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农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3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ASA)、保泰松(PTZ)、吲哚美辛(IDM)、吡罗昔康(PRX)、氟比洛芬(FBP)等5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对小鼠肝脏的损伤作用,为研究NSAIDs对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将70只昆明小白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对乙酰氨基酚阳性对照组(APAP)、ASA组、PTZ组、IDM组、PRX组和FBP组,每组10只,NC组灌胃质量分数0.5%CMC-Na, APAP组灌胃70 mg/kg APAP,ASA组、PTZ组、IDM组、PRX组和FBP组分别灌胃50,54,2.4,2.6和7.5 mg/kg剂量的相应NSAIDs,每天2次,连续3 d;末次给药12 h后,眼丛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并采集肝脏样品,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及肝脏氧化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肝组织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评价肝脏损伤程度;体外提取正常小鼠肝线粒体,将5种NSAIDS梯度稀释,使ASA、PTZ和PRX配置浓度均为64,128,256和512μmol/L,IDM和FBP配制浓度为32,64,128和256μmol/L,然后与线粒体共孵育并检测CYP2E1的活性,检测5种NSAIDs对肝脏CYP2E1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探究NSAIDs诱导肝损伤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除PRX外,其余4种NSAIDs均可不同程度使小鼠AST、ALT和MDA水平升高,降低抗氧化防御系统SOD、GSH和GSH-Px的水平;肝脏病理学观察发现,PRX对肝组织几乎无损伤作用,ASA的急性肝损伤作用较弱,IDM、FBP和PTZ对小鼠肝脏损伤作用较强,主要表现为边缘圆钝,肝体发黄;镜下观察为肝细胞颗粒变性,并伴有肝细胞坏死,小叶间结构不清晰,沿中央静脉和肝索分布有一定数量的炎性细胞。体内外试验均表明,IDM、FBP和PTZ能够诱导CYP2E1,而PRX和ASA对CYP2E1几乎无显著诱导作用。【结论】5种NSAIDs类药物中,PRX对肝组织无损伤作用,ASA对小鼠肝脏损伤作用较小,IDM、FBP和PTZ可能通过诱导CYP2E1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引发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32.
33.
为探索正常生理条件下IL-1β和IL1R1参与雌性牦牛生殖调控及早期胚胎发育的生物学作用,试验采集雌性牦牛主要生殖器官(卵泡期:输卵管、卵巢、子宫;黄体期:输卵管、卵巢、子宫;妊娠期:输卵管、卵巢、子宫),并生产孤雌激活胚胎。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IL-1β和IL1R1 mRNA在组织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并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WB)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从蛋白水平分析IL-1β和IL1R1在各生殖器官的表达水平与定位。结果显示IL-1β和IL1R1在牦牛主要生殖器官和孤雌激活胚胎中均有表达。其中卵泡期输卵管中IL-1β和IL1R1表达均高于黄体期和妊娠期,卵泡期卵巢和妊娠期卵巢中IL-1β和IL1R1的表达高于黄体期,妊娠期子宫中IL-1β和IL1R1的表达高于卵泡期和黄体期,孤雌激活胚胎中IL-1β和IL1R1的表达桑椹胚最高,8细胞次之,2细胞和囊胚期最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L-1β和IL1R1在输卵管黏膜上皮、卵泡颗粒层、黄体细胞、子宫上皮和子宫腺体均有表达。研究结果表明IL-1β和IL1R1参与牦牛生殖周期和胚胎发育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探究IL-1β和IL1R1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牦牛胚胎体外培养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34.
五山丝苗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水稻品种,分别通过了广东、陕西、四川、安徽4 省品种审定和广西、江西、湖北、湖南、河南5 省(区)引种备案,至2020 年全国已累计推广53.13 万hm2。五山丝苗(R534)还是一个优异的恢复系,至2022 年全国多个单位利用五山丝苗共配组杂交稻58 个组合,108 个(次)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其中国家审定57个(次),晶两优534、隆两优534、荃优丝苗、荃两优丝苗等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5.
