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3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6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三大棉种对棉花主要病害抗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633个陆地棉、海岛棉、中棉三大棉种的品种资源和42个生产上推广应用的陆地棉品种,在田间病圃和温室接菌,进行对枯萎病、黄萎病、苗病、铃病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中棉对枯萎病、苗病,铃病均有较高的抗病能力,但对黄萎病抗性较差;海岛棉对黄萎病有很高的抗病能力,但对枯萎病、苗病、铃病抗性均较差;陆地棉对棉花4种主要病害的抗病性能高于海岛棉,但低于中棉。经生物统计分析,仅发现陆地棉抗枯萎病与抗苗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推荐中棉12、陕1155、86-2、86-3、冀合3016五个兼抗枯、黄萎病,并对苗病、铃病也有一定耐病性的品种,供各地多抗育种选用。  相似文献   
42.
石磊岩 《植物保护》1982,8(3):19-19
当前我国棉区推广的棉花抗枯萎病新品种“86-1号”,经过几年的多次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表现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适应范围广,防病增产效果显著等优点。现已扩展到十一省,1981年面积达220万亩。但是,“86-1号”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地区的“86-1号”品种不纯,混杂现象严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品种混杂退化情况 优良品种是棉花增产的内在因素;然而,任何良种并非一成不变,往往有“一年良种,二年杂,三年  相似文献   
43.
北方棉区棉花黄萎病菌RAPD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14个黄萎病菌代表菌系为对照,对来自我国北方棉区的34个棉花黄萎病菌菌系进行RAPD分析。选用对所有供试菌系都有扩增条带的14个引物,取其结果中稳定性和多态性均好的65条谱带作类平均法系统聚类分析,建立树状图。将上述48个菌系分为4大类,结果表明北方棉区河北、河南、山东的部分棉田存在黄萎病菌落叶型菌系的危害,而且85.7%的落叶型菌系与对照的美国落叶型菌系T9、V44的亲缘关系比与对照的江苏落叶型菌系V、V991更接近。  相似文献   
44.
抗黄萎病棉花新种质BD1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黄萎病棉花新种质BD18孙文姬简桂良马存石磊岩(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黄萎病是棉花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南北棉区连年暴发流行危害。1993年发病面积高达267万hm2,损失皮棉10万t。1995、1996年又连续在...  相似文献   
45.
35%苗病净1号对黄枯萎病菌抑制作用测定①孙文姬简桂良石磊岩马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北京10009435%苗病净1号是我们研制的棉花复配拌种剂,1994年12月23日通过了化工部技术成果鉴定。该药具有低毒、内吸、广谱和持效期长及促进植物生长等特点,防治...  相似文献   
46.
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菌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我国棉花黄萎病菌 V_B 与已知的美国落叶型黄萎病菌 T_9以及我国非落叶型黄萎病菌 V_6、V_10进行对照比较研究,所得结果表明,菌系 V_B 为强致病力,病株落叶成光杆,在6个抗感不同的棉花寄主上致病,平均病情指数达54.6;对不同温度反应显示偏耐高温,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最佳温度25℃;在 PDA 培养基上菌落白色,微菌核不明显,呈束状膨胀菌丝团等生理特性方面,均和美国落叶型黄萎菌 T_9表现趋于一致,而与非落叶型黄萎菌系差异明显。从而证实江苏常熟徐市的棉花黄萎菌系 V_B 是落叶型的病原菌。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
北方植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分化类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通过对采自北方植棉区落叶和非落叶病株的51个棉花黄萎病菌系致病力分化测定结果,确定我国北方植棉区存在落叶类强致病力菌系;混合类中度致病力菌系及非落叶类弱致病力菌系的3个致病类型,并分别占测试菌的41.51%、35.85%和22.64%,其中9个强致病菌系致害棉苗出现落叶程度与对照菌的落叶程度相当或略重,表明河北、山东、河南植棉区重病田有落叶型黄萎菌系。病菌培养性状研究,得出3个培养型,即黑色菌落型、灰白色菌落型与白色菌落型。明确了黄萎病菌生长最佳温度为25℃,这一结果同田间黄萎病大发生要求的温度一致。  相似文献   
48.
喷施外源激素对棉株棉花黄萎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温室人工接菌 ,研究了喷施 4种外源激素 3-吲哚乙酸、赤霉素、脱落酸和反 -玉米素对棉苗棉花黄萎病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霉素在5.0~80.0μg/ml浓度范围内 ,提高了棉苗抗病性 ,但棉苗表现徒长、叶片畸形 ;反 -玉米素25.0~80.0μg/ml明显促进了病情发展 ;3-吲哚乙酸10μg/ml,脱落酸0.5μg/ml,反 -玉米素10 μg/ml的处理对降低棉苗的发病率和发病程度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