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农学   4篇
  3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24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从广西南宁市采集香蕉棒孢霉叶斑病样本,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3个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其为香蕉叶斑病的病原菌。该菌的形态特征在分离培养前后变化较大,自然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均较短,经PDA培养基分离培养后显著变长,培养后的病原菌形态特征与前人对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描述一致。根据形态特征及rDNA-ITS区序列比对结果,确定该病原菌株为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  相似文献   
72.
以‘巴西蕉’为对照,从植物学性状、果实性状和抗病性等方面对香蕉新品系‘热科2号’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科2号’的综合农艺性状与对照相近,其中株高、果指长宽及产量均高于对照。此外,‘热科2号’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性好,田间发病率为4.1%,较对照巴西蕉低75%,对其它病虫害的抗性则与对照相当,适宜在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发生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73.
36份香蕉种质对枯萎病的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伤根灌菌液的接种方法,评价了36份香蕉种质苗期对枯萎病的室内抗病性.结果表明:在供试36份种质中,13份种质为中抗,22份种质为感病,1份种质为高感.无高抗种质.  相似文献   
74.
为了解香蕉灰纹病便于指导该病害的防治工作,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海南香蕉主产区的香蕉病叶上分离病原物,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结合真菌核糖体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及其系统发育树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探讨了培养基、温度、pH、碳源、氮源、光照与通气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室获得的6株分离株回接3 d后,发病部位表现轮纹病斑,周围有黄晕,与自然发病香蕉叶片的病状相符;6株致病菌菌落均呈灰白色,圆形,边缘不整齐,有轮纹,分生孢子倒卵形,双胞;6株致病菌的rDNA-ITS序列均为575 bp(代表菌株CATAS-CM01 GenBank登录号为MN960387),与GenBank中的香蕉暗双胞菌Neocordana musae模式菌株的相应片段相似性达99.28%~99.65%,且与N. musae模式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同一分支,遗传距离最近。结合形态特征及分子鉴定,确认获得的6株病原菌均为香蕉暗双胞菌Neocordana musae。病原菌最适生长培养基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燕麦片琼脂培养基(OA);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 ℃,最适生长温度为30 ℃;适宜pH为5~7,最适pH为6;最适碳源是乳糖;最适氮源是酵母膏;全光照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连续振荡培养条件下,菌丝干质量最大;菌丝致死条件为60 ℃,10 min。  相似文献   
75.
76.
香蕉细菌性枯萎病是香蕉上的一种毁灭性维管束病害(Salanoubat et al.,2002)。美国、墨西哥、中南美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都有此病发生,目前我国尚无分布的报道,因此它是被我国列为禁止入境的二类危险性有害生物。我国入世后,香蕉的进口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而这种病原细菌在与我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如菲律宾等国家)中发生极为普遍,一旦这种病原细菌传入我国,将会给我国的香蕉种植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  相似文献   
77.
78.
苜蓿萎蔫病菌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苜蓿萎蔫病菌是我国对外检疫性二类有害生物,目前国内尚无发生6在出入境捡验检疫中主要是采用生物学和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劳动强度大,耗费时间长。根据苜蓿萎蔫病菌与其它细菌菌株16SrDNA序列差异,设计出对苜蓿萎蔫病菌具有稳定点突交特异性探针,利用该探针对棒形杆菌属4个种及其它属细菌进行了实时荧光PCR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只有苜蓿萎蔫病菌能检测到荧光信号,其它细菌没有荧光产生。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检测到21.4fg质粒DNA,比常规PCR灵敏100倍,而且整个过程只需要2~3h。该方法可有效地应用于进出境病原菌检测之中。  相似文献   
79.
橡胶棒孢霉落叶病是橡胶上的一种病害.该病侵染巴西橡胶树,造成天然橡胶大幅减产,已成为亚太和非洲许多成龄胶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在我国橡胶树上尚无发生记录,为我国的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害.2006年在海南发现有该病零星分布,且发病面积有扩大的趋势.因此.加强对该病原菌的检测和防疫控制,阻止其进一步扩散和危害,是防止该病在我同爆发成灾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从海南发病橡胶叶片分离的棒孢霉落叶病菌为研究对象,PCR扩增其ITS并进行序列分析,旨在为橡胶棒孢霉落叶病菌鉴别诊断、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及本病的防治等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80.
杧果细菌性黑斑病病原细菌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杧果细菌性黑斑病是杧果生产病害之一,该病会严重影响杧果的产量和质量。本文采用含毒介质法,以杧果细菌性黑斑病病原细菌为对象,进行室内评价17种药剂对该菌的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抗生素类药物对该病菌效果较好,如利福平抑菌最低有效浓度仅为0.37μg/ml,庆大霉素、盐酸四环素、卡那霉素抑菌最低有效浓度均为3.75μg/ml,100万单位链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抑菌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7.5μg/ml、15μg/ml、18.75μg/ml;铜制剂类药物以噻菌铜抑菌效果较好,抑菌最低有效浓度为61.90μg/ml。此外,敌磺钠对该菌也有很好的抑菌效果,抑菌最低有效浓度为8.57μg/ml,与抗生素类药剂相当。本试验得到的一些对杧果细菌性黑斑病病原细菌有良好抑菌效果的药剂,为指导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