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37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20篇
综合类   114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4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灌溉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王小燕  于振文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015-3024
【目的】研究灌溉量和施氮量对氮素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及其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方法】试验在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防雨池栽条件下进行,选取高产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试验材料。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于开花期和收获期分别测定各器官中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量与分配比例、成熟期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等。【结果】施氮量和灌溉量对植株吸氮量、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存在互作,其中灌溉量的效应大于施氮量的效应,是影响以上诸项指标的主导因素。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增加灌溉量,成熟期氮素吸收总量增加,但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随灌溉量增加,土壤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增大,肥料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减小,表明增加灌溉量导致氮素吸收总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壤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实现的;增加灌溉量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稀释效应则主要表现为,增加灌溉量抑制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最终不利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灌溉量不变,施氮量由120 kg•ha-1增加到240 kg•ha-1,各营养器官中氮素的积累量增加,但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率降低,最终籽粒蛋白质含量亦不高。【结论】施氮量为120 kg•ha-1,全生育期灌溉底墒水和拔节水(W2N1)的处理,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向籽粒分配量大,开花前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转移率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水分利用率亦最高,但籽粒产量仅为5 534.26 kg•ha-1;施氮量为120 kg•ha-1,全生育期灌溉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W3N1)的处理,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向籽粒分配量、氮素向籽粒转移率、水分利用率均较高,籽粒蛋白质含量达14.54%,籽粒产量达7 411.37 kg•ha-1,是本试验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62.
王小燕 《花卉》2009,(10):11-11
经多年实践,用泥沙拌黄土(3:1)作为移栽后的定植用土比较好。它有三大好处:一是与树根有亲和力。二是透气性好,能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的萌发;三是排水性好,雨季能迅速地排掉多余的积水,免遭水沤,造成根部死亡;在采挖树木过程中,要尽量保留树下七球,  相似文献   
63.
对文昌市岛东林场东风作业区低效木麻黄纯林实施套种多树种的近自然化改造,并以低效木麻黄纯林为对照,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近自然化改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0~20cm,各套种模式均比对照模式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持水量上升,土壤保水能力增强,孔隙度增多,土壤渗透性和透气性得到改善;20~40cm,各套种模式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与对照模式无明显差异变化,说明在短期内套种对土壤(0~20cm)物理性质影响效果较好,尤其模式T2土壤物理性质表现最好。(2)各套种模式土壤pH值均呈碱性,土壤有机质、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在短期内随不同模式土层变化不同,多数呈现上升趋势,与对照模式差异不明显;林木生长土壤速效养分能力在不同土层均比对照模式差,说明短期内套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较弱。因此建议继续跟踪土壤理化性质调查,为低效木麻黄林分经营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在海南文昌开展15个树种近自然造林试验,通过2年生混交树种生长量调查对比分析,评价各个树种混交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树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大叶相思、麻楝、红花木棉3个树种早期生长效果明显,而青皮、蝴蝶树、坡垒这3个树种早期生长缓慢。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划分为4类,第1类为速生类,代表树种为大叶相思;第2类为较速生类,代表树种有麻楝、红花木棉、海南菜豆;第3类为中生类,代表树种有花梨、假苹婆、美丽梧桐、灯架、子京、海南红豆等;第4类为慢生类,代表树种有青皮、海南苹婆、油楠、蝴蝶树、坡垒等。  相似文献   
65.
羊的链球菌病是羊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我站处置了一起以颌下淋巴结和咽喉肿胀,各器官出血,大叶性肺炎,胆囊肿大为特征的病死羊,经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病变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链球菌病。现将诊治情况总结如下。1发病情况2002年3月15日,本县河北乡新启村三社刘泽峰的80只小尾寒羊相继发病,仅一周时间,该群羊发病30只,发病率37.5%。病羊体温升高41℃以上,呈稽留热,精神不振,食欲废绝,眼结膜潮红、流泪。病重的流脓性分泌物,喜卧,心跳加快,呼吸迫促。部分羊呈嗜睡,共济失调,尖叫,甚至出现角弓反…  相似文献   
66.
选取全国715个常规气象站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气候变暖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中国近50年来气温变化最剧烈的时期.1961—1990年与1991—2010年多年平均气温差值显示,20世纪90年代之后,除了西南部局部地区气温有所下降之外,大部分地区是以增温为主;北部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中部和南部地区,增温地区主要出现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多年平均日均温≥10℃的累积积温为8000℃的等值线向北移动,4500℃的积温等值线向西北方向移动,3400℃与1600℃的积温等值线移动的方向可能与海拔高度有关,有向海拔较高的地方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67.
旨在研究重庆地区15种饲料用桑树在不同生长周期粗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以2年生15种饲料用桑树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发芽期、旺盛生长期和缓慢生长期3个不同生长期的粗蛋白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发芽期,桑树叶粗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为充桑(22.41%),含量最低的品种为延边桑27~#(14.45%);在旺盛生长期,桑树叶粗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是葵桑(20.82%),含量最低的品种是延边桑27~#(13.81%);在缓慢生长期,保持有较高粗蛋白含量的品种是充桑(19.95%)和云南10号(19.09%),而粗蛋白含量较低的是嘉陵16号(13.44%);在桑树的整个生长期,大部分品种的粗蛋白含量随时间推移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葵桑、双头荷叶白以及嘉陵16号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而云南10号、大中华、新一之濑、充桑以及丰台等品种在缓慢生长期的粗蛋白含量较旺盛生长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研究结果为了解饲用桑树叶片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价值变化规律以及实现桑树叶科学、合理的饲料化利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68.
海口市不同林龄木麻黄林分碳储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口市2008-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海南文昌森林生态国家级定位观测站木麻黄生物量实测数据,分析并计算了海口市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海口市木麻黄林分生物量总量为256130.7t,木麻黄林总碳储量为127194 tC,其中,幼龄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509.98 t和239.69 tC、中龄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24760.73t和12380.36 tC、近熟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59666.23t和29833.12 tC、成熟林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39932.41 t和19766.54 tC、过熟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131261.3t和64974.33 tC。  相似文献   
69.
近年来,林木种苗在"绿化宝岛"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海南各地苗圃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得到了空前发展。然而如何立足自身条件进行科学、规范经营苗圃,如何使苗木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亟待研究。文中通过对海南省乐东县苗圃现状及发展的探讨,对苗圃的发展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70.
灌浆期遮光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长期间连阴雨弱光逆境灾害天气,以来自湖北、安徽、江苏、河南等省的48个小麦品种作为供试材料,在小麦灌浆期利用遮阴网进行遮光处理,分析遮光处理(AS)与不遮光处理(对照)不同小麦品种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并进行耐弱光性聚类分析,筛选弱光适应性小麦主栽品种。结果表明,灌浆期遮光处理所有小麦品种生物量、产量、千粒质量、穗粒数均呈降低趋势,而且降低幅度因品种而异,产量降低幅度高于生物量、千粒质量、穗粒数;灌浆期遮光处理植株秸杆干质量占比增大。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千粒质量、产量均受品种、遮光极显著影响,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降低是遮光导致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生物量降低幅度、秸杆干质量占比增加幅度、千粒质量降低幅度及三者之和均与产量降低幅度呈显著正相关,以上述指标进行耐弱光性聚类分析将参试小麦品种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弱光敏感型、中间型和弱光钝感型,其中弱光钝感型品种有襄麦56、襄麦D31、南农0686、襄麦55、皖西麦0638、郑麦9023、扬麦22、郑麦7698、皖科06290、漯麦6010、荆州102、阜麦8号、农大195、扬麦158、阜麦9号,这些品种可以作为弱光适应性小麦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