘宽8.63%,且盘根力均大于100 N,满足机插对秧块成毯的要求。同时,可带盘按钵精准机插,中浙优8号30 g/盘处理的漏秧率仅7.78%,较普通平盘机插低6.67个百分点。生物降解秧盘处理结实率和千粒重略低于普通平盘,群体颖花量则高于后者,最终产量较普通平盘机插略高。综合育秧、机插效果及产量表现,生物降解秧盘育秧播种量以70 g/盘为宜。因此,生物降解秧盘带盘机插可发挥稀播培育壮秧优势,提高机插质量,有助于杂交稻少本稀植、充分发挥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水稻专用新型肥料减肥增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水稻专用新型肥料在水稻生产中减肥、节本、增效、增收效果差异。[方法]以籼型两系杂交水稻隆两优688组合为试验材料,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水稻专用控失肥、炭基长效肥、保持性肥料、活性增效肥、活性糖肽肥和常规复合肥对水稻生长、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施用水稻专用新型肥料促使水稻植株分蘖高峰期延长,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大幅增长;新型肥料处理减氮12.51%、减磷6.67%、减钾6.67%,节省肥料成本184.65 kg/hm~2,同时少施一次穗肥,节省人工成本1 125元/hm~2,尽管各处理小幅减产,但肥料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明显提高,净收入总体提高。其中,与常规肥处理相比,活性糖肽肥处理有效穗数提高14.76%,每穗总粒数也小幅增长,增产4.8%,N农学利用效率和N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9.3%和19.6%,P和K农学利用效率均提高21.4%,偏生产力则均增加12.3%,增收2 573.85元/hm~2,减肥、节本、增效、增收效果最为显著。[结论]不同水稻专用新型肥料处理按增效增收效果表现为活性糖肽肥>炭基长效肥>活性增效肥>控失肥>保持性肥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明确水稻机插育秧覆盖土厚度对秧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甬优1540和天优华占为材料,利用9寸标准机插秧盘进行试验,利用基质和稻田土进行播种,设置3个育秧土覆盖厚度处理(T1,底土2L+覆盖土2L;T2,底土3L+覆盖土1L;T3,底土3.6 L+覆盖土0.4 L),考察秧苗成苗率,苗高和叶龄、以及干质量和秧苗充实度的变化。【结果】(1)秧盘覆盖土过厚不利于秧苗成苗,T2处理秧苗成苗率最高,采用基质育秧的种子成苗率要好于采用稻田土育秧。(2)叶龄变化和育秧土覆盖厚度密切相关,叶龄表现由高到低依次为T1、T2和T3,同时基质育秧的叶龄大于稻田土育秧。T1和T2处理苗高差异不明显,但均高于T3处理,2个品种间以及基质类型间趋势一致。(3)T2处理秧苗均匀度平均比T1和T3处理高33.8%和41.0%,...  相似文献   
16.
密度对杂交棉群体冠层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密度水平杂交棉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与产量的变化规律,为南疆杂交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兆丰1号和鲁棉研30号为材料研究不同密度处理下杂交棉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LAI先增后减,到盛花期达到最大值,18.75×104、26.25×104株/hm2显著高于11.25× 104株/hm2;冠层开度先降后升,盛铃期达最小值,透光率在盛铃期表现为11.25 ×104 <18.75 ×104 <26.25 ×104(株/hm2),铃对位叶Tr先降后升而其SPAD值及Pn均呈先升后降,其中18.75 ×104 >11.25 ×104 >26.25 ×104(株/hm2)的规律.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单株结铃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兆丰1号的单铃重呈显著性差异,鲁棉研30号差异不显著,总铃数表现出18.75×104 >26.25×104 >11.25 ×104(株/hm2)的规律,衣分无差异.其中18.75 × 104栋/hm2条件下,产量最高达9 800 kg/hm2.[结论]在南疆自然生态条件下,18.75×104株/hm2密度处理既能发挥杂交棉个体优势,同时具备群体优势,最终夺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水稻穗分化期高温对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穗分化不同时期高温对水稻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选用黄华占(耐热性品种)和丰两优6号(热敏感性品种)两个籼稻品种进行人工气候箱内盆栽试验,分别于幼穗分化第一苞分化期(I)、枝梗-颖花分化期(II)、颖花分化-雌雄蕊形成期(III)及雌雄蕊形成-减数分裂期(IV)进行40℃高温(10:00-15:00)处理7d,以同期人工气候箱32℃处理为参考,室外自然环境生长的植株为对照(CK),统计分析穗分化历期、颖花分化与退化及穗部性状在处理期以及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幼穗分化期高温胁迫可增加水稻穗分化天数,延迟抽穗期,显著降低水稻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其中Ⅳ期高温处理的降幅最大,热敏感品种丰两优6号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耐热性品种黄华占。