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33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克隆、组织特异性表达以及荧光结合特征分析绿盲蝽 (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CSP)。【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用RT-PCR技术克隆绿盲蝽化学感受蛋白基因AlucCSP1,使用半定量RT-PCR和Real-time PCR技术对AlucCSP1组织特异性表达进行研究,在BL2(DE3)工程菌株中用pGEX-4T-1载体进行原核表达,并在GSTrap FF柱中纯化和去标签蛋白。使用bis-ANS作为荧光配基,研究AlucCSP1蛋白与58种气味标样和5种棉花次生代谢物质的结合特征。【结果】得到了绿盲蝽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命名为AlucCSP1(GenBank登录号:JN573217)。该序列阅读框全长393 bp,编码130个氨基酸残基,N端有一段长17个aa的信号肽,具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绿盲蝽AlucCSP1几乎全部在雌虫触角中表达。构建pGEX/AlucCSP1原核表达载体,在BL21(DE3)工程菌株中表达出分子量约为39 kD的融合蛋白,用亲和层析法纯化、经凝血酶作用去除标签蛋白获得纯化的AlucCSP1蛋白,该蛋白与棉酚、单宁、槲皮素、芦丁水合物亲和力较强,结合常数分别为13.4、32.7、19.7、38.5 μmol•L-1。【结论】克隆得到绿盲蝽化学感受蛋白基因AlucCSP1,在雌性触角内特异表达,并进一步得到约13 kD的AlucCSP1纯蛋白。为研究AlucCSP1在绿盲蝽化学感器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分子标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灏  王道杰 《作物研究》1998,12(4):41-45
介绍了可用于农业科研与生产的RFLP,RAPD,AFLP,DNA指纹技术等几种分子标记技术。分子标记技术依靠提供准确、稳定可靠的DNA水平的遗传标记,已成为进行基因定位、资源分析、物种演化、品种检测、目的基因选择、强优势组合的设计和预测、遗传图谱的构建等的有力工具。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农业的品种改良和种子鉴定等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干热河谷泥石流多发地区的降雨产流机制,选择地处云南省东北部干热河谷区的蒋家沟流域,利用径流小区野外双环下渗试验的结果,确定径流小区中各土壤水文类型,根据蒋家沟实际情况,用前期影响雨量代替前5d降雨总量来确定各径流场中土壤的前期湿润程度,然后利用实际观测的5次降雨—径流资料,运用SCS模型对5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小区进行降雨产流模拟,通过校正初损Ia和CN参数,得到模拟结果。结果表明,与实测资料相对比,各次降雨中模拟的径流量与实测值的误差平均值分别为4.32%,5.30%,9.59%,7.99%,5.26%,可信度较高,说明SCS模型可以应用于干热河谷区坡面降雨产流的估算,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降雨—径流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暴雨条件下灌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暴雨条件下不同灌木种植模式对不同坡度边坡的固坡效应,探索灌木固坡发挥效用的临界坡度,为生态工程措施在山地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制作灌木模型开展室内降雨试验,探究4种坡度(20°,35°,50°,60°)条件下4种灌木种植模式(稀植、适中种植、密植、裸坡)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考虑灌木自重和根系牵引力影响下的修正公式计算边坡安全系数(Fs)。[结果] ①20°和35°的灌木边坡发生沟蚀破坏,与种植模式无关;裸坡、50°灌木边坡和60°稀植、密植灌木边坡发生渐进式破坏;60°适中种植灌木边坡发生整体滑移式破坏。②在20°和35°边坡上种植灌木能够在降雨过程中有效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减少4%~70%坍塌量;在50°和60°边坡上种植灌木不仅会降低边坡的稳定性,还会增加10%~33%的坍塌量。[结论] 灌木固坡不能简单归结为有效或者无效,和坡体的坡度密切相关,因此要注意不同坡度上种植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土壤水蚀影响因子与土壤退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综述了水蚀影响因子及其作用特性,包括土壤可蚀性、植被因子与降雨侵蚀性,概括了由水蚀引起的土壤物理(土壤薄层化、粘化、持水力下降等)退化特征,以及土壤养分流失、地力衰退的明显性,也概述了防治侵蚀退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紫色土流失土壤的颗粒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土壤可蚀性是影响坡面水蚀过程的内在因素,与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等理化性质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田间人工模拟降雨观测资料,分析了侵蚀过程中流失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次降雨过程中,流失土壤颗粒组成不断变化.随着降雨的进行,细砂含量逐步增加,而粉粒含量基本不变,黏粒含量逐渐减小;(2)雨强是影响流失土壤颗粒组成的重要因素.随雨强增加,细砂含量呈逐步增大的趋势,而粉粒与黏粒含量均逐步下降;(3)坡度对流失土壤颗粒组成影响比较复杂.随坡度增加,细砂含量先增大后减小,粉粒与黏粒含量先减小后增大;在20°坡度时,细砂含量最大,粉粒与黏粒含量最小.  相似文献   
17.
