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5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2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源于粤晶丝苗2号穗瘟的稻瘟病菌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广东龙川严重感染稻瘟病的常规稻品种粤晶丝苗2号穗瘟标样进行单孢分离,获得来源于不同穗瘟标样的5个分离物,并利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小种鉴别品种和11个单基因系对分离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5个单孢分离菌株均属于ZB13小种,可侵染含Pi50等不同抗性基因的6个单基因系。选取YJ1、YJ2、YJ5等3个菌株对广东省部分品种(组合)进行致病性测定,在测定的55个品种(组合)中,分离菌株均可侵染广东骨干抗源品种28占所含的3个抗病基因Pi50、Pita2、Pish,同时可侵染广东省部分主栽品种,如粤晶丝苗2号、黄华占、美香占、玉香油占、黄广油占、丰华占、丰丝占等37个品种(组合),但天优998、巴太香占、胜巴丝苗等18个品种(组合)对测试病菌表现抗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异丙甲草胺在花生上的残留量及动态田间试验、样品采集和提取净化方法。用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最小检知浓度0.02mg/kg。土壤和花生仁方法回收率分别为83.7%—87.5%,82.9%—92.4%。72%乳油每公顷用在土壤中原始沉积量为O.56—0.64mg/kg,半衰期为1—2d。前期降解迅速,后期降解缓慢,62d降解90%以上。陆地及膜覆盖栽培花生仁中最终残留量未检出。  相似文献   
13.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水稻叶瘟病病害程度分级方法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为了快速、准确地对水稻叶瘟病病害程度进行分级评估,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估算,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水稻叶瘟病病害程度分级方法。利用HyperSIS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了受稻瘟病侵染后不同病害等级的水稻叶片高光谱图像,通过分析叶瘟病斑区域与正常叶片部位的光谱特征,对差异较大的550和680 nm波段进行二维散点图分析,提取只含病斑的高光谱图像;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得到利于褐色病斑和灰色病斑分割的第2主成分图像,采用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分割出灰色病斑;最后结合延伸率和受害率2个参数对水稻叶瘟病病害程度进行分级。试验结果表明:测试的166个不同稻叶瘟病害等级的叶片样本中,其中160个样本可被准确分级,分级准确率为96.39%。该研究为稻叶瘟病田间病害程度评估提供了基础,也为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水库资源,同时改变河蟹养殖的传统模式,采用迷宫式的网箱养殖技术,提高单位网箱的产量,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为研制新型绿色高效稻瘟病防控药剂,分别测定黄芩苷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附着胞形成、菌落生长、菌丝侵染和致病力的影响以及对稻瘟病的防效。结果显示,黄芩苷抑制稻瘟病菌附着胞形成和菌落生长的最低浓度分别为100 μmol/L和500 μmol/L,在100 μmol/L浓度下黄芩苷能抑制稻瘟病菌侵染菌丝在水稻叶鞘细胞中的扩展及叶片病斑的形成;在盆栽接种试验中,对照组的水稻苗表现为感病和中抗,所占比例分别为38%和62%,而黄芩苷处理组的水稻苗表现为抗病和中抗,其中表现为抗病的水稻苗比例超过70%;黄芩苷处理后,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细胞死亡率比对照组极显著降低。表明黄芩苷通过抑制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干扰了稻瘟病菌附着胞的形成,从而能有效防控稻瘟病,具有开发为新型绿色高效稻瘟病防控药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优质稻种美香占2号的抗瘟性,并为其合理布局以及与不同品种的轮换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7个中国鉴别品种和11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2013—2017年自广东省美香占2号品种上分离获得的50株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无毒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50株稻瘟病菌菌株被鉴定为11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小种分别为C13、B13、B01、B05和C05;50株稻瘟病菌菌株对IRBLkh-K3(仅含Pik-h