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6篇
  25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明确不同小麦品种(系)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32个小麦品种(系)成熟期植株的钾含量及分布,对比分析了秸秆直接就地还田与收获不还田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系)钾素的携出量、回田量与土壤钾素盈亏量。结果表明,在麦田钾肥施用量为93kg·hm-2条件下,秸秆还田后,小麦植株返还到土壤中的钾素量高达60.4~146.3kg·hm-2。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多向农田返还钾素44.6~112.6kg·hm-2。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种植所有品种(系)的土壤钾素均呈现大量盈余状态,其盈余量为65.7~81.3kg·hm-2,占施钾量的70.7%~87.4%。秸秆还田还有利于缩小不同品种(系)种植农田土壤钾素的差异。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农田钾素盈亏状况在品种(系)间差异显著,而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品种(系)间农田钾素盈亏状况差异较小。钾高效吸收型小麦品种(系)具有较高的钾素携出量和回田量及较低的土壤盈余量,而钾低效吸收型小麦品种(系)则具有较低的钾素携出量和回田量及较高的土壤盈余量。从土壤可持续发展而言,无论小麦品种(系)钾吸收效率高低,秸秆还田条件下麦田均应大幅减少钾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3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1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不同小麦品种秸秆还田对农田磷素平衡的影响,优化麦田养分资源管理,以当前江苏省农业生产上主导品种和有苗头的小麦新品种(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小麦品种成熟期植株磷素含量与分布,分析其秸秆还田与不还田条件下土壤磷素盈亏的差异.结果表明,磷高效吸收型小麦品种的籽粒磷含量较高,其磷素携出量和回田量较高;在常规磷肥施用量49 kg P·hm-2条件下,若秸秆不还田,磷高效吸收型品种种植土壤中磷呈现少量亏损状态;而磷低效吸收型品种的籽粒磷含量较低,其磷素携出量和回田量较低,无论秸秆还田与否,土壤磷均有盈余.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直接还田显著增加了小麦磷素回田量,减少了小麦磷素携出量.秸秆不还田时,麦田土壤磷盈亏量为-4.7~25.2 kg· hm-2;秸秆直接还田时,所有小麦品种种植土壤中磷素均呈盈余状态,土壤磷盈亏量为4.0~30.3 kg·hm-2.在供试的32个小麦品种中,秸秆不还田方式下农田磷素大量盈余的品种有9个,秸秆还田方式下农田磷素大量盈余的品种有28个.在当前秸秆还田的大趋势下,要维持农田磷素平衡,对大部分小麦品种均应适当减少磷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33.
农田施用水葫芦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粳稻品种运2645为供试材料,设计农田施用水葫芦(将晒干水葫芦按4 500 kg/hm2农田施用)、不施用水葫芦处理和施N量为120 kg/hm2(LN)、240 kg/hm2(NN)处理,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田施用水葫芦使水稻成熟期株高略有增加;(2)农田施用水葫芦使水稻产量平均比对照增加8.6%,其中:LN处理、NN处理条件下分别比对照增产7.5%、9.5%,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3)农田施用水葫芦使水稻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平均比对照增加5.0%、1.6%、1.2%、和0.5%,其中单位面积穗数和结实率,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4)农田施用水葫芦使水稻生物量平均比对照增加9.0%,使水稻的经济系数平均比对照下降0.5%,生物量的增加是农田施用水葫芦水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5)农田施用水葫芦能显著提高水稻抽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水稻抽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农田施用水葫芦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生物产量以及水稻抽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34.
于2008年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人工手插和机插2种水稻种植方式下CH4和N2O排放进行田间观测,研究稻麦轮作条件下机插水稻CH4和N2O的排放特征及其温室效应。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CH4排放通量人工手插水稻和机插水稻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N2O仅在水稻搁田期间有明显排放,机插和人工手插水稻CH4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4.68、4.39 mg.m-2.h-1,N2O平均排放通量为92.80、111.33μg.m-.2h-1。与人工手插水稻相比,机插水稻增加CH4排放总量14%,减少N2O排放总量11%,使稻季排放CH4和N2O所产生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和"单位产量的GWP"分别提高8%和10%。在稻麦轮作条件下采用机插水稻种植方式,水稻生长期间排放的CH4和N2O所形成的温室效应有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5.
在不同群体条件下 ,测定小麦幼穗发育过程中生长素 (IAA)、赤霉素 (GA3)、玉米素核苷 (ZR)、异戊烯基腺苷(i PA)和脱落酸 (ABA)含量的变化动态 ,分析小麦幼穗内源激素含量与小花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 :单棱期幼穗中较高含量的 GA3有利于小穗的分化 ;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幼穗中高含量的 ZR和 i PA,小花分化数多 ,较高含量的 ZR和 i PA有利于小花分化。而孕穗期高含量的 ABA,可孕小花数少 ,ZR/IAA、i PA/ABA比值与可孕小花数相关密切 ,较低含量的IAA、ABA有利于提高小花的育性  相似文献   
36.
