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7篇
林业   6篇
农学   8篇
  3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28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2 毫秒
101.
不同热处理对甘蔗蔗茎脱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甘蔗脱毒的最佳方式,以期为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的生产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将甘蔗蔗茎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中进行不同时间的恒温热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热处理对蔗茎处理7 d后,低于52℃的各处理萌芽率均在90%以上,52℃处理30 min以内萌芽率均为60%以上,其余处理蔗茎萌芽率低于30%;当热处理温度高于55℃、58℃和61℃时可以分别获得脱去宿根矮化病(RSD)、花叶病毒(Sc MV)和黄叶病毒(Sc YLV)的腋芽,但是蔗茎萌芽率低于20%;而在52℃恒温热处理30 min后经过38℃恒温气候箱中培养1周后,蔗芽生长点均未检测出以上3种病原微生物。以此最佳条件,研究了心叶诱导愈伤组织培养、腋芽培养、温水处理种植和恒温热处理结合腋芽分生组织培养4种脱毒方式的脱毒效果,发现心叶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和恒温热处理结合腋芽分生组织培养脱毒效果最佳,但是继代培养过程中发现,经诱导愈伤组织培养产生的无性系后代中变异个体较多。因此,恒温热处理结合腋芽分生组织培养为甘蔗的最有效的脱毒途径,可以培养出脱毒健康种苗。  相似文献   
102.
豌豆蚜取食对蚕豆韧皮部及自身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植物韧皮部氨基酸含量为指标,探讨蚜虫取食前后蚕豆韧皮部及蚜虫体内游离氨基酸的变化,以及蚜虫的生长发育状况,为揭示蚜虫与寄主之间互作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邻苯二甲醛(OPA)和氯甲酸-9-芴基甲酯(FMOC)为氨基酸衍生化试剂,对氨基酸进行在线衍生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析.[结果]在蚕豆韧皮部汁液中检测到20种游离氨基酸,豌豆蚜体内检测到16种.蚕豆和豌豆蚜体内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均是天冬酰胺;8种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EAA)在蚕豆韧皮部汁液中均能检测到,并且其含量随着植物受害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升高并达到显著差异(P<0.05);而蚜虫体内只检测到6种,未能检出甲硫氨酸和色氨酸.蚕豆严重受害后总氨基酸含量较健康植株上升了74.97;,含量变化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除了天冬氨酸、谷氨酸、天冬酰胺和酪氨酸等4种氨基酸未出现显著变化外,其余16种氨基酸含量均显著升高.和在轻度受害植株上取食的蚜虫相比,在严重受害植株上取食的蚜虫体内总氨基酸含量上升了25.57;,含量变化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0.01);检测到的16种氨基酸中,只有天冬氨酸、天冬酰胺、组氨酸、丝氨酸和鸟氨酸的含量变化未出现显著差异.[结论]豌豆蚜的胁迫诱导了蚕豆植株的一系列应激反应,导致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在其上取食的豌豆蚜体内总氨基酸含量随着寄主氨基酸含量的升高而升高,但其变化幅度远小于植物的相关氨基酸变化,这可能与豌豆蚜通过自身代谢和共生菌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自身的营养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03.
