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3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了研究不同基本苗机插对中稻1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共设6个不同基本苗机插处理,分别为A(每穴2苗)、B(每穴3苗)、C(每穴4苗)、D(每穴5苗)、E(每穴6苗)、F(每穴7苗).结果表明,在D处理条件下,中稻1号的有效穗、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最高,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穗数及每穗粒数的增加;中稻1号不同基本苗机插12d后(6月30日)初始分蘖,至7月25日,处理C、D、E、F分蘖达高峰期,处理A、B分蘖高峰期晚5d.相同机插时间下,适龄移栽的中稻1号D、E、F处理在移栽至拔节阶段的群体生长速率均高于A和B处理.拔节(7月20)至抽穗阶段(8月15)的E和F处理群体生长下降速率均高于D处理.中稻1号每穴不同基本苗机插10叶前发生分蘖均能成稳,分蘖时间跨度小,成穗质量相对较好,结实率高.另外,D处理的成穗数最高,达到358.68万穗/hm2,成穗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D>E>F>C>B>A.综上所得,中稻1号机插最适每穴基本苗数为5苗.  相似文献   
52.
中稻1号(原名连粳06-540)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和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合作选育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组合为中1319//连96-1/中粳8415,具有食味品质好,增产潜力大,高抗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轻等特点.适宜河南省沿黄、山东省南部、江苏省淮北、安徽省沿淮、淮北等稻区手栽种植及苏中地区机械栽插.通过稀播壮秧、小穴密植、平衡施肥、合理肥水管理等措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连云港农科院籼稻资源和外引杂交稻进行黑条矮缩病抗性分析,结果发现,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基因具有显性抗性基因效应。高抗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种质占3.53%(发病率低于5%)。杂交稻中引杂4和引杂26表现出高度抗黑条矮缩病。这些抗性资源将有利于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育种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54.
水稻谷粒外观性状和粒重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粒性状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阐明其遗传规律,对水稻品种改良有重要意义。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直立穗水稻品种3012与弯曲穗品种万特大粒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的粒长、粒宽和粒重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粒长和粒宽的遗传均受1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粒重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粒长和粒宽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粒重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控制这3个性状的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在育种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55.
王宝祥 《吉林农业》2010,(11):165-165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和耕作习惯的改变,以及大量地种植玉米晚熟品种,榆树市延续多年的用链轨拖拉机秋季耕翻地的习惯已经大大减少,随之而来的是春季整地的普遍运用。大面积的用小四轮拖拉机春季灭茬已很难达到作物生长的要求,因而越来越多的采用中型轮式拖拉机配套综合整地机械进行灭茬、旋耕、起垄、镇压、施肥等项作业,文章较详细地叙述了综合整地的好处和比较效益,阐述了机械的安装、调整与维修。  相似文献   
56.
连粳12号是以镇稻88作母本、淮稻7号早熟系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连续8代系谱选择育成的常规中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优点,于2014年6月通过江苏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用于江苏淮北、山东鲁南、河南沿黄稻区中上肥力地区作中粳稻种植。本文介绍连粳12号的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总结其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
连粳18号是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于2015年选育成功的中熟中粳香稻新品种。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食味好,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适宜在江苏省淮北地区作机插及稻田混养种植。笔者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和区域试验示范种植情况,并简述了其种植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8.
连粳6188(参试名称连粳18302)是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采用系谱法杂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而成的早熟、优质、高产、中熟中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全生育期142.8d,中感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达部标一级。该品种具有优质早熟、高产稳产、适宜轻简化栽培等特点。2022 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220034),适宜在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9.
旨在明确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共441份水稻种质的恢保关系和强恢种质分布地区,为高效选育恢复系、保持系提供优异亲本。用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明218A’为母本与外引种质测交配制441份测验种。以自然结实率为指标,鉴别恢保类型。鉴定出恢复型种质53份,保持型种质43份,半恢半保型种质333份。分析53份恢复种质的分布地区,结果表明来源于亚洲国家(地区)种质最多,达到了33份,占恢复种质的比例为62.3%;筛选出美国强恢种质6份,占来源美国种质31.6%;来源于欧洲种质仅2份,占来源于欧洲种质的比例为5%,欧洲恢复种质相对较少。对53份强恢种质测交F1与测交父本7个重要性状均值进行相关分析,其中株高(r=0.97**)、千粒重(r=0.934**)和穗长(r=0.747**)3个性状达极显著相关,而其余的4个性状的相关不显著。相关程度的大小顺序为:株高>千粒重>穗长>有效穗>穗总粒数>穗实粒数>自然结实率。野败型不育系强恢的种质5大洲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美国。恢复系的株高、千粒重以及穗长对杂交种F1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0.
为了研究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共187份水稻种质对红莲型不育系的恢保关系,以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珞红4A为母本与外引种质测交,以自然结实率为依据,鉴别外引种质的恢保关系。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9份强恢种质、5份保持种质以及163份半恢半保种质。对19份强恢种质的来源地区进行分析,亚洲种质15份,占来源于亚洲种质的14.0%;欧洲种质2份,占来源于欧洲种质的4.5%;非洲和北美洲的种质各1份,占来源于非洲和北美洲种质的比例分别为11.0%、12.5%;南美洲没有种质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