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农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旨在克隆牦牛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B, LC3B)基因,制备牦牛LC3B多克隆抗体,为探究自噬在牦牛生殖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方法获得牦牛LC3B基因序列,利用原核表达、亲和层析法纯化牦牛LC3B重组蛋白,使用纯化的蛋白为抗原免疫10月龄日本大耳白兔,Sepharose4B柱层析法纯化制备牦牛LC3B多克隆抗体,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抗体效价,并使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B)、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和免疫荧光技术(IF)检测牦牛生殖器官中LC3B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克隆了牦牛LC3B基因(登录号:OP572227),构建的重组质粒pET-32a-LC3B能够诱导产生重组蛋白,并且在包涵体和上清中均有表达;所纯化的牦牛LC3B重组蛋白大小为34 ku(含Trx和His标签),符合预期结果。通过免疫日本大耳兔后得到的兔抗牦牛LC3B蛋白血清,抗体效价分别为1∶640 000和1∶320 000,特异性良好,表明牦牛LC3B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成功。纯化...  相似文献   
42.
旨在分析初生和成年牦牛大脑皮质转录组表达谱,筛选影响大脑皮质发育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选取初生(1~7日龄(NYB),n=3)和成年(3~4岁(AYB),n=3)牦牛,放血处死,采集大脑皮质,利用Illumina HiSeq平台对转录组进行测序与分析,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在此基础上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KEGG富集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验证。测序结果共分析得到了4 790个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P<0.05),其中包括2 670个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2 120个下调表达的差异基因。随机选取了9个差异基因进行qRT-PCR验证,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表明测序结果可靠。GO功能注释发现其中占比较多的条目为与蛋白合成及ATP利用相关的转录调控、RNA聚合酶II正调控转录、蛋白结合及ATP结合;KEGG富集分析发现占比较多与大脑发育相关的通路为调控轴突发育及重塑的轴突导向通路,与神经胶质细胞增殖相关的MAPK信号通路,与突触传递相关的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 PI3K-Akt、钙信号及磷脂酶D信号通路,与免疫防御相关的Toll样受体通路,与低氧适应调...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明牦牛发情症状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发生几率。[方法]采用跟踪观察、生殖器官的临床检查和B超探查技术,对147头出现静立反射成年母牦牛的主要发情症状和卵巢发育状况进行了监测统计。[结果]发情季节初次发情的牦牛,出现外阴肿胀、潮红,阴门有粘液流出,子宫颈外口肿胀的个体比例均略低于再次发情牦牛;优势卵巢体积在发情开始时(0 d)平均为(2.41±0.31) cm,最大卵泡直径在发情第1天可达到(0.91±0.22) cm,排卵发生在优势卵巢上。发情季节再次发情的牦牛,发情第0天两侧卵巢的体积都明显大于初次发情牦牛(P0.01),最大卵泡直径在发情第1天略小于初次发情牦牛(0.88±0.21) cm,但差异不显著(P0.05),排卵多发生在小卵巢上;发情期(1.4±0.5) d略短于初次发情牦牛(1.8±0.6) d,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牦牛发情期主要发情症状并不完全出现,发情季节初次发情个体的发情表现更不充分。发情鉴定时,应根据外部症状、粘液分泌情况、卵巢发育状况来综合判断,在卵巢体积达到2.4 cm左右,卵泡直径在0.8 cm左右时就有发情的可能。  相似文献   
44.
旨在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以及后续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在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TNF-α(最终浓度分别为0、10、25、50 ng·mL^-1),牦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oocyte complexes,COCs)培养成熟后,统计其卵母细胞成熟率及体外受精后早期胚胎的发育率,采用RT-PCR扩增牦牛 HIF-1α、 HSP 70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R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HIF-1α、HSP70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1)成熟液中加入TNF-α,卵母细胞的成熟率提高,且随着TNF-α浓度的升高,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卵裂率和囊胚率逐渐升高,当TNF-α浓度为 25 ng·mL^-1 时,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和卵裂率达到最高,分别为84.98%和66.85%,而囊胚率也达到了21.4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2)随着TNF-α浓度的升高, HIF-1α的表达量逐渐降低,对照组 HIF-1α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1),50 ng·mL^-1 TNF-α组 HIF-1α的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其他组(P <0.01),HIF-1α在卵丘细胞和卵母细胞上均有表达;3)25 ng·mL^-1 TNF-α组的HSP 70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1),而当TNF-α达到50 ng·mL^-1 时,HSP 70的表达量最低。综上表明,在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TNF-α明显提高了卵母细胞的发育能力,同时还诱导了HSP 70的表达,抑制了HIF-1α的表达,为今后探讨TNF-α、 HIF-1α和HSP70在牦牛生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5.