对小麦籽粒中淀粉及其组分积累动态、相关酶活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2个供试品种淀粉及其组分积累量随灌浆的进行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积累速率变化均呈单峰曲线,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积累速率峰值均出现在花后21~28d。2个品种小麦花后籽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ADPG)焦磷酸化酶(AGPP)、游离态淀粉合成酶(SSS)、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花后28d前呈上升趋势,28d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AGPP活性与SSS、GBSS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AGPP、SSS、GBSS活性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积累速率、籽粒灌浆速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淀粉分支酶活性变化呈三次曲线的关系,前期活性较高,支链淀粉合成能力强,后期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37.
小型分散畜禽养殖场粪污收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型分散畜禽养殖场因养殖规模小、布局零散、随市场波动大、监督指导成本高、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等,成为畜禽养殖业粪污综合治理的瓶颈,影响着各地农业源污染减排的进一步推进。为破解小型分散畜禽养殖粪污处理难题,通过调查小型分散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的困难因素,结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洛阳片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工程,分析小型分散畜禽养殖场粪污收集服务体系建设的各环节以及遇到的问题,并初步探讨了政府、养殖户、畜禽粪污处理中心、种植户在综合治理工程中的定位,以期为建设并保障小型分散畜禽养殖场粪污收集服务体系长效运行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8.
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稻季CH_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季CH4排放的影响,为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对策。【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麦季土壤耕作方式(免耕、旋耕和翻耕)和稻季土壤耕作方式(旋耕和翻耕)对水稻生长季CH4排放的影响。【结果】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水稻生长季CH4排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CH4累积排放量占全生育期排放总量的比例为64.73%—86.84%。水稻生长季CH4排放总量麦季免耕极显著高于麦季旋耕和麦季翻耕,平均增加53%和24%;稻季翻耕较稻季旋耕平均增加CH4排放量10%,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土壤耕作处理稻季CH4排放总量为:麦季免耕+稻季翻耕麦季免耕+稻季旋耕麦季翻耕+稻季翻耕麦季翻耕+稻季旋耕麦季旋耕+稻季翻耕麦季旋耕+稻季旋耕,"单位产量的CH4排放量"表现趋势相同。水稻生长期内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和土壤Eh呈极显著负相关,CH4排放总量与0—5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麦季土壤耕作方式和稻季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季CH4排放总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农田采用周年旋耕措施能有效减少水稻生长季CH4的排放。  相似文献   
39.
秧龄与宽窄行移栽对单季晚粳常优1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水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相关技术依据。[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1号为研究对象,研究秧龄与行距配置对水稻群体、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小苗移栽可促进水稻及早分蘖,形成大穗,且群体干物质积累快,从而提高产量;宽窄行栽培由于窄行水稻植株间过早产生竞争,不利于水稻群体的早发,从而导致减产。[结论]小苗移栽有利于水稻高产,宽窄行不利于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40.
基于稻麦轮作农田土壤锌累积的猪粪安全施用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针对江苏省规模养殖废弃物超排,严重引起环境污染且资源大量浪费的突出问题,开展了稻麦农田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后耕层土壤重金属Zn的变化特征研究,并基于耕层土壤Zn累积速率探讨了猪粪有机肥安全施用量,为规模养猪场有机肥安全利用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根据稻麦两熟制农田猪粪有机肥用量,设对照(CK)、化肥(CF)、25%猪粪+75%化肥(25% PM)、50%猪粪+50%化肥(50% PM)、75%猪粪+25%化肥(75% PM)、100%猪粪(100% PM)、125%猪粪(125% PM)和200%猪粪(200% PM),共8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在2013和2014年水稻收获期,分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采集5点混合土壤样品。采用HF-HNO3-HClO4消煮和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土壤总Zn和有效态Zn含量,分析不同量猪粪有机肥施用后土壤总Zn和有效态Zn的变化特征和累积速率。根据农业安全生产二级标准,结合不同猪粪有机肥施用量的耕层土壤总Zn年累积速率,分析稻麦农田猪粪有机肥可安全施用年限。【结果】 稻麦农田猪粪有机肥施用后第3、4年水稻收获期,0-10 cm和10-20 cm土层总Zn和有效态Zn含量,以及总Zn和有效态Zn的累积速率,均随着猪粪有机肥施用比例提高呈线性增加趋势。2014年水稻收获期,不同猪粪有机肥处理耕层0-10 cm土壤总Zn和有效态Zn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1.1~236.5和8.9~49.4 mg/kg,年累积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6.6~42.9和1.9~2.0 mg/(kg·a),即耕层土壤年累积的有效态Zn含量占总Zn含量的比例为28.0%~31.3%。由耕层0-10 cm土壤总Zn的年累积速率可知,稻麦农田猪粪有机肥可安全施用年限随着猪粪有机肥施用比例提高呈现乘幂方程的降低趋势。在农业安全生产二级标准内50年尺度上猪粪有机肥氮替代比例为11.1%~12.5%,20年尺度上猪粪有机肥氮替代比例为33.6%~35.5%。【结论】 猪粪有机肥连续施用后,稻麦两熟农田耕层土壤Zn存在累积效应,并随着猪粪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呈线性增强的趋势。基于该定位试验的耕层土壤总Zn累积速率,建议短期猪粪有机肥氮替代率不超过35%,中长期猪粪有机肥氮替代率不超过1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