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3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6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5 毫秒
31.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培育的抗黄萎病新种质BD18,经6年北京人工黄萎病圃和8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8个单位27次抗黄萎病鉴定,平均病指11.65,属抗病类型,接近高抗水平;高抗枯萎病,中抗棉蚜,早熟不早衰。经8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6个单位作抗病亲本利用,已育出一批抗黄萎病性能好的材料和新品系。  相似文献   
32.
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子指纹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我国棉花枯萎菌3个生理小种的26个代表菌株及国外3 个不同生理小种菌株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共产生了140个RAPD分子标记,其中878% 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菌株划分为6个RAPD组,确定了不同小种间的亲缘关系,为确立我国棉花枯萎菌生理小种在国际上的分类地位提供了可靠的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33.
棉花铃病发生关键因子及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研究通过在不同生态棉区定点系统调查和定株观察表明,棉花铃病发生的关键因子是8月份降雨量,当月雨量180mm以上,其中连续5天日平均雨量达到或超过10mm,铃病发生严重、并出现明显的烂铃高峰,其病铃一般占总烂铃60%以上。综合南北棉区4个试验点的1980~1993年历年棉铃发病率与当年7、8、9三个月降雨量、雨日、温湿度等气象因素的相关性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烂铃病发病程度的预测模型,即Y=0.08971x+5.2797(x为8月份雨量),应用这一模型,根据当年8月份的天气预报及结合本地棉花长势,可以预报当年棉花铃病发生轻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4.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研究手段为主线,从形态学特征、凝胶电泳、血清学反应、营养体亲和性及几项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面讨论了目前国内外在划分棉花黄萎病菌种内致病类型上的研究进展状况,并在本文基础上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35.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类型分化及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选用5个代表性的棉花黄萎菌系与美国落叶型黄萎病菌 T_9,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落叶型菌系 V_B 与T_9的致病力强于非落叶型菌系。根据寄主反应型,划分出致病力强(V_B、T_9、V_6)、中(V_3、V_5)、弱(V_(10))三个类型;各菌系在33℃不能生长,在低温9℃和高温32℃均生长缓慢,表现适宜温度为20—30℃,最佳生长温度25℃,其中落叶型菌系比非落叶型菌系耐高温,在30℃下、菌落生长仍迅速;在培养性状上差异也很明显,落叶型菌系 V_B 与 T_9的菌落为白色,菌丝致密绒毛状,微菌核不明显,有成束状膨胀菌丝团;而非落叶型菌系 V_3、V_5、V_6、V_(10)菌落为黑色和灰黑色,菌丝絮状,有的稀松成束,微菌核呈串状葡萄形或似瘤状根须。鉴于落叶型黄萎菌系 V_B 与 T_9在三大棉种的6个品种上致病程度和对不同温度反应及培养性状等方面特性均表现基本一致的结果,进而肯定我国江苏常熟棉花黄萎菌系 V_B 是落叶型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36.
1995年北方棉区黄萎病大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5年北方棉区黄萎病大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简桂良马存石磊岩(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1995年棉花黄萎病在我国北方冀、鲁、豫、晋、陕棉区再次大发生,重病田达100多万hm2,损失皮棉10万t。1发生概况进入8月份以后北方棉区黄...  相似文献   
37.
乙缩调节剂防治棉花烂铃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乙缩调节剂(乙烯利+缩节安)除去棉花早蕾可减轻烂铃病的发生。处理区与对照区相比平均防效58.01%,皮棉平均增产19.62%,其中乙烯利1500ppm+缩节安100ppm,亩施药液25公斤,喷棉株周围,防病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8.
棉花种质资源抗枯、黄萎病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外实践证明,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有效途径,种质资源鉴定,筛选抗源是培育抗病品种的重要前提。 我们于1972-1978年在新乡王屯重病田对204份材料进行成株期抗枯萎病鉴定(自然病圃法);1986—1988年在北京本所温室对1007份材料进行苗期抗枯萎病鉴定(纸钵菌土法);1983-1988年在北京本所黄萎病圃对2072份材料进行成株期抗黄萎病鉴定(人工病圃法):1984-1985年在北京本所温室对394份陆地棉进行苗期抗黄萎病鉴定(纸钵撕底蘸根法)。通过对3677份(次)材料的鉴定,初步明确了我国棉花种质资源对枯、  相似文献   
39.
1993年棉花黄萎病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40.
石磊岩 《植物保护》1982,8(3):19-19
当前我国棉区推广的棉花抗枯萎病新品种“86-1号”,经过几年的多次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表现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适应范围广,防病增产效果显著等优点。现已扩展到十一省,1981年面积达220万亩。但是,“86-1号”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地区的“86-1号”品种不纯,混杂现象严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品种混杂退化情况 优良品种是棉花增产的内在因素;然而,任何良种并非一成不变,往往有“一年良种,二年杂,三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