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4篇
农学   4篇
  3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以干燥剂种类、用量和密封包装时间为试验因素,探讨了常温下加干燥剂密封小包装对保存杂交稻种子的效果,筛选了适宜的干燥剂类型、用量和密封包装时间,提出了加干燥剂密封小包装贮藏杂交稻种子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2.
采用盆栽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筛选出二季晚稻中后期生长发育化学调控剂的最佳配方,明确了最佳配方的合理施用时期及次数。4种配方化控剂的增产效应依次为B〉D〉A〉C,其中B,D两配方比CK显著增产,增幅为7.40%-14.08%。经济有效的化控方案为:对稻穗包颈现象严重的品种,于孕穗期喷施一次D配方化控制。  相似文献   
43.
土壤条件对陆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采用“三维坐标容器法”,研究了三种土壤条件对陆稻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条件下,根系入土深度均在 60 cm左右。2.不同土壤类型中,根系体积(V)、总表面积(St)、活跃表面积(Sa)、长度(L)、干重(Wd)、密度(D)随入土深度的增加而减少,Sa/St大致在同一水平;潮砂土以上层粗根为多,生长居中:红壤土以下层细根为多,生长最好;水稻土最差。3 不同地下水位中,L、Wd、V、D随入土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且在不同垂直土层中的分布,均为水层深6cm(A处理)>水层深4cm(B处理)>水层深2cm(C处理),但 A处理在 30~50 cm处有较大的回升,即深层(30~60cm)根细、多;A、B处理的St、Sa有升有降,但三种处理的Sa/St均随垂直深度增加而增加。4.不论何种土壤温度,V、L、D、Wd、St、Sa随着入土深度的增加、土温的升高和生育期内土壤积温的减少而明显减少;在不同垂直土层中,5月8日播种(b)、6月8日播种(c)间V无明显差异,与4月8日播种(a)有较大差别:a、b间Wd无明显差异,但与c有较大差别;Sa/St随入土深度的增加、土温的日益升高、生育期内土壤积温的减少而增强,且处理a相似文献   
44.
不同水稻基因型的根系形态生理特性与高效氮素吸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土培盆栽试验下,采用3个氮素吸收效率(NAE)有显著差异的水稻基因型五优244(低NAE)、R83—12(中NAE)和水源349(高NAE)为材料,研究了水稻拔节期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高效氮索吸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源349总根长、根密度、根表面积和根干重极显著高于R83.12和五优244,且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总吸收面积最大,为高效氮索吸收提供了条件。水源349具有较强的根系耗能、氧化还原力、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促进根内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及氮吸收和同化,提高了根系伤流强度及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而显著提高了地上部氮含量和氮积累量。逐步回归表明,拔节期较高的根密度、根系总吸收面积和地上部氮含量是水稻氮索高效吸收的重要特征,可作为水稻氮素高效管理和遗传改良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5.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是我国黄河以南地区的恶性杂草之一,给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原产地喜旱莲子草存在多个生态型,并且其专食性昆虫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 Selman&Vogt)对几个生态型的取食偏好有明显差异。本实验从昆虫植食性的角度对收集自原产地(3个)以及入侵地(1个)共4个生态型的喜旱莲子草进行研究。在选择性取食实验中,莲草直胸跳甲一对成虫对各生态型喜旱莲子草4 d的累积取食量依次为:A.philoxeroides f.angustifolia(0.54 cm^2)、A.philoxeroides“China”(0.34 cm^2)、A.philoxeroides“SantaFé”(0.31 cm^2)、A.philoxeroides f.philoxeroides(0.03 cm^2),即对原产地A.philoxeroides f.philoxe-roides的取食最轻,且与其它3个生态型差异极显著,其它3个生态型间无显著差异。在非选择性取食实验中,幼虫以4个生态型喜旱莲子草为食时都呈现出显著的逻辑斯谛式增长模式,但是,以不同生态型喜旱莲子草喂养的幼虫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幼虫期8 d可达最大体重约为9.5 mg(鲜重),达到最大体重一半时的时间为116.5-128.5 h,平均为121.9 h。这些结果暗示,喜旱莲子草从原产地到我国的天敌昆虫释放效可能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6.