农杆菌介导蔗糖:蔗糖果糖基转移酶基因转化甘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蔗是高产高蔗糖型植物的代表,把蔗糖:蔗糖果糖基转移酶基因(1-SST)转入甘蔗并使其得到有效的表达,可将甘蔗中的蔗糖转化成果聚糖.本研究以甘蔗为受体,首先接种甘蔗愈伤,培养20 d后即为胚性愈伤组织,用农杆菌菌液浸染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出芽时PPT的最佳筛选浓度为2.0 mg/L,生根时PPT的最佳筛选浓度为5.0 mg/L.共获得42株抗性植株,对抗性植株进行PCR鉴定,其中26株呈阳性,随机选取3株阳性片段进行测序,与目的基因片段一致,初步证明1-SST基因已经转入甘蔗.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剂量氟节胺和缩节胺复配使用对棉花株型结构的影响,为机采棉中后期化学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用棉花生产上使用的氟节胺和缩节胺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于棉花盛蕾期、初花期、打顶期进行施药,以人工打顶为对照组。【结果】 第1次喷施氟节胺和缩节胺后,棉花株高增长量在15.00~27.00 cm,除氟节胺300 g/hm2+缩节胺30 g/hm2、氟节胺300 g/hm2+缩节胺50 g/hm2、氟节胺600 g/hm2+缩节胺30 g/hm2外,其他处理缩短约4.89~12.43 cm(P<0.05)。第2次施药后,棉花株高增长量在2.00~7.59 cm,氟节胺300 g/hm2+缩节胺30 g/hm2、氟节胺300 g/hm2+缩节胺50 g/hm2、氟节胺600 g/hm2+缩节胺50 g/hm2处理的棉花株高增长3.08~4.69 cm(P<0.05)。第3次施药后,各处理与人工打顶的棉花株高基本不再增加。当氟节胺600 g/hm2、900 g/hm2、1 500 g/hm2+缩节胺70 g/hm2时,棉花有效果枝数增加7.75%~10.64%。经氟节胺和缩节胺处理,棉花倒1至倒3果枝枝长平均减少了8.23~9.68 cm,并且与人工打顶差异显著(P<0.05)。喷施氟节胺与缩节胺,棉株上部铃增加19.72%~71.85%,而中部铃只有在氟节胺浓度为600、900和1 500 g/hm2时增加5.71%~32.65%。【结论】 氟节胺与缩节胺复配使用后,可有效控制棉花株高,且2种药剂复配浓度较高时能更好的优化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研究不同密度龙葵对棉花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龙葵设为0、10~30、30~50、50~70、70~90和 90~110株/m2 6个密度处理,分别在棉花苗期、蕾期和花铃期测定棉花株高、主根长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CAT活性、SOD活性和POD活性。【结果】 在棉花蕾期和花铃期棉花株高、根长和叶绿素含量均随龙葵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棉花蕾期时龙葵对棉花叶片MDA含量、CAT活性、SOD活性和POD活性影响最大。其中龙葵种群密度为50~70株/m2时对棉花MDA含量以及CAT、SOD和POD活性影响最大,分别为0.05 mg/g、5.53 U/g、10.96 U/g和7 893.24 U/g。龙葵种群密度为0、10~30和30~50株/m2时对棉花株数和单株结铃数影响不显著,且龙葵种群密度为0和10~30株/m2时,对棉花铃重影响不显著。【结论】 龙葵种群密度控制在30株/m 2 以下。  相似文献   
106.
Bt基因具有广谱杀虫性,培育转基因抗虫品种为甘蔗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新思路。为了检验Cry2A基因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本研究构建了由玉米Ubi启动子驱动的Cry2A基因高效植物表达载体Cry2A-3300,利用农杆菌介导技术,对甘蔗胚性愈伤组织材料进行遗传转化,经过筛选培养及再生培养共得到46株抗性植株。对抗性植株进行PCR扩增检测,15株呈阳性;进一步利用RT-PCR,表明外源基因Cry2A在转录水平上得到有效表达。室内抗虫鉴定的结果表明Cry2A基因可有效抑制害虫的生长,这将有利于后期进行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107.
为明确国家糖料体系甘蔗集成示范及区试品种在广西被病毒侵染情况,2017年从广西北海、南宁、崇左、百色、来宾、柳城、桂林等地集成示范及区试的52个甘蔗品种上采集带有甘蔗花叶病、甘蔗黄叶病和甘蔗杆状病毒病显著病症或不显病症叶片样品,采用特异引物通过RT-PCR和PCR方法进行5种病毒检测(甘蔗黄叶病毒、甘蔗线条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毒、甘蔗花叶病毒和甘蔗杆状病毒)。结果表明,SCYLV的平均检出率为25.00%;SCSMV的平均检出率为7.97%;SrMV的平均检出率为7.69%;SCMV的平均检出率最低,为7.42%;SCBV的平均检出率最高,为68.41%,远远高于其他病毒。7个地方的甘蔗受病毒混合侵染现象普遍存在,北海的病毒混合侵染率甚至高于单一病毒侵染率。52个甘蔗品种在广西受5种病毒的总侵染率为79.67%,对甘蔗的生产安全存在着严重的潜在威胁,建议推广种植甘蔗脱毒种苗来缓解甘蔗病毒病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8.
