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6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7篇
  24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26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广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省为例,通过1992要2011 年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产量等 统计数据,估算了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及碳足迹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院近20 年来,广东省农作物碳吸 收总量总体处于下降趋势,从1992 年的4 017.02 万t 减少到2011 年的2 925.42 万t,减幅达到27.17%,年均递减 1.66%。而碳排放基本上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排放总量从1992 年的224.05 万t 增加到2011 年的261.69 万t,增幅 为16.80%。广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2011 年比1992 年增长了89.76%,年平均增长率为 3.43%,碳足迹占同期生产性土地面积比例逐渐增大,2011 年达到8.95%。广东省农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生态盈余, 且生态盈余占同期生产性土地面积比例逐步减小。各地区之间的碳足迹区域差异也较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人工盆栽控水试验,对21份绿豆种质资源进行抗旱期综合评价,鉴选绿豆品种抗旱性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与绿豆抗旱性相关的10个指标经主成分分析被分为3个主成分,其中茎高、茎粗、结荚数、叶面积、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与绿豆抗旱性密切相关。采用聚类分析,并结合绿豆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将21份绿豆品种分成:强抗旱品种为‘良丰1号’、‘HX04037’和‘榆绿1号’,中抗旱性品种为‘嫩绿1号’、‘兴绿1号’、‘天山大明绿’、‘西绿1号’、‘绿宝绿豆’、‘赤绿3号’、‘白绿1号’、‘中绿1号’、‘晋绿1号’、‘八宝绿豆’、‘中绿6号’、‘鑫绿1号’和‘HX04050’,弱抗旱性品种为‘冀北12-1号’、‘绿珍珠2号’、‘ZKY-2’、‘白绿522’和‘邯绿8号’。  相似文献   
13.
几种利用方式下酸性硫酸盐土的环境风险及其连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并比较了不同利用方式下酸性硫酸盐土酸形态和铝形态的结构特征,分析了硫形态与酸形态、酸形态与铝形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酸性硫酸盐土的不同利用类型中,土壤酸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鱼塘塘基、荒稻田>稻田>荒旱地>改良稻田>蔗田>红树林迹地;活性铝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荒旱地>鱼塘塘基、荒稻田>稻田>改良稻田>蔗田>红树林迹地。土壤酸度和铝形态含量的层间差异较为显著,多数随深度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酸性硫酸盐土中的硫形态—酸—铝形态之间有明显的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4.
GPS在沿海围垦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Magellan PorMARK X-CM手持GPS接收机,以广东省湛江市通明海海为实验区,通过野外实地数据采集、室内数据差分后处理、与TM影像准等,探索了一套GPS与遥感图像分析相结合、快速、准确析沿海围垦动态数据的工作流程。结果表明:GPS应用于TM影像几何纠正,可提高TM影像几何纠正的精度,GPS采集的数据可以辅助目视解译,提高目视解译精度:GPS可以补充TM影像成像后最新的动态信息。  相似文献   
15.
Bt玉米抗虫蛋白表达的时空动态及其土壤降解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采用ELISA定量法对比研究了美国和中国 4种Bt玉米品种 (34B2 4、NK5 8 D1、R× 6 0 1RR/YG和农大 6 1)不同器官Bt蛋白表达的季节动态 ;应用室内 2 5℃恒温模拟分解试验对比了 4个Bt玉米品种秸秆分解释放的Bt蛋白的土壤降解规律。结果表明 ,4种Bt玉米不同器官不同生育期Bt蛋白含量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总体趋势为随生育期的延长Bt蛋白的表达量降低 ,农大 6 1后期表达量衰退不明显。室内模拟分解试验显示 ,4种Bt玉米秸秆中的Bt蛋白在水中的降解过程呈现初期大量释放 ,前期大量快速降解和后期极低量稳定 3个阶段 ,农大 6 1、34B2 4、NK5 8 D1分解 7d时含量达到最大 ,但R× 6 0 1RR/YG分解 14d达最大。 4种Bt玉米秸秆中的Bt蛋白在室内 2 5℃恒温条件下均能在土壤中快速降解 ,降解过程均呈现前期负指数大量快速降解和中后期极少量稳定两个阶段 ,其DT50 依次为NK5 8 D1(2 .0 9d) 相似文献   
16.