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娟犏牛奶与牦牛奶乳清和乳脂球膜(MFGM)相同蛋白进行分析,而娟犏牛产奶量高于牦牛,若娟犏牛奶的功能与牦牛奶相近,将提高当地牧民的经济水平。通过离心法分离乳清与乳脂,分别提取蛋白;通过串联质量标签(TMT)技术,进行蛋白质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到相同蛋白;对相同蛋白进行GO功能注释、KEGG代谢通路、蛋白互作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娟犏牛奶与牦牛奶中共鉴定到651种乳清蛋白和990种MFGM蛋白,筛选出298种乳清相同蛋白,283种MFGM相同蛋白。GO注释分析发现,鉴定的娟犏牛奶与牦牛奶乳清相同蛋白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是内肽酶活性的负调控、免疫应答和免疫球蛋白产生,MFGM相同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内肽酶活性的负调控和补体激活,经典途径乳清与MFGM相同蛋白定位的细胞成分主要是胞外间隙和胞外区,参与的分子功能主要是三磷酸鸟苷(GTP)酶活性、GTP结合。KEGG富集分析发现,娟犏牛奶与牦牛奶乳清与MFGM相同蛋白主要富集的途径包括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吞噬体和内质网中的蛋白加工。娟犏牛奶和牦牛奶中丰度较高的蛋白显示出其在免疫和促进营养吸收...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连翘叶酶 醇提取物(FLEAE)抗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FLEAE对照组(FC)、DILI模型组(DILI)及FLEAE高、中、低剂量治疗组(HFC、MFC、LFC),其中NC组和FC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300 mg/kg APAP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注射4 d,第5天开始NC组和DILI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FC、HFC、MFC和LFC组小鼠分别灌胃FLEAE 600,600,400和200 mg/kg,每天2次,连续灌胃3 d。最后1次灌胃12 h后,检测各组小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及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水平,肝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损伤情况。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FLEAE调控DILI的靶点集,GO和KEGG分析靶点的基因功能及通路,筛选FLEAE抗DILI的核心靶点。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核心靶点PIK3CA及其下游凋亡抑制分子B细胞淋巴瘤-2(Bcl-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FLEAE可显著降低DILI组小鼠血液中的ALT和AST水平,改善药物性肝损伤。FLEAE可显著降低DILI小鼠的GSH和SOD水平,提高H2O2和MDA水平。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FLEAE抗DILI靶点与凋亡过程的负调控、氧化应激等有关,主要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通过PIK3CA发挥作用;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LEAE可能通过提高PIK3CA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发挥抗DILI及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FLEAE通过上调DILI中PIK3CA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和改善氧化应激,发挥抗DILI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明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其受体(EGFR)在牦牛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动态,并且研究EGF对牦牛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集牦牛卵巢,捡取质量较好的牦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oocyte complexes,COCs),进行体外成熟培养;分别处理未成熟和成熟的牦牛COCs,采用Real-time 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COCs成熟过程中EGF及EGFR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动态;牦牛COCs成熟培养时在基础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50、100和200 ng·mL-1 EGF及最佳作用浓度的EGFR抑制因子Gefitinib,比较作用前后卵母细胞成熟率、受精后卵裂率及囊胚率;Real-time PCR方法分析不同浓度EGF和Gefitinib作用后成熟COCs中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axi的相对表达量。【结果】EGF,EGFR基因在成熟COCs的表达显著高于未成熟COCs,成熟COCs中EGF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未成熟COCs 的2.17±0.36倍,EGFR基因在成熟COCs的表达量为未成熟COCs 6.82±0.21倍,且在未成熟和成熟COCs中EGFR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EGF。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未成熟COCs和成熟COCs均表达EGF和EGFR蛋白,EGF和EGFR蛋白的标记荧光主要集中在卵丘细胞,卵母细胞表达较弱。100 ng·mL-1 EGF可以显著提高COCs成熟率(73.45±2.09)%及其受精后的卵裂率(59.46±1.41)%和囊胚率(26.23±1.08)%;对照组中(0 EGF)COCs成熟率为(54.16±3.25)%,卵裂率为 (48.33±1.93)%,囊胚率为(15.34±0.43)%;EGF浓度为50 ng·mL-1时成熟率、卵裂率及囊胚率分别为(61.79±1.04)%、(51.76±0.61)%和(18.62±1.13)%;200 ng·mL-1成熟率、卵裂率及囊胚率分别为(71.26±4.18)%、(57.13±2.06 )% 和(23.96±0.53)%;而加入EGFR抑制因子Gefitinib显著的降低了COCs的成熟率及其受精后的卵裂率及囊胚率,分别为(43.63±1.46)%、(41.79±2.81)%和(12.65±0.67)%。COCs成熟过程中EGF的作用可以显著抑制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在50 ng·mL-1、100 ng·mL-1、200 ng·mL-1EGF作用后成熟COCs中Bax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仅为对照组(0 EGF)的0.83±0.12,0.21±0.02,0.27±0.03倍,EGF浓度为100 ng·mL-1时Bax基因表达量最低,而Gefitinib作用后可以显著促进成熟COCs中Bax基因的表达,其相对表达量为对照组的4.24±0.10倍;EGF在COCs成熟过程中可以显著促进抗凋亡基因Baxi的表达,其相对表达量在EGF浓度为50、100、200 ng·mL-1EGF分别为对照组的2.18±0.12、7.06±0.59和6.73±0.31倍,EGF浓度为100 ng·mL-1时Baxi基因表达量最高,而Gefitinib作用后可以显著降低成熟COCs中Baxi基因的表达,其相对表达量为对照组的0.32±0.04倍。【结论】EGF和EGFR作为牦牛COCs体外成熟过程中重要的自分泌因子,且外源的EGF可以显著提高卵母细胞成熟率、卵裂率及囊胚率,最佳作用浓度为100 ng·mL-1,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axi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8.