为了研究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粉对大肠杆菌所致腹泻小鼠器官指数的影响,试验将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对模型组和高、中、低剂量组小鼠按体重腹腔注射含3×10~8cfu/m L大肠杆菌的菌悬液0.02 m L/g建立腹泻模型,其后在小鼠饲料中添加8%(高剂量组)、5%(中剂量组)、2.5%(低剂量组)的美洲大蠊粉用于治疗腹泻,饲养15 d后,处死小鼠,计算小鼠肝脏指数、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结果表明:小鼠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美洲大蠊粉均能提高腹泻小鼠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高剂量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美洲大蠊粉能够抑制大肠杆菌,提高动物相关免疫器官的器官指数。  相似文献   
109.
测定棉长管蚜和棉蚜分泌蜜露日节律及其对蚜虫蜜露的选择性,旨在阐述蜜露这一信息物质在种间竞争中发挥的作用。蜜露对棉长管蚜和棉蚜寄主选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棉长管蚜和棉蚜的蜜露数量、蜜露量及蜜露斑直径均随着蚜虫龄期的增加而增加,且白天分泌的蜜露量大于夜间,说明蚜虫白天的代谢活动大于夜间。无翅棉长管蚜对棉长管蚜蜜露和棉蚜蜜露的选择具有趋避性,且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翅棉长管蚜对棉蚜蜜露具有选择趋避性,选择率为31%;无翅棉蚜对棉蚜蜜露和棉长管蚜蜜露选择具有趋避性,选择率分别为27%、22%;有翅棉蚜对棉蚜蜜露选择具有趋避性,选择率为35%,但棉长管蚜蜜露对有翅棉蚜选择的影响不明显。棉长管蚜和棉蚜对蜜露选择的差异,说明棉蚜有更强的领域占领能力。  相似文献   
110.
通过探讨饥饿胁迫条件下有翅与无翅棉蚜体内能量物质的差异,旨在为研究饥饿胁迫对有翅棉蚜与无翅棉蚜的代谢机制提供依据。基于棉蚜正常取食棉花,分别测定饥饿胁迫条件下有翅成蚜与无翅成蚜的鲜质量、干质量、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总脂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分析饥饿胁迫下棉蚜有翅成蚜与无翅成蚜的代谢差异。结果表明,(1)棉蚜有翅成蚜饥饿组鲜质量、干质量、含水量分别为1.40~2.06、0.57~1.10、0.67~1.00 mg/20头,取食组分别为1.63~2.06、0.90~1.10、0.57~1.00 mg/20头,取食组的鲜质量和干质量整体高于饥饿组,饥饿组的含水量高于取食组;饥饿组可溶性糖、总脂、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1.21~17.75、19.18~28.95、12.51~19.29μg/mg,取食组分别为13.67~17.75、28.30~32.23、13.77~19.29μg/mg,取食组大于饥饿组。(2)棉蚜无翅成蚜的鲜质量、干质量和含水量与有翅成蚜结果相类似,饥饿组分别为1.43~1.67、0.43~0.90、0.63~1.03 mg/20头,取食组分别为1.47~1.70、0.53~0.90、0.70~1.00 mg/20头;棉蚜无翅成蚜饥饿组的可溶性糖、总脂、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为8.37~13.72、15.24~27.16、14.83~19.49μg/mg,取食组则为8.91~13.72、26.70~29.45、15.21~19.49μg/mg,取食组大于饥饿组。说明在饥饿胁迫下,有翅棉蚜较无翅棉蚜更能适应饥饿胁迫,可能与其迁飞或扩散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