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4篇
农学   4篇
  3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不同土壤对陆稻根系生长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自创的“三维坐标容器法”,研究了潮 砂土、红壤土,水稻土对陆稻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论何种土壤类型,根系分布一般在60cm左右,根系体积,总表面积,活跃表面积,根重,根密度均随根系入土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根长,根重,根密度在25-30cm间略有回升;  相似文献   
52.
旱作条件下下水陆稻灌浆期根系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旱作条件下水陆稻灌浆期根系生长特性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灌浆期根系的垂分布不同水稻的根系一般分布在0-40cm土层,陆稻根系一般分布在0-60cm土层,最深可达80cm,且水稻总根系分布较浅(0-30cm间占总量的87.02-96.67%,陆稻总根系分布较深(0-30cm间只占总量的61.42%-81.70%)。因此,陆稻具有深扎根性。(2)除比根长参数外,不令是同一垂直位置,还是整个根  相似文献   
53.
本文报道了多效唑对于控制二晚秧苗生长的形态和解剖学表现及其与植物内源激素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1)在二晚秧苗一叶一心期亩施300ppm 的多效唑100公斤,能有效地抑制秧苗生长速率。处理秧苗的叶片和叶鞘表现为短、宽、重,在形态上秧苗表现为典型的矮、壮、健,从解剖学上看,处理秧苗叶片和叶鞘细胞变小,叶鞘最厚处的细胞由对照的15层增至18层;根系成熟区中皮层细胞数目由对照的6—7层增加至8—9层。(2)多效唑是通过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的生物合成或代谢对二晚秧苗的生长进行控制的。用气相色谱仪对处理秧苗和对照秧苗进行对比测定的结果表明,IAA 在处理样品中的含量极少,以至在气相色谱中不出峰,而对照样品的 IAA 含量则高达22.1μg/g 鲜重。乙烯释放的抑制与多效唑浓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54.
不同栽培条件下巴西陆稻的产量及其经济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巴西陆稻(IAPAR9)从灌溉时期、施氮量及配比、土壤含水量三个方面进行了产量及其经济性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生育时期灌溉,其产量达显著差异,产量大小顺序为长期灌水>孕穗期灌水>抽穗期灌水>分蘖期灌水;(2)IAPAR9的施氮量及配比以667m212kg纯N(60∶20∶20)为最优;(3)巴西陆稻的耐旱性强,生长发育的水分极限为土壤持水量的35.9%,最适宜、利用率最高的土壤水分为土壤持水量的90%左右。  相似文献   
55.
土壤条件对陆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采用“三维坐标容器法”,研究了三种土壤条件对陆稻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条件下,根系入土深度均在 60 cm左右。2.不同土壤类型中,根系体积(V)、总表面积(St)、活跃表面积(Sa)、长度(L)、干重(Wd)、密度(D)随入土深度的增加而减少,Sa/St大致在同一水平;潮砂土以上层粗根为多,生长居中:红壤土以下层细根为多,生长最好;水稻土最差。3 不同地下水位中,L、Wd、V、D随入土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且在不同垂直土层中的分布,均为水层深6cm(A处理)>水层深4cm(B处理)>水层深2cm(C处理),但 A处理在 30~50 cm处有较大的回升,即深层(30~60cm)根细、多;A、B处理的St、Sa有升有降,但三种处理的Sa/St均随垂直深度增加而增加。4.不论何种土壤温度,V、L、D、Wd、St、Sa随着入土深度的增加、土温的升高和生育期内土壤积温的减少而明显减少;在不同垂直土层中,5月8日播种(b)、6月8日播种(c)间V无明显差异,与4月8日播种(a)有较大差别:a、b间Wd无明显差异,但与c有较大差别;Sa/St随入土深度的增加、土温的日益升高、生育期内土壤积温的减少而增强,且处理a相似文献   
56.
不同水稻基因型的根系形态生理特性与高效氮素吸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土培盆栽试验下,采用3个氮素吸收效率(NAE)有显著差异的水稻基因型五优244(低NAE)、R83—12(中NAE)和水源349(高NAE)为材料,研究了水稻拔节期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高效氮索吸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源349总根长、根密度、根表面积和根干重极显著高于R83.12和五优244,且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总吸收面积最大,为高效氮索吸收提供了条件。水源349具有较强的根系耗能、氧化还原力、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促进根内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及氮吸收和同化,提高了根系伤流强度及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而显著提高了地上部氮含量和氮积累量。逐步回归表明,拔节期较高的根密度、根系总吸收面积和地上部氮含量是水稻氮索高效吸收的重要特征,可作为水稻氮素高效管理和遗传改良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7.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是我国黄河以南地区的恶性杂草之一,给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原产地喜旱莲子草存在多个生态型,并且其专食性昆虫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 Selman&Vogt)对几个生态型的取食偏好有明显差异。本实验从昆虫植食性的角度对收集自原产地(3个)以及入侵地(1个)共4个生态型的喜旱莲子草进行研究。在选择性取食实验中,莲草直胸跳甲一对成虫对各生态型喜旱莲子草4 d的累积取食量依次为:A.philoxeroides f.angustifolia(0.54 cm^2)、A.philoxeroides“China”(0.34 cm^2)、A.philoxeroides“SantaFé”(0.31 cm^2)、A.philoxeroides f.philoxeroides(0.03 cm^2),即对原产地A.philoxeroides f.philoxe-roides的取食最轻,且与其它3个生态型差异极显著,其它3个生态型间无显著差异。在非选择性取食实验中,幼虫以4个生态型喜旱莲子草为食时都呈现出显著的逻辑斯谛式增长模式,但是,以不同生态型喜旱莲子草喂养的幼虫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幼虫期8 d可达最大体重约为9.5 mg(鲜重),达到最大体重一半时的时间为116.5-128.5 h,平均为121.9 h。这些结果暗示,喜旱莲子草从原产地到我国的天敌昆虫释放效可能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8.
籼稻抗旱性状的筛选及其育种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选用12个灿型水、陆稻品种进行水、旱处理,在全生育期共测测定其39个性状和单株产量,并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各类性状进行单因变量逐步回与恢复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以旱作栽培时的抗旱性状为指标,综合人选单株有效穗数、穗茎粗、穗茎粗、倒二节间长、每穗实粒数;(2)以各性状旱/水为指标,综合入选性状为谷粒宽比、有效穗数比、剑叶长比、实粒数比、穗茎粗比;(3)采取模糊隶属函数法对(1)(2)入选性状  相似文献   
59.
不同环境条件下显性基因的表达程度不同,但环境不改变显性基因的作用方向.本研究所考查的单株有效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千数重、粒长、粒宽、长宽比、穗长、株高及单株产量等各性状都存在互作杂种优势;除株高和单株产量外,其余各性状的互作杂种优势都大于普通杂种优势.此外,不同类型的亲本品种对各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不同的作用,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对于增加有效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千数重、粒长、穗长、株高及单株产量等性状具有负向效应,而3个常规籼稻品种对改良上述性状具有正向效应.有效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穗长、株高及单株产量等性状的加性基因效应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并且这种影响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60.
土壤温度对陆稻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自创的“三维坐标容器法”,研究了全生育期内土壤温度对陆稻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⑴根系总体积、根系总长、根系总干重随着人土深度的增加、生育期内土温的日益升高、全生育期内土壤积温的减少而明显减少(a〉b〉c),且随土温的日普升高、全生育肭土壤积温的减少而减慢;递减速度在0~15cm范围内,随曙的日益升高、全生育期内土壤积温的减少而加快(a〈b〈c),15~60cm间递减速度较平稳;⑵根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