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7篇
农学   15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27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预试期,在非隔离条件下进行14日龄(Ⅰ组)和28日龄(Ⅱ组)断奶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1日龄体重Ⅰ组比Ⅱ组低9.44%(P<0.05),42日龄时体重差异已不显著(P>0.05);14~56日龄Ⅰ组采食量、每千克增重耗料量分别比Ⅱ组高25.24%和25.55%。正试期,在隔离条件下对12日龄断奶仔猪进行测定,结果,56日龄体重达14.45kg,比非隔离的14日龄和28日龄断乳组分别提高27.99%和31.01%;12~56日龄每千克增重耗料1.64kg(DE23.37MJ、CP313.50g、Lys23.44g),比非隔离14日龄断奶组降低4.65%,比28日龄断奶组提高19.71%;12~70日龄仔猪育成率为94.20%,比非SEW组提高21.7个百分点;仔猪下痢、气喘病发病率和总死亡率分别比非SEW组降低83.0、68.1和22.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2.
转基因玉米PCR检测体系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转基因玉米为研究材料,从模板DNA的提取质量、Mg2+浓度、退火温度、引物用量等方面对PCR检测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了检测转基因玉米中外源基因的有效PCR反应体系。在优化体系中,25mm ol/LMg2+用量由1.5μl降低为1.2μl,12.5mm ol/L引物用量由1μl降低为0.5μl,退火温度提高2℃。TouchDown PCR反应条件:95℃5m in;95℃1m in,62.5℃1m in(以后每个循环递减1℃),72℃1m in,循环15次;95℃1m in,57.5℃1m in,72℃1m in,循环20次;72℃延伸7m in。  相似文献   
63.
玉米ZmGS5基因的克隆及其对转基因拟南芥种子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种子发育与产量密切相关,研究发现玉米ZmGS5基因与其籽粒发育呈显著性正相关。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玉米ZmGS5基因,该基因编码区全长1 491 bp,编码含496个氨基酸的丝氨酸羧肽酶。通过构建ZmGS5过表达载体,采用花序浸染法遗传转化拟南芥,观察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表型及种子变化,初步解析ZmGS5在调控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结果表明,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莲座叶直径增加,叶片增大,生物量、每株角果数和种子千粒重及种子大小均显著增加。该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玉米ZmGS5基因在调控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4.
利用SSR标记对144份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初步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划分。从224对SSR引物中筛选出90对扩增带型稳定且具有多态性的引物,从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424个多态性位点,每个SSR标记的等位基因数为2~10个,平均为4.71个;多态性信息量为0.11~0.82,平均为0.53。利用UPGMA方法将144份自交系划分为2大类,5个亚群,分析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5.
山东省主要审(认)定玉米杂交种种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2年以来,山东省审(认)定了167个玉米新品种,本文对其中的125个普通玉米品种做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审(认)定品种核心种质是Lancaster、四平头和Reid,主要杂优模式是四平头×Reid和Lancaster×地方种质,骨干系是黄早四和Mo17。U8112是山东省利用国外种质选系成功的代表。90年代种质基础狭窄,核心种质是四平头和Reid,主要杂优模式是四平头×Reid,骨干系是掖478。期间利用外来种质育成优良自交系齐319。2001年至今,种质基础得到了有效拓宽,核心种质是四平头、Reid和PB,主要杂优模式是四平头×Reid和Reid×PB,骨干系是lx9801和齐319。  相似文献   
66.
高油玉米遗传育种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高油玉米育种的特点、种质创新、油分含量的遗传研究、花粉直感效应的研究与利用以及高油玉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对高油玉米育种研究的现状及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高油玉米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认为培育青贮型高油玉米是今后高油玉米育种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与油分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推动聚合油分基因研究,对加速高油玉米的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68.
把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按25%~75%的不同比例导入温带玉米自交系或育种材料中,进行种质改良和创新研究。选育的热导自交系种质基础较宽;配合力较高;玉米大、小斑病病情指数分别降低61.5%~78.9%和53.8%~69.4%;青枯病、病毒病株率分别降低84.1%~93.2%和86.7%~98.2%;成熟期绿叶数增加2.6~4.4倍;自交系自身产量提高20.0%~55.6%。表明热带亚热带种质导入温带玉米,可能是拓宽温带玉米种质基础、提高综合抗性和丰产性、创造新种质等方面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9.
【目的】杂种优势利用是实现玉米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解析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对指导中国玉米骨干亲本高效利用和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生产利用价值。【方法】以玉米黄改系杂种优势类群的骨干亲本黄早四为共同亲本与11个代表性自交系构建的、包含2 000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RIL)的巢式关联分析群体(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 population,NAM)为试验材料,分别与改良瑞德×黄改系杂优利用模式的代表自交系郑58和昌7-2进行测交,并在全国4个玉米主产区10个试验点开展测交群体的多环境产量及重要农艺性状鉴定。在开展NAM测交群体产量和重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各性状在NAM群体及其测交群体之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利用联合逐步回归(Joint stepwise regression)模型进行了NAM及其测交群体QTL定位和产量QTL的复等位遗传分析,并对NAM及其测交群体定位QTL所在区域的遗传重组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型分析结果表明,2个测交群体的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主要是行粒数和百粒重)与小区产量均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但强优势测交组合(郑58测交群体)的产量表现与NAM群体自身的产量表现相关性较低,表明相对于弱优势测交组合(昌7-2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的产量表现受RIL家系自身的产量影响较小。QTL定位结果表明,与NAM群体相比,利用其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数目较少,但能解释更高的表型变异。昌7-2和郑58测交群体定位到的QTL中,分别仅有27%和25%的位点与NAM群体定位结果重叠或相邻。主效位点的复等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郑58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在单穗产量QTL中,68.69%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骨干亲本黄早四。但在昌7-2测交群体中(弱优势测交组合),仅有36.36%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黄早四。利用郑58测交群体共鉴定到13个重要的产量相关基因组区段,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在其中的11个区段表现为增产,这些区段对黄早四杂种优势的形成可能具有重要作用。QTL所在区域的重组率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郑58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所在区域具有较低的遗传重组率,符合杂种优势相关位点更容易分布于低重组区的基因组基本特征。【结论】在强优势测验种郑58遗传背景下,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对测交组合的产量具有重要遗传贡献,定位到的相关遗传区段与玉米杂种优势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0.
高产玉米杂交种鲁单981选育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优良玉米杂交种鲁单981的选育思路及其过程.结合育种实践,作者提出了玉米雌穗存在有限结实和无限结实[1]的观点,强调了玉米有限结实和较高的生物产量对实现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和增强抗逆性的重要性,提出了解决黄淮海区域玉米育种中高产与早熟之间矛盾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