(2)幼穗分化不同时期高温处理对水稻颖花形成的影响不同,除II期处理黄华占颖花分化增加外,I期和II期高温主要抑制颖花分化,此期高温均可导致水稻颖花显著减少。III期和IV期高温胁迫将加剧颖花退化,退化率达67%以上,且热敏感性品种退化幅度大于耐热性品种。(3)从不同部位颖花分化与退化看,高温对二次枝梗上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影响大于一次枝梗。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设置不同播期来营造不同的温度环境,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棉铃及纤维发育特点,以及温度对纤维比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铃期日均温的降低,棉铃的体积增大幅度依次降低。棉铃干物质达到最大积累速率的时间提前,且快增期持续的时间缩短。纤维干物质达到最大积累速率的时间推迟,最大积累速率逐渐减小。随着铃期日均温的降低,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峰值大小表现出下降趋势。铃期影响纤维比强度的主要温度因子为日均温和日最高温。  相似文献   
19.
不同棉花基因型幼苗耐寒性分析及其鉴定指标筛选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棉花幼苗耐寒特性,筛选耐低温鉴定指标,建立可靠的棉花耐寒性数学评价模型,为棉花耐寒新品种选育、推广及大规模品种耐寒性评价奠定基础。【方法】以15个棉花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在低温胁迫(5℃、12 h)及恢复处理(25℃、24 h)下幼苗叶片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等12个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以各单项指标的耐寒系数作为衡量耐寒性的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其耐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2个单项生理指标转换为7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将15个棉花品种(系)按耐寒性强弱划分为3类;通过逐步回归建立棉花幼苗耐寒性评价数学模型,D=0.275-0.244Fo1+0.206Fv/Fm1+0.326gs2-0.056SS+0.225MDA+0.038REC(R2=0.995),估计精度大于94.25%,并筛选出6个耐寒性鉴定指标,分别是Fo1、Fv/Fm1、gs2、SS、MDA和REC。【结论】耐寒性强的棉花品种(系)幼苗叶片在低温胁迫下受到伤害较轻,能保持较高的光合电子传递能力,经常温恢复后叶片气孔导度较高,便于光合气体交换,有助于光合能力的恢复;在相同逆境下,通过测定Fo1、Fv/Fm1、gs2、SS、MDA和REC等6个鉴定指标,可进行棉花品种耐寒性强弱的快速鉴定和预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棉花幼苗耐寒特性,筛选耐低温鉴定指标,建立可靠的棉花耐寒性数学评价模型,为棉花耐寒新品种选育、推广及大规模品种耐寒性评价奠定基础。[方法]以15个棉花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在低温胁迫(5℃、12h)及恢复处理(25℃、24h)下幼苗叶片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等12个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以各单项指标的耐寒系数作为衡量耐寒性的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其耐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2个单项生理指标转换为7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将15个棉花品种(系)按耐寒性强弱划分为3类;通过逐步回归建立棉花幼苗耐寒性评价数学模型,D=0.275-0.244Fo1+0.206Fv/Fm1+0.326gs2-0.056SS+0.225MDA+0.038REC(R2=0.995),估计精度大于94.25%,并筛选出6个耐寒性鉴定指标,分别是Fo1、Fv/Fm1、gs2、SS、MDA和REC。[结论]耐寒性强的棉花品种(系)幼苗叶片在低温胁迫下受到伤害较轻,能保持较高的光合电子传递能力,经常温恢复后叶片气孔导度较高,便于光合气体交换,有助于光合能力的恢复;在相同逆境下,通过测定Fo1、Fv/Fm1、gs2、SS、MDA和REC等6个鉴定指标,可进行棉花品种耐寒性强弱的快速鉴定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