优质籼稻剑叶SPAD值与稻米品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揭示优质籼稻关键生育时期剑叶SPAD值与稻米品质性状间的关系,为今后的优质籼稻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质籼稻美香占2号、黄华占和五山丝苗等12个品种(系)为研究材料,测定各品种(系)的稻米品质性状、蒸煮食味品质、淀粉RVA谱和始穗期、齐穗期、乳熟期、蜡熟期、黄熟期的剑叶SPAD值,并对5个时期剑叶SPAD值与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籼稻蜡熟期和黄熟期剑叶SPAD值与稻米食味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稻米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稻米淀粉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籼稻黄熟期剑叶SPAD值与稻米食味值和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比蜡熟期高。黄熟期剑叶SPAD值越高,稻米蛋白质含量越低,食味品质越好。通过黄熟期剑叶SPAD值可以预测籼稻食味值和蛋白质含量。黄熟期剑叶SPAD值(x)与稻米食味值(y)的直线拟合方程为y=0.0901x+65.76,决定系数R2=0.687;与蛋白质含量(y)的直线拟合方程为y=-0.098x+9.217,决定系数R2=0.602。  相似文献   
46.
为研究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在不同繁殖周期牦牛输卵管不同部位中的表达差异,本研究采集卵泡期、黄体期和妊娠期无临床病理表现的母牦牛(3~6岁)输卵管伞部、壶腹部和峡部的样品,将不同繁殖周期输卵管分别按照伞部、壶腹部和峡部分为9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  相似文献   
47.
48.
旨在研究免疫细胞在健康雄性牦牛附睾和输精管的分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方法对幼龄(5~6月龄)及成年(3~4岁)牦牛附睾(头、体、尾)和输精管中CD68+巨噬细胞、CD3+ T淋巴细胞、CD79α+ B淋巴细胞、IgA+和IgG+浆细胞的分布特征及其表面标志分子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显示:CD68+巨噬细胞、CD3+ T淋巴细胞、CD79α+ B淋巴细胞、IgA+和IgG+浆细胞主要分布在附睾管和输精管的上皮和间质;另外,CD68和CD3 mRNA和蛋白水平在各年龄组牦牛附睾头和附睾体显著高于附睾尾和输精管(P < 0.05),而CD79α、IgA和IgG mRNA和蛋白水平在附睾尾和输精管显著高于附睾头和附睾体(P < 0.05);此外,在成年牦牛附睾和输精管CD3、CD79α、IgA、IgG、CD68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幼龄牦牛(P < 0.05)。综上提示,牦牛附睾头可能主要是细胞免疫发生的位点,而附睾尾和输精管则主要进行体液免疫应答,此外,成年牦牛附睾和输精管的局部免疫可能更完善,以上数据为进一步研究高原牦牛局部生殖免疫和病理提供了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49.
[目的]为揭示优质籼稻关键生育时期剑叶SPAD值与稻米品质性状间的关系,为今后的优质籼稻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质籼稻美香占2号、黄华占和五山丝苗等12个品种(系)为研究材料,测定各品种(系)的稻米品质性状、蒸煮食味品质、淀粉RVA谱和始穗期、齐穗期、乳熟期、蜡熟期、黄熟期的剑叶SPAD值,并对5个时期剑叶...  相似文献   
50.
为探究牦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tic protein 7,BMP7)生物学特性和对雌性牦牛生殖生理的调控作用。研究基于牦牛BMP7基因(NW_005392954.1)设计引物,以发情期牦牛的卵巢、子宫的cDNA为模板进行扩增,借助DNAMAN 8.0等软件、NCBI等网站对扩增产物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western blot和qRT-PCR对牦牛的卵巢、子宫的BMP7蛋白和mRN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的BMP7基因为428 bp,编码142个氨基酸,其基因序列与水牛、奶牛和山羊等反刍动物的同源性均可达到98.59%,且在0~29位氨基酸存在信号肽,属于分泌型蛋白。western blot和qRT-PCR结果显示发情期卵巢表达量显著高于子宫(P<0.05)。研究结果表明,BMP7可能参与调控牦牛的繁殖性能,为牦牛在高压低氧环境下生殖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