【目的】克隆牦牛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s27,HSP27)基因,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正常生理条件下HSP27基因在母牦牛主要生殖器官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采取卵泡期后期、黄体期后期同侧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以及妊娠期早期(胚胎约长2.3cm)妊娠侧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组织,以其cDNA为模板,利用RT-PCR扩增牦牛HSP27基因,并将纯化的PCR产物克隆到pMDTM18-T Vector 载体中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HSP27基因的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功能结构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RT-qPCR 测定繁殖周期母牦牛主要生殖器官中的相对表达量,用SPSS19.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成功克隆出包含完整编码区的牦牛HSP27基因序列,其编码区长450bp(GenBank 登录号:KP716832),可编码149个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亮氨酸Leu(10.7%),含量最低的是色氨酸Trp(0.7%)。HSP27编码区蛋白原子个数为2 366,分子式为C747H1189N205O220S5,分子量为16.722kD,理论等电点为5.33;HSP27编码蛋白为非跨膜可溶性蛋白。同源性分析显示,牦牛HSP27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家牛、印度水牛、绵羊、藏羚羊、虎鲸、野骆驼、野猪、马、灰狼、人和猩猩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8%、98.4%、97.8%、97.6%、90.3%、89.7%、89.7%、86.7%、86.7%、85.5%和85.3%,牦牛HSP27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家牛、印度水牛、绵羊、藏羚羊、虎鲸、野骆驼、野猪、马、灰狼、人和猩猩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100%、100%、100%、100%、96.3%、100%、96.8%、100%、100%、96.3%和96.3%;系统进化树表明,牦牛HSP27基因与家牛、印度水牛、绵羊和藏羚羊的进化水平较为相近,与灰狼、猩猩和人类的较远。RT-qPCR结果表明,牦牛HSP27基因在卵泡期、黄体期、妊娠期不同时期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卵泡期卵巢中的表达量最高,在黄体期子宫中的表达量最低;在不同繁殖周期,牦牛HSP27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均极显著大于在子宫中的表达,其在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的表达因妊娠而发生了显著变化。【结论】通过与其他物种HSP27基因的同源性对比分析,发现HSP27基因在进化中具有高度保守性,同时也存在种属特异性;通过对HSP27在繁殖周期母牦牛主要生殖器官中的表达情况分析,推测出HSP27可能参与了母牦牛妊娠的调控,为进一步探讨HSP27在牦牛生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9.
为了探究大肠杆菌(E.coli)对藏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s)相关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采用酶消化法培养EECs,用不同感染复数(MOI)进行E.coli感染试验,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EECs的凋亡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相似文献   
40.
本研究旨在克隆牦牛(Bos grunniens)Cyclin D1基因的CDS序列,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对Cyclin D1mRNA和蛋白在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C)中表达的影响。采集5~8月龄健康牦牛的睾丸样品进行SC的分离培养,用RT-PCR技术克隆牦牛Cyclin D1基因,用ORF Finder、MEGA7.0和DNAMAN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Cyclin D1蛋白在SC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向体外培养的SC中加入不同浓度(0(对照组)、25、50、100、150ng·mL~(-1))的IGF-I,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yclin D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1)牦牛Cyclin D1基因(GenBank登录号:KY 420723)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均较高。2)Cyclin D1蛋白在SC胞核中高表达,为核蛋白。3)浓度为25和150ng·mL~(-1)IGF-I,Cyclin D1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浓度为50和100ng·mL~(-1)IGF-I时,Cyclin D1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IGF-I浓度为100ng·mL~(-1),Cyclin D1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25、50和150ng·mL~(-1) IGF-I组Cyclin D1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F-I浓度为50ng·mL~(-1)时,Cyclin D1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为最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65和1.20倍。综上表明,Cyclin D1基因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IGF-I可调控SC中Cyclin D1的表达,其最佳作用浓度为50ng·m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