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81篇
林业   108篇
农学   120篇
基础科学   149篇
  73篇
综合类   823篇
农作物   157篇
水产渔业   85篇
畜牧兽医   531篇
园艺   68篇
植物保护   9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花生是河南省重要的经济作物,1999—2002年种植面积均超过95万公顷,在全国花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花生用种量大,价格高,影响了农民更换新品种的积极性,致使我省花生新品种更换速度慢、品种老化,制约了花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分析河南省花生品种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发展对策,对河南省花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品种利用现状河南种植花生历史悠久,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是河南省重要的出口创汇作物。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花生科技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先后引进、培育花生优良品种40余个,进行…  相似文献   
992.
“龙特浦A”(简称“特A”,其保持系简称“特B”)是福建省漳州市农科所于1986年育成的籼型野败型水稻不育系。汕头市农科所自1990年开始从漳州市农科所引进“特A”用于测交组配新组合,并已成功选育成新组合“特优524”及苗头组合“特优721”、“特优471”等,1995年又从漳州市农科所成对引进“特A”、“特B”用于繁育及大面积制种。根据多年来的应用实践,对“特A”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现对其特征特性及利用上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93.
介绍了HACCP系统在猪肉灌肠加工工艺中的应用,及其肉制品的安全性的控制。结果表明,应用HACCP后,猪肉灌肠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994.
双价基因(Bt+CpTI)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及抑制生长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比较了转 Bt+ Cp TI双价基因抗虫棉 (双价棉 )与转 Bt单基因棉 ( Bt棉 )对棉铃虫不同Cry1 Ac抗性种群杀虫活性的时间动态和对不同龄期幼虫的抑制生长作用。结果表明 ,双价棉叶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于 6月底最高 ,7月底和 8月下旬逐渐下降 ,高于同期测定的 Bt棉的杀虫活性。双价棉对棉铃虫抗性种群 2~ 5龄幼虫的死亡率、存活幼虫体重、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等生长发育的影响 ,均显著高于 Bt棉。用 Bt棉叶连续饲养不同龄期抗性棉铃虫 ,2龄幼虫就可部分化蛹和羽化 ,而用双价棉饲养 ,5龄以下幼虫不能化蛹和羽化 ,表明双价棉对抗性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995.
以常规(单秆)移栽棉为对照,研究双秆棉产量品质优势及其形成机理。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在大田生长期缩减40天左右的情况下,双秆棉子棉产量2002年较CK增加12.72%,2004年较CKI和CKII分别增加17.04%、20.99%,均达显著水平;2004年双秆棉优质铃率较CKI和CKII分别高出21.46、2.75个百分点,据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法评价,双秆棉总体纤维品质优于CKI和CKII,具有显著的产量品质优势,突出表现为开花结铃盛期与最佳光热季节同步期内的成铃的聚载效应和成铃的时空效应。双秆棉在最佳光热季节成铃强度达3.65万个·(hm2·d)1的同步期为24天,同步期间成铃强度比对照高1万个·(hm2·d)1左右,伏桃、早秋桃较对照多25.63万~36.00万个·(hm2·d)1,中下部内围铃较对照多17万个·hm2以上。  相似文献   
996.
悬空高对泵装置流道内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单因素比较法对6种不同喇叭管悬空高的立式轴流泵装置进行了全流道的CFD数值计算和喇叭管中心区域的PIV流场测试,分析了不同方案各工况时箱涵式进水流道内附底涡的初生位置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同工况时附底涡初生位置因喇叭管悬空高的不同而改变;在相同喇叭管悬空高时涡核中心起始位置因工况的不同而改变;喇叭管悬空高度越低,喇叭管底部的速度梯度变化越剧烈。箱涵式进水流道的喇叭管悬空高度建议取0.8D(D为叶轮名义直径),宜在该类型的进水流道内设置消涡装置。数值计算和PIV流场测试获得的测试区流场的速度分布及附底涡核线轨迹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97.
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氮素供应目标值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以寿光当地的传统施肥处理为对照,通过对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主要生育时期土壤无机氮素供应水平的调控,确定番茄在第一穗果膨大期、第二穗果膨大期和第四穗果膨大期合理的无机氮素供应水平(追肥前根层土壤Nmin+追施化肥氮量)分别为N237、173和153kg/hm2。在3次追肥期间土壤有机氮矿化数量分别为N53、13和21kg/hm2;有机肥矿化提供的氮素量分别为N41、8和-17kg/hm2;灌溉水带入氮素量分别为N11、5和5kg/hm2。因此,若考虑土壤Nmin、土壤有机氮矿化、有机肥矿化、化肥氮及灌溉水带入的氮素等来源的氮素供应,则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在第一穗果膨大期、第二穗果膨大期和第四穗果膨大期时的氮素供应目标值分别为N342、199和162kg/hm2。目标产量为73t/hm2的番茄全生育期的氮素供应目标值为N481kg/hm2。  相似文献   
998.
基于CFD计算的轴流泵改型设计和效果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了解决南水北调淮安二站改造工程中,水泵水力模型TJ05-ZL-02与现场土建结构存在的轮毂比不对应的问题,该文基于CFD数值计算针对淮安二站主水泵进行改型分析研究。将轮毂比为0.4的TJ05-ZL-02水力模型改成轮毂比为0.4667的新模型,确保改型之后的水泵模型跟TJ05-ZL-02水力模型性能相似,能够满足淮安二站调水、排涝的工程要求,同时应适当减小流量系数,适当降低高效区扬程。在改型设计时,研究主要设计参数对轴流泵性能的影响,控制叶片性能变化的方向,采用CFD数值计算的方法,对设计参数改变后的轴流泵水力性能进行验证,确定最终的改型设计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对TJ05-ZL-02和改型的最终设计方案进行泵装置性能研究。最后将改型方案的模型泵装置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近一步对改型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型后轴流泵性能高效区扬程和流量,完全能够满足淮安二站运行要求;改型后轴流泵装置效率超过了70%,而原先淮安二站运行效率仅有54%,效率提高近20%,提高了调水性能,节约了运行成本;同时研究成果对今后的轴流泵改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化学除草剂对土壤中微生物生态和物质转化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的耕地面积与日俱增,在防除田间杂草上有着显著效果.但是,由于除草剂对生物具有毒性,它又必将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所引起的土壤中物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产生影响,从而对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生长可能产生潜在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00.
考虑到轴流泵叶轮出口导叶进口区域水流复杂,该文在常规设计导叶基础上通过改变导叶叶片前掠和后掠的角度,期望导叶能够尽可能的回收叶轮出口的速度环量,提高轴流泵段的效率。该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研究后置导叶在不同的扫掠角度下对轴流泵段水力性能的影响。以常规设计导叶为基础,一共研究计算了6种不同导叶扫掠方案,每种导叶扫掠方案又计算了8个不同流量工况点。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导叶扫掠角度对轴流泵段能量特性的影响,对导叶和出水弯管的水力损失进行了定量计算。最后对前掠16°导叶进行了泵段能量性能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对该文主要结论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导叶扫掠角度对轴流泵段性能影响主要体现在小流量工况,且导叶叶片前掠效果比后掠好;导叶叶片前掠16°时,整流效果最好,导叶损失和出水弯管损失最小,效率最高;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各点误差在3%以内,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导叶水力性能的优化设计,同时对提高泵段的效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