这是一篇科研成果的综合报告,它系统地总结了该项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同时,提出了这项成果的应用价值及其所产生的效益。  相似文献   
47.
兰州地区引种的美国扁桃的越冬伤害与临界致死低温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田间越冬指数调查、组织变褐法和电导法配合Logistic 方程求拐点温度的方法, 对7 个从美国引入的扁桃品种的抗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扁桃幼树1 年生休眠枝的低温半致死温度( LT50) 为- 18. 0 ~ - 24. 5; 其中 Butte和 Padre的抗寒性较强, 半致死温度约为- 24. 5; Nonpareil、Price! 和 Monterey! 的抗寒性中等, 半致死温度约为- 20. 9; Ne Plus! 和 Sonora! 的抗寒性较弱,半致死温度约为- 18. 3。  相似文献   
48.
江西晚季种植巴西陆稻的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江西引进巴西陆稻晚季种植的试验数据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标准误、单元回归、多元回归、通径分析、灰色关联)的计算机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易旱二晚田二晚栽培的关键产量性状是基本苗、有效穗、全生育期天数;(2)秋闲田(地)二晚栽培的关键产量性状是结实率、有效穗、播种至始穗天数;(3)不论何种稻作方式,始穗至成熟天数和千粒重受环境影响小,是典型的受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即种性)。  相似文献   
49.
生物多样性中性理论(Unified Neutral Theory of Biodiversity)对群落中物种共存机制和多度分布提出不同于传统生态位理论的另一种解释:由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物种构成的群落中,不同物种的个体间在生态学上是等价的;物种多度的分布主要决定于随机过程,如物种灭绝和物种迁入/新物种分化之间的动态平衡。对于中性理论模型是否可以准确预测物种多度分布一直存在不小的争论。本文对生长在天目山地区的湿地草本植物冠层的昆虫群落进行取样调查,分别采用中性理论模型和对数正态模型预测昆虫多度分布。采用置信区间、拟合优度检验和卡方检验等方法验证中性理论的预测。中性模型拟合的基本多样性指数θ=5.89,迁移率m=0.208 8。实测物种多度数据全部落入中性模型预测的95%置信区间内,说明中性模型预测的多度分布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Pearson相关性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中性最优拟合曲线(200次中性模型模拟的平均值)的拟合优度与对数正态模型很接近,但中性理论模型的预测结果只在4%~14%的情况下(中性模型模拟200次)优于对数正态模型。因此,中性理论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天目山湿地草本植物冠层中的昆虫群落的多度分布情况,但其拟合优度并不优于对数正态模型。  相似文献   
50.
选用3个氮利用效率(NUE)和3个氮收获指数(NHI)显著不同的水稻基因型,在土培盆栽试验下,研究了施氮量(0kgN?ha-1、180kgN?ha-1和360kgN?ha-1)对水稻花后植株干物质和氮积累与转运的影响及与氮营养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降低了水稻NUE和NHI,NUE和NHI差异分别以低氮和高氮为最大。施氮提高了水稻干物质和氮总积累量、花后积累量及转运量。不同NHI水稻花后干物质和氮转运率及转运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不同NUE水稻则降低。不同NUE水稻花前干物质积累和花后转运量差异最大,不同NHI水稻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差异量最大。不同NUE水稻花后氮积累量差异最大,不同NHI水稻花后氮积累和转运差异最大。相关分析表明,水稻NUE与干物质积累总量、花后氮积累量、氮转运率和转运氮贡献率密切相关;而NHI与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氮贡献率的关系最大。因此,同一施氮量下,增加水稻干物质积累总量、降低花后氮积累量和促进花后氮高效转运是提高NUE的重要措施,提高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氮贡献率则有利于提高NH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