基因)、NIL-e1(仅含Pi50基因)、IRBL9-W(仅含Pi9基因)和IRBLzt-T(仅含Piz-t基因)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表现出极低的毒性,频率分别为4%、6%、6%和8%;对IRBLz-Fu(仅含Piz基因)、IRBLkp-K60(仅含Pik-p基因)和IRBLi-F5(仅含Pii基因)3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毒性,频率分别为88%、86%和80%;自美香占2号以及其它4个主栽品种上获得的70株稻瘟病菌菌株被聚为不同类群;2003—2007年供试菌株中无毒基因AvrPi9、AvrPiz-t、AvrPi50和AvrPik-h的出现频率较高,无毒基因AvrPi1、AvrPita2、AvrPi2和AvrPish的出现频率中等,无毒基因AvrPii、AvrPik-p和AvrPiz的出现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广东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抗病性是寄主与病原物互作的结果,病原菌系的分化研究是抗病资源筛选及抗病育种的前提。研究以水稻品种金刚30、IR24、IRBB21、IRBB14、IRBB5、IRBB4、五山丝苗等为鉴别品种,对来自广东地区72个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进行致病力分化测试,并开展了部分广东主栽品种对广东细菌性条斑病菌优势菌系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广东地区的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明显,测试菌株可分为19个致病型,其中优势致病型为C18(SSSSRSS)和C5(SRRRRRS),分别占25%、23.61%;强致病性菌系菌株C17(SSSRSSS)、C18(SSSSRSS)、C19(SSSSSSS)占测试菌株的27.78%,主要分布在广州、惠州、阳春、茂名、新会、广宁、雷州地区。测试18个广东主栽品种中,除新银占对测试的优势菌系C18(SSSSRSS)表现中感,其余的均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18.
源自杂交稻组合五优308 稻瘟病菌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广东韶关、河源、梅州等稻区严重感染稻瘟病的杂交稻组合五优308穗瘟标样进行了稻瘟病菌分离,获得源自不同地点的穗瘟标样分离物18个,利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小种鉴别品种和11个单基因系对分离物进行了致病性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菌株鉴定出ZB13、ZB15、ZC13等3个小种,分别占分离菌株的66.67%、27.78%、5.56%;对分离菌株表现出高感的抗性基因有Pi-ta2、Pi-sh、Pi-i,对分离菌株具有抗性较好的基因有Pi-kh、Pi-1、Pi2、Pi-9及Pi-50等;所有分离物均能回接上杂交稻五优308,使接种品种表现感病.选取GDHY-308-1401等3个菌株对广东部分品种(组合)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在测定的45个品种(组合)中,表现感至高感的品种(组合)有13个,占28.89%;中感的有2个,占4.44%;中抗至高抗的有30个,占66.67%.其中与五优308同一类型的杂交稻组合五丰优9802、五优613、五优1179对接种菌株表现出良好抗性,在五优308感病的稻区可考虑种植上述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9.
抗稻瘟病Pi2/9/z-t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已克隆的抗稻瘟病基因Pi2、Pi9以及Piz-t进行序列比对,寻找各自特异的核苷酸差异,成功开发了基于PCR技术以及电泳检测技术的Pi2/Pi9/Piz-t以及Piz-t的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能有效地将Pi2/Pi9/Piz-t与该位点上的其他抗性等位基因及感病等位基因区分开,这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抗病基因聚合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用Pi2/Pi9/Pizt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对来自全国各稻区的共101份水稻品种和育种亲本进行分子检测,结果发现,除2个品种检测到Piz-t带型之外,大部分水稻品种不携带这3个抗性基因,这为有目的地开展品种的抗性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0.
二溴氯丙烷又名DBCP,是土壤熏蒸剂,对线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美国曾广泛用於防治粮食、水果和蔬菜等作物的线虫。山东省从七十年代初开始生产,主要用於防治花生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显著,增产明显。近几年,山东省每年生产和使用千吨左右,对保证花生的生产起了一定作用。但该药对人体有毒害作用,能明显的积累,对肝、肾,特别对男性生殖系统有严重的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