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6篇
  2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抗疫病辣椒新品种‘福康2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得元  李颖  王恒明 《园艺学报》2006,33(3):691-691
 利用蔬菜育种的三向选择策略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出‘福康2号’辣椒。该品种为早中熟一代杂种, 果实羊角形, 绿色, 味辣, 品种优良, 商品性好, 产量37 500~45 000 kg/hm2 , 抗疫病, 耐青枯病。  相似文献   
22.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分子标记鉴定蔬菜作物种子纯度的研究现状及蔬菜种子纯度分子标记鉴定法的商业应用基础,指出了今后应进一步开展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体系标准化研究。  相似文献   
23.
应用萘酯坚固蓝反应显色法对DNA的酯酶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辣椒DNA、鲱鱼精DNA具有分解萘酯的活性;反应混合物中鲱鱼精DNA浓度为0.0034mg/mL时,DNA仍有分解萘酯的活性;随着DNA浓度增加,DNA的催化活性增强。6种寡聚核苷酸均具有催化萘酯水解的能力,但活性强弱不同;4种dNTP均不能催化萘酯水解。双链DNA、单链DNA的显色反应完全来自DNA的催化萘酯水解反应  相似文献   
24.
辣椒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三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辣椒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三系选育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分析了三向选择策略在辣椒核质互作三系选育中的应用,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5.
大果型辣椒雄性不育系4556A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引进的辣椒CMS不育材料,通过杂交、连续回交等方法,成功选育出大果型优质辣椒CMS系4556A及保持系4556B,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100%,不育性稳定,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6.
辣椒早熟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8个辣椒品种为试材,将11个主要性状归纳成3个早期性状组(即产量因素组、形态性状组及生育期性状组)和品质性状组。试验结果表明,早期产量与产量因素的典型相关极显著;3个早期性状组间的典型相关显著;且产量因素组、生育期组与品质性状组的典型相关均显著。单株早期产量和诸品质性状间存在着相互制约作用。在3个早期性状组及品质性状组中,在关联性上起作用的主要是始花节位、现蕾期、开花期、单株早期采果数和干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27.
用RAPD技术对1个辣椒杂种一代及其亲本的基因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引物扩增出的杂种一代的RAPD产物和两亲本或亲本之一没有明显差异,但引物OPG-08扩增出双亲具有而在F1消失的DNA片段,揭示出双亲杂交后的受精过程中基因可能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28.
粤椒90辣椒是以自交系1610为母本,自交系1641为父本配制的一代杂交组合。该品种植株生长势较强,极早熟,果实黄绿色,味辣,羊角形,单果重50g,长19cm,宽3.4cm,肉厚0.34cm,果皮光滑有光泽,耐贮运,品质优良,每亩(1亩=667m2=1/15hm2)产量3000kg,适宜我国南方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9.
农作物分子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略介绍了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的理论基础及其所需的分子标记和作图群体的种类;重点汇总了已构建的农作物的分子遗传图谱;并就农作物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0.
作物杂种优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从基因表达质和量的差异、基因结构的变化、遗传振动合成学说、亲本异质性与杂种优势关系及与杂种优势有关的QTL等方面,概述了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作物杂种优势现象的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