桐粕中醇溶性毒素分离纯化及其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开拓植物蛋白质饲料资源 ,对桐粕中的醇溶性毒素进行了探讨 .桐籽去油后经有机溶剂提取得到醇溶性毒素 ,再经苯 +正己烷 (3∶ 2 ) ,苯 +乙酸乙酯 (3∶ 2 ) ,苯 +乙酸乙酯 (1∶ 1) ,苯 +乙酸乙酯 (1∶ 3)等 4种洗脱剂能分离出 TN1,TN2 ,TN 3等 3种毒素 ,其 Rf分别是 :0 .0 90 ,0 .30 1,0 .494(展开剂为 :苯 +正己烷 (3∶ 2 ) ) .其中醇溶性毒素和 TN3对试验鱼有明显的毒性 ;2 4h L D50 分别为 :0 .192 ,2 .75 4μg/m L ,48h L D50 分别为 :2 .495 ,0 .187μg/m L .TN1为浅黄色不结晶物 ,UVλMeohmax nm (E1 %1 cm) :2 10 (93.0 2 ) ,2 5 0 (4 9.0 5 ) ,2 90 (73.2 6 ) ,其旋光度为 0°;TN2为白色不结晶物 ,UVλMeohmax nm (E1 %1 cm) :2 10 (6 6 .36 ) ,2 5 0 (2 7.0 7) ,2 80 (6 2 .2 7) ,其旋光度为 49.10°;TN 3为白色不结晶物 ,U VλMeohmax nm(E1 %1 cm) :2 10 (72 .6 9) ,2 5 0 (31.92 ) ,2 90 (4 9.38) ,其旋光度为 6 7.43°.  相似文献   
17.
几种利用方式下酸性硫酸盐土的环境风险及其连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并比较了不同利用方式下酸性硫酸盐土酸形态和铝形态的结构特征,分析了硫形态与酸形态、酸形态与铝形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酸性硫酸盐土的不同利用类型中,土壤酸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鱼塘塘基、荒稻田>稻田>荒旱地>改良稻田>蔗田>红树林迹地;活性铝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荒旱地>鱼塘塘基、荒稻田>稻田>改良稻田>蔗田>红树林迹地。土壤酸度和铝形态含量的层间差异较为显著,多数随深度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酸性硫酸盐土中的硫形态-酸-铝形态之间有明显的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8.
荔枝园土壤肥力特征及其专用肥综合效应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荔枝园土壤肥力特征及其专用肥综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荔枝 (妃子笑 )园土壤树围土 (滴水线以内 )和裸地土 (滴水线以外 )土壤肥力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有效磷和有效钾比裸地提高 341.2 7%和 6 83.77%。中肥处理 (年施纯N 0 .4 6kg/株 )为合理施肥量 ,可提高树围土壤肥力 ,保持树体营养相对平衡 ,且挂果状况最佳。并提出修改荔枝专用肥配方建议 ,即适当降低专用肥中P、K比例 ,特别是促梢肥和促花肥  相似文献   
19.
酸性硫酸盐土酸消长的水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不同土壤湿度、不同干湿交替周期和原状土自然风干 8个处理进行酸性硫酸盐土 (简称ASS)室内模拟实验。通过对模拟过程内土壤pH、总硫化物性酸度和未氧化双氧水可氧化硫、交换性酸度、硫派生的实际酸度、KCl可提取硫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的跟踪测定和分析显示 ,土壤水分条件是制约ASS酸度及酸形态转化的重要动力机制 ,可导致ASS酸度和酸形态的有规律变化。ASS产酸量和洗酸量受干湿交替周期制约  相似文献   
20.
农田杂草种子库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农田杂草的生长明显地依赖于活动种子库。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农田杂草种子库的研究进展,主要分析了除草方式、耕作方式以及农田杂草种子库的影响。现有的研究表明,化学与机械结合的防治措施能更好地控制杂草;免耕使分布在土壤表层中的种子比例提高;有机栽培体系下杂草种子库最大。最后,提出了国内在该领域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