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扬州市稻作方式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江苏省扬州市近几年手栽稻、机插稻、抛栽稻、直播稻、麦套稻等5种稻作方式应用情况的回顾,分析了不同稻作方式应用效益和优劣势,指出了扬州市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稻作方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2.
棉花叶系质量划分及叶层配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棉花品种泗棉3号等采用大田群体与实验室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应用14C同位素标记、剪叶试验及其生理测定等手段,研究在最大LAI相近条件下,叶片的组成、功能和大小分布对成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叶片的光合产物的运输分配流向及对棉花成铃和产量的作用是不同的,按其对棉铃形成和发育贡献的大小可划分为有效叶、无效叶、高效叶及低效叶,并且明确了在开花结铃期提高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并塑造较小的叶片,均匀的叶层分布的叶层配置可提高群体光合效能,从而确保光合产物向产量器官的输送,提高成铃率,增加总铃数和产量的叶系质量特征。  相似文献   
23.
通过研究土壤容重与水稻生长的生态适应,首先提出了土壤物理结构性肥力的概念及其对水稻产量效应的影响,其水稻产量效应在25%左右。试验表明,土壤容重具有自调性,自调点在1.25~1.35g/cm3。容重过高(≥1.5g/cm3)或过低(≤1.1g/cm3)的上体可称之为不稳定土体结构,其前期土壤供氮弱或供氮动态与水稻需氮高峰不吻合,导致前期水稻生长过旺或过弱,后期根系活性差,物质积累与转化少,产量不高。而把容重适中(1.2~1.4g/cm3)的土体称之为稳定土体结构,其前期土壤供氮好,供氮高峰与水稻需氮高峰吻合,根系发生量多,分布深,后期根活力强,功能叶叶面积大,物质积累与转化率高,穗粒结构协调,产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4.
里下河地区稻茬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调查研究里下河地区稻茬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结合生产实际,从品种的选用、播种技术及播量的调节、肥水运筹以及生化制剂的施用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对提高稻茬晚播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5.
杂交中籼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6个杂交中籼稻新组合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各主要经济性状中,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结实率;(2)构成杂交中籼稻产量的主成分因子是粒数、粒重、结实率和穗数等。其中,粒数因子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粒重因子,结实率因子和穗数因子贡献率相对较小;(3)杂交中籼稻高产组合单产9t/hm^2以上的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247.2~279.3万/hm^2,每穗粒数157~193粒,结实率84.0%以上,千粒重25.9~26.9g。笔者认为,江苏省扬州市丘陵地区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应在保证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同时稳定提高千粒重,选择大穗型杂交中籼稻组合容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6.
研究了苏中地区水稻直播方式条件下,对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地区相同的栽培管理水平条件下,同一品种直播产量以及结实率、千粒重均低于手栽稻、机插稻、抛秧稻等稻作方式;直播稻与手栽稻、机插稻、抛秧稻等稻作方式相比,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表现较差,营养品质表现较好,食味品质表现不一;不同稻作方式产量、产值、物化成本、纯效益、净效益均表现为机插稻最高,直播稻最低。  相似文献   
27.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机插产量表现及高产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穗数型、穗粒并重型、大穗型等3组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机插水稻取得高产的适宜类型粳稻品种以及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高产途径,同时设常规手栽稻对照.结果表明,在苏中地区,大穗型粳稻品种最适宜应用于机插稻,其次为穗粒并重型品种,穗数型品种不宜应用于机插稻.大面积生产上,在选用大穗型或穗粒并重型品种的基础上,拿足适宜穗数,主攻大穗增产效果最好.大穗型品种高产栽培,不论是机插稻还是手栽稻,其高产途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