运用隶属函数综合评判法将各生理指标结合在一起,对苗期油菜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相关性分析表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相对值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值与油菜苗期抗旱性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苗期油菜抗旱性鉴定指标。对以上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建立苗期抗旱性鉴定的数学模型:y=-1.059+0.281x1+0.776x2+0.112x3。该数学模型可对不同油菜品种苗期抗旱性进行辅助预测。采用远红外成像技术检测水分胁迫下油菜叶面温度变化,结果表明,根据生理指标筛选到的苗期抗旱性强的3号和10号品种的叶面温度高于抗旱性弱的15号和20号品种。干旱成活率试验结果表明,在严重干旱条件下,根据生理指标筛选到的苗期抗旱性强的品种3、4、10、16号具有较高的存活率,抗旱性弱的15、20号品种的存活率较低,从而证明前期油菜抗旱性鉴定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土壤颗粒组成的分形维数可得到更细致的土壤颗粒分布信息,对准确了解洪涝诱发灾害干扰下受损林地恢复过程的土壤颗粒变化规律,加深灾害干扰前后林地自然恢复变化过程的认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方法  采用以时间代空间的研究方法,选取次生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3种林地,采集不同受损状态(未受损、刚受损、受损恢复7年)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进行粒径分析,基于分形理论计算各项多重分形参数。  结果  灾害干扰对林地的土壤颗粒分布存在显著影响;灾害干扰后不同恢复阶段、不同土层深度对3种林地均有影响,不同林地对干扰的响应存在差异。综合分析3种林地不同恢复状态的粒径组成和多重分形参数可知:与未受损林地比较,受损恢复林地的土壤质地较差。3种林地在不同受损状态下不同深度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趋势不同。  结论  本研究从土壤颗粒组成变化的角度阐明了洪涝诱发灾害对次生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的影响,可为灾害干扰前后土壤侵蚀的防治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生物技术在油菜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要介绍了基因工程,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在油菜遗传改良方面的应用研究情况,包括利用基因工程改良油菜品质,增强抗性,进行杂种优势的利用,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油菜品种鉴别,基因定位,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杂种优势预测等。  相似文献   
20.
龙洞沟泥石流滩地剖面结构和土壤物理结构较差 ,砂石化现象严重 ;土壤微团聚体数量较少 ,粒级间比例不合理 ;土壤养分除全钾极丰富外 ,其它大部分养分都处于缺乏或极缺状态。通过开发利用 ,其表土层结构特性和养分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砾石含量由 63 .0 3~ 70 .78%减少到 3 9.66~ 57.62 % ,粉粒和粘粒含量由 2 6.75~ 3 1.89%增加到 3 0 .54~41.93 % ;有机质由 7.1~ 10 .8gkg- 1提高到 15.8~ 2 6.9gkg- 1;全氮由 1.2 0~ 1.40gkg- 1提高到 1.50~ 1.93gkg- 1;全磷由0 .46~ 0 .57gkg- 1提高到 0 .48~ 0 .79gkg- 1;有效氮由 47.2 2~ 56.67mgkg- 1提高到 79.3 9~ 119.46mgkg- 1;有效磷由 2 .2 1~ 4.69mgkg- 1提高到 5.58mgkg- 1;有效钾由 2 9.84~ 40 .3 6mgkg- 1提高到 51.89~ 89.3 6mgkg- 1。不同利用模式的改良作用不同 ,依次为 :菜园地 >苹果 +蔬菜地 >苹果园地 >苹果 +花椒地 >花椒园地 >荒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