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1篇
  21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8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6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砂姜黑土和砂壤土两种类型土壤对旱地花生植株的生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期内两类土壤上花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抗衰老酶活性(SOD、POD、CAT)、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叶面积系数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出苗后60~75d。砂姜黑土花生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叶面积系数高于砂壤土,而抗衰老酶活性和MDA含量低于砂壤土。砂姜黑土花生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峰值持续时间明显高于砂壤土。砂姜黑土花生的主茎高、侧枝长及单株结果数等主要农艺性状明显优于砂壤土(p < 0.05),总生物产量和荚果产量分别高30%和42.9%。  相似文献   
62.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春花生9 t/hm2产量水平下植株的生育动态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植株营养生长主要集中在生育前期,植株的叶龄、分枝数、主茎高、侧枝长的净增长速率均在出苗后50~60天达到高峰,出苗后90~100天基本停止增长.叶面积指数在出苗后90天达到高峰,峰值在5.8左右,≥3的叶面积指数维持65天左右.叶绿素含...  相似文献   
63.
基于多年研究与示范,总结出以"选择适宜土壤和高潜力品种打好丰产基础、因土施肥保障营养供需平衡、精选种子药剂拌种实现苗全苗壮、规范整地适期适墒播种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强化田向管理确保群体稳健生育"等为核心的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我国花生持续增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4.
【目的】叶面肥中的钠离子(Na+)大多为伴随离子,其对作物的影响通常被忽视。实践中,Na+对作物的作用包括促进和抑制两方面,取决于作物营养生理状况。研究Na+对花生的抑制与缺氮(N)胁迫的关系,探索补施氮素对上述抑制作用的恢复效应,可为花生高效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盆栽试验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人工气候室内进行,设喷施肥料中含Na+0、2.0、10.0 mg/pot 3个水平,依次记为T0、T1和T2。测定了花生叶片光合作用、茎叶及根干物质累积、根系形态特性和养分吸收,比较了缺氮胁迫(T0、T1、T2)和后期补施尿素态N(T0-N、T1-N、T2-N)条件下Na+对花生影响的差异,并深入分析花生Na吸收与干物质累积和氮(N)、磷(P)、钾(K)养分吸收的相关关系。【结果】1)缺氮胁迫条件下,叶面喷施Na+显著抑制了花生的光合作用,净光合速率由CO2 11.4 μM/(m2·s)下降到CO2 6.7~7.5 μM/(m2·s)。茎叶和根干重T0(6.4和2.4 g/pot)>T1(5.7和1.9 g/pot)>T2(5.3和1.5 g/pot)。与T0相比,根总长度、总表面积和总体积T1处理下降了7.8%~10.5%,T2处理显著下降了27.5%~31.8%。植株Na与N、K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花生Na吸收量每增加1.0 mg/pot,植株总的N、K吸收量分别下降26.6和20.9 mg/pot。2)后期补充喷施氮素条件下,施Na+处理花生茎叶干物重比不施Na+处理增加了20.3%~25.8%。补施氮素后,施Na+促进了茎叶对N、P、K的吸收,N的吸收量增加了9.2%~19.2%,P增加了20.0%~42.3%,K增加了21.4%~24.0%。相关性分析表明,花生植株总干物重及P、K含量在补施氮素后与N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结论】Na+对花生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与氮素营养有关。在缺氮胁迫下,Na+对花生的生长为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喷施量增加而加重,高浓度Na+显著抑制根茎叶干物质的累积和N、K养分的吸收。补施氮肥提高了花生植株对Na+的适应性,恢复了光合作用及养分吸收能力,消除了Na胁迫的危害作用,产生“N-Na”协同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65.
大田条件下,以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当地花生品种“Tala1”为对照,通过比较我国22个花生品种成熟期的植株、荚果产量和产量性状,筛选适宜当地气候环境的花生品种。结果表明:从植株性状看,“四粒红”主茎节数、主茎高和侧枝长显著高于对照;白沙1016、湘花2008、花育23和对照差异不显著,其他品种均显著低于对照品种。不同花生品种的荚果产量差异显著,通过对荚果产量聚类分析,筛选出6个高产花生品种、8个中产品种和9个低产品种。从产量性状看,不同产量水平花生的饱果率、双仁果率差异不显著,但中高产花生品种单株结果数和公顷果数显著高于低产品种。产量与其他植株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荚果产量与实收株数、单株果数和公顷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花生荚果产量聚类分析,筛选出6个适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气候环境的花生品种;通过栽培措施提高单株和公顷结果数是提高花生荚果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6.
为了阐明免耕和常规翻耕20 cm下花生不同器官铁累积利用差异,在鲁东花生主产区3个典型棕壤试验点(望城、夏甸和齐山)系统研究了免耕和常规翻耕下花生铁营养特性变化。结果表明,相比免耕处理,常规翻耕20 cm增加了花生籽仁铁的累积,在望城点、夏甸点和齐山点分别增加了38.4%、20.2%和51.2%,且籽仁铁的累积与籽仁氮的累积及花生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免耕处理促进了花生茎、叶、果针和果壳等器官中铁的奢侈累积,在望城点、夏甸点和齐山点,这4个器官铁的累积量比常规翻耕处理分别提高了6.0%、32.1%和14.7%,同时花生累积带走的总铁量高于常规翻耕处理,从而造成土壤有效铁含量及土壤铁活化系数均比常规翻耕处理下降了15.1%~32.9%。综上,土壤翻耕措施能够有效增加花生籽仁铁的累积分配,降低茎、叶、果针和果壳等器官中铁的无效累积,从而提高花生铁的利用效率,该研究结果为花生田铁营养合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生物降解膜对花生农艺性状和荚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地膜"白色污染"问题,大田条件下,以普通地膜为对照,比较了4种生物降解膜覆盖对花生农艺性状及荚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地膜相比,生物降解膜A和B覆盖处理花生出叶速度放缓、侧枝数减少、荚果饱满度下降、产量降低;C1和C2膜覆盖处理,叶龄数、侧枝数干物质累积及荚果产量和普通地膜覆盖处理差异不显著;4种生物膜的降解效果比较,C2膜7月初花生盛花期开始出现裂纹,8月初进入开裂期,而其他降解膜几乎没有降解。由以上可看出,C2膜生物降解性比较好且花生荚果产量比对照不降低,为较适宜的降解膜。  相似文献   
68.
试论花生的高产潜力和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生虽属C3型作物,其光合潜能却很高。群体净同化率50mgCO2/dm2·h;单叶净同化率34mgCO2/dm2·h,光合作用日变率群体呈单峰曲线;单叶呈双峰曲线,峰谷差率小。其高产潜力,在山东按其最大光能利用率和光温潜力值推算,单位面积荚果产量为17275.5kg/hm2和16758kg/hm2;按最佳产量因素结构估算,可达13683kg/hm2;现已实现的最高产量记录为11784kg/hm2。花生进一步高产的主要途径是选用株型性状优良的高产品种;提高光能利用率促进光合产物合理分配;依靠主要结实枝实现群体果多果饱。  相似文献   
69.
大田试验表明,小麦花生两熟制双高产栽培条件下全年施氮水平和分配方式对小麦、花生两作产量影响很大;全年施氮量以450 kg/hm 2 较佳,分配方式则以1/3 作小麦基肥、2/3 作小麦追肥或1/5 作小麦基肥、2/5 作小麦追肥、2/5 作花生基肥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0.
花生主茎叶片不同节位叶面积,比叶重,叶干重类型间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但类型间在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茎叶片不同参数与植株地上,地下部主要农艺性状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某些性状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与植株叶片叶绿素,氮的含量及单叶光合强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