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甘薯根腐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柯赫氏法则验证技术,对引起内蒙古甘薯根腐病的腐霉菌进行了鉴定。2012年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甘薯种植区采集的病样中分离获得45个菌株,经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其中43个菌株为Pythium ultimum var.ultimum,分离频率高达95.6%。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回接后观察到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同,并从发病根部重新分离到初始接种的腐霉菌株。腐霉菌引起甘薯根腐病在内蒙古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的发生面积逐年增加,给当地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本文综述了少花蒺藜草入侵现状、适应机制和防控策略的相关研究,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应着重考虑的科学问题。受农作措施和干扰的影响,不同生境少花蒺藜草的土壤种子库的差异较大。自然状态下,水热条件、种子类型、盐胁迫和干旱胁迫是少花蒺藜种子萌发的限制因素,土壤质地和埋种深度对种子萌发几乎无影响。少花蒺藜草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生活周期与降雨期高度吻合和对光能的高效利用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生活史。生物防控、机械防除和化学药剂防除是少花蒺藜草的主要防控方式,但每种方式适用的生境不同。少花蒺藜草对降水与氮沉降的响应和表型可塑性的调控机理、对胁迫和干扰的响应机制,以及探索不同生境少花蒺藜草的科学防控方法在未来研究应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3.
银玲  田迅  霍万学 《中国蔬菜》2013,1(12):15-22
腐霉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病菌。近年来,腐霉菌危害日趋明显,发生面积也逐年扩大,已从过去的次要病原菌上升为主要病原菌,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本文对腐霉属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以传统形态学为基础,利用rDNA-ITS 序列、β-tubulin 和CoxⅡ基因以及RFLP、RAPD、AFLP、SSR 等分子标记,建立快速、准确的腐霉病害早期诊断技术是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干旱和灌溉条件下少花蒺藜草分株生物量分配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志新  田迅 《草业科学》2011,28(2):185-188
调查了生长在科尔沁沙地干早、灌溉2个条件下的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分蘖丛.对分株高度、分株生物量以及根、茎、叶、穗、叶鞘等构件生物量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灌溉条件下,植株高度为41.2 cm.明显高于干旱条件的33.7 cm.灌溉条件下果穗生物量是干旱环境下的1.8倍.2种条件下...  相似文献   
15.
田迅  卜兆君 《四川草原》2004,(11):11-13
莫莫格湿地从高河漫滩底端到顶端选取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片断作为固定观测样带,并设置6个观测样方,生长季5月、7月、9月3次观测结果表明,小叶章优势种群5月份密度最高达1154-594株/平方米,7月种群数量下降,9月又有所升高;踏头苔草优势种群5~7月份密度在3414-7193株/平方米,9月份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土壤相对含水量低地段小叶章种群相对优势度大,土壤相对含水量高地段踏头苔草种群相对优势度大,局部地段生长季内有相对优势度相互替代过程,莫莫格湿地干-湿界面上小叶章和踏头苔草两个种群可以共存。  相似文献   
16.
西辽河平原不同生境草芦种群分株生长的可塑性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田迅  杨允菲 《草地学报》2004,12(1):17-20,30
对西辽河平原天然草地两个生境草芦种群分株的高度、分株生物量、叶生物量、叶鞘生物量、茎生物量5个数量性状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不同生境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分株在增高和增重上呈异速生长规律,且分株高度较高的草芦种群随高度的增加以茎增重为主,分株增重与各器官增重之间也呈较为稳定的异速生长规律;两个生境分株生物量分配均以叶的比重最大,在42.98%~50.47%之间.分株的高度与生物量之间非等比例增长的相关性规律是草芦种群适应环境的一种生长可塑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
以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异型性种子为实验材料,采用高温高湿人工老化的处理方法,测定了不同老化时间后种子发芽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人工老化处理时间增加少花蒺藜草M型种子发芽率呈快速线性下降趋势,处理末期发芽率降至25%,而P型种子发芽率下降趋势平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未老化种子相比降幅达56%、19%和74%,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相反,处理期内呈上升趋势。异型性种子间生理响应存在显著差异,M型主要通过调控SOD和POD活性,P型种子主要通过调控CAT活性减少生理损伤,M型MDA含量高于P型。少花蒺藜草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氧化损伤累积,种子逐渐失活,而异型性种子应对老化的生理响应特征差异意味着少花蒺藜草在繁殖输出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一定程度上为其成功入侵多种生境提供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志新  章恺  田迅 《草业科学》2012,29(12):1899-1902
2008年9月20日,在通辽市南郊南沙坨子对干旱与灌溉两个生境下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种群随机取样,并对其不同部位的生物构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溉生境下,少花蒺藜草主株和分蘖的果穗及种子成熟度高于干旱生境,主穗宽、有效穗个数、种长、种宽、种子数均显著高于干旱生境(P<0.05);少花蒺藜草分蘖数、叶面积、主株叶片数、分蘖叶片数、节长、节宽均高于干旱生境,且除分蘖叶片数和节长外均差异显著(P<0.05),根长显著低于干旱生境(P<0.05)。两种生境下少花蒺藜草叶面积最大值出现在第6、7片叶上。这种生长策略反映了少花蒺藜草对水分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张志新  田迅  刘勇  黄贝梅 《草业科学》2015,(9):1392-1398
2008年7-8月用样方法对科尔沁沙地通辽市及周边地区森林公园、高林屯、建国村和巴胡塔4个不同人工干扰地区的入侵种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及其伴生种进行调查,分析了各地区物种组成、盖度、高度、密度、重要值及多样性指数,以阐明少花蒺藜草及其伴生种在科尔沁沙地的多样性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少花蒺藜草在建国村的入侵程度最严重,而对森林公园样地的影响最小。少花蒺藜草入侵严重的样地物种相对较少,植被分布不均匀,植被盖度低,受人工干扰大且多样性指数降低。受人工干扰较少的生境系统在少花蒺藜草的入侵时更稳定。此外,植被分布方式与少华蒺藜草分布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科尔沁沙地植物的生态及分布区型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汇  高凯  周立业  田迅 《草业科学》2018,35(2):311-322
为调查科尔沁沙地草原近年来植物多样性和植物生态特征,以反映该地区环境变化和植物生态适应性。本研究于2013年8月选取科尔沁沙地共56个样地,对样地植物按典型的科、属、种分类系统和株生长型、根生长型、Raunkiaer生活型、水分生态型及分布区型进行调查和分类,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具有典型的地面芽植物气候、中旱生生境条件、植物分布区系结构复杂的特征,共发现121种植物,隶属于31个科,6个株生长型,5个根生长型,6个生活型,5个水分生态类型和13个分布区型。其中,禾本科最多,占23.1%;菊科和豆科分别占22.3%和11.6%。株生长型结构以直立型种类最多,占37%;分枝型和丛生型分别占30%和19%。根生长型结构以直根型的种类最多,占61%;刷状根型和根茎型分别占22%和15%。生活型结构以地面芽植物种类最多,占35%;一年生植物和地面-地下芽植物分别占26%和14%。水分生态型以中生型植物种类最多,占44%;旱生型和中旱生型分别占26%和23%。分布区型结构中,蒙古-东北-兴安-华北分布区型(Mo-N-D-C)的植物种类占据首位,达30%;接下来是蒙古分布区型(Mo)和蒙古-东北-华北(Mo-N-C)分布区型,分别占18%和10%。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草原目前处于生态恢复的早期阶段,植物区系较复杂,水分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有利于该地区植物正向演替,但表层土壤生态环境依旧脆弱,一年生植物数量占绝对优势,应继续加强草地管理,合理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