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在介绍国内棉花秸秆基质化利用的研究现状,包括其用途、混配方法以及发酵条件等的基础上,分析了棉秆基质化利用中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以期为新疆棉秆无土栽培基质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品质棉花产需分析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2016、2017和2018年棉花公检数据分析得出,我国高品质原棉短缺量大;与美棉、澳棉品质指标对比分析,明确了我国新疆棉花品质的短板;结合我国纺织业发展需要,分析了高品质原棉需求增长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疆乃至全国棉花品质提升的主攻方向、建设高品质棉花生产基地和高品质生产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球棉花话语权观察及中国棉花话语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文回顾2021年3月24日一些国际品牌商抵制新疆棉花及由此引发的棉花话语权问题,重点介绍了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原则标准、中国棉花协会的中国棉花(Cotton China)、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的CCIA生产和加工指南、《美国棉花信任守则》(U.S.Cotton Trust Protocol)等国内外棉花话语权和话语体系的形成、功能和影响力,对我国构建棉花话语权提出了标准体系、长效机制、获得经费的思考和建议,具有决策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轮耕模式对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的土壤改良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针对黄淮海地区长期采用单一土壤旋耕作业存在的弊端,研究由秸秆覆盖深松、秸秆还田旋耕和秸秆还田深耕组成的不同轮耕模式对黄淮海两熟区农田的土壤改良效应。【方法】连续6年定位实施5种轮耕模式:连年旋耕(CRT,CK)、连年深松(CST)、连年深耕(CDT)、深耕/旋耕(DT/RT)和深耕/旋耕/旋耕(DT/RT/RT),研究各轮耕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三相比R值、土壤有机碳储量、全氮储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速率和作物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轮耕模式、耕层深度、年份对土壤三相比R值、土壤有机碳储量、全氮储量和酶活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与连年旋耕相比,连年深松模式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氮储量、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积累,而连年深耕、深耕/旋耕和深耕/旋耕/旋耕轮耕模式有利于增加1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氮储量、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促进土壤营养均匀分布。随着轮耕年限的增加,0—40 cm土层的R值呈整体降低趋势,而土壤有机碳储量、全氮储量呈整体增加趋势,其中深耕/旋耕和深耕/旋耕/旋耕轮耕模式表现更为明显。与试验开展前相比,秸秆全量还田下的连年旋耕、连年深松、连年深耕、深耕/旋耕和深耕/旋耕/旋耕模式在0—40 cm土层的R值分别降低20.8%、33.1%、29.5%、29.7%和30.7%,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6.4%、14.5%、16.0%、20.6%和23.8%,全氮储量分别增加3.1%、11.1%、11.6%、13.3%和15.7%。轮耕对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极显著影响,与连年旋耕相比,连年深松、连年深耕、深耕/旋耕和深耕/旋耕/旋耕模式冬小麦季的土壤呼吸速分别提高20.7%、19.3%、13.7%和9.2%,夏玉米季分别提高19.1%、18.1%、15.2%和10.4%。但与连年深耕相比,深耕/旋耕和深耕/旋耕/旋耕模式冬小麦季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显著降低5.9%和9.6%,夏玉米季分别降低3.3%和7.3%。其中,深耕/旋耕/旋耕模式冬小麦季的土壤呼吸速率比深耕/旋耕降低4.1%,夏玉米季降低4.3%。轮耕、年份及其交互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存在极显著影响。对5种轮耕模式6年的作物周年产量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以深耕/旋耕模式最高,但深耕/旋耕和深耕/旋耕/旋耕模式的作物产量和效益差异均不显著。深耕/旋耕/旋耕、深耕/旋耕、连年深耕和连年深松的周年产量比连年旋耕分别增加18.9%、21.4%、12.9%和15.7%,其经济效益比连年旋耕分别增加31.9%、36.2%、20.3%和25.4%。【结论】深耕/旋耕/旋耕轮耕模式能够改善耕层结构,增加土壤耕层碳氮储量和根区酶活性,且显著降低农田碳排放量,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为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农田适宜的轮耕模式,其次是深耕/旋耕轮耕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深松(耕)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砂姜黑土区适宜的土壤耕作制度,为构建砂姜黑土合理耕层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置5个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耕作处理,分别为秋季旋耕+夏季免耕(ART+SNT,对照)、秋季深松+夏季免耕(ASS+SNT)、秋季深耕+夏季免耕(ADMP+SNT)、秋季深耕+夏季下位深松(ADMP+SSSS)和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ADMP+SSSL)。研究深松(耕)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土壤物理特性、根系形态、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深松(耕)显著降低了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促进了冬小麦和夏玉米根系生长,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深耕的效应大于深松,在冬小麦季深松(耕)的影响大于夏玉米季。与秋季旋耕+夏季免耕相比,秋季深松(耕)土壤紧实度降低20.9%,土壤三相比R值降低12.9%,作物根系干重密度增加29.8%,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总产分别增加22.0%、8.8%和15.2%,冬小麦季、夏玉米季及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8.2%、7.9%和14.0%,经济效益增加19.8%。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对土壤耕层特性的改良效果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其作物根系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与单一秋季深松(耕)相比,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降低5.6%和15.0%,作物增产4.4%,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加4.0%和3.3%。5个处理中,以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对土壤耕层特性的改良效果最好,作物根系生长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分别降低28.4%和26.6%,夏玉米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系干重密度分别增加67.0%、45.3%、23.1%和49.5%。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冬小麦、夏玉米和周年作物产量比秋季深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5.5%、3.4%和4.4%,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27.8%、11.6%和19.4%;冬小麦季、夏玉米季及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比秋季深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3.7%、3.5%和4.1%,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20.9%、10.7%和18.1%;经济效益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增加24.4%。【结论】秋季深耕+夏季深松的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在5个不同的深松(耕)方式处理中,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砂姜黑土区适宜的深松(耕)方式。  相似文献   
16.
科学核算棉花生产成本、产值和收益对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棉花生产所处的状态和实际水平,研究获得大量背景值对深入了解当前全国农情、棉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结果表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全国棉花生产(不包括轧花加工)每666.67 m2表观总成本分别为2 012.61元、2 059.10元和2 194.89元,每666.67 m2表观主产品产值分别为2 156.26元、2 584.65元和3 526.47元,每666.67 m2表观纯收益分别为143.64元、525.55元和1 331.58元,都呈现上涨趋势,表明植棉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回报;受气候变化和市场价格影响,年际间植棉生产波动大,稳定性差,相关补贴对稳定植棉收益具有重要功能。3年每千克皮棉表观生产总成本分别为14.61元、13.87元和16.98元,每千克物化成本分别为8.35元、7.95元和10.22元,整体上我国棉花仍具有较强竞争力。为加快建设棉花强国,提高棉花竞争力,应不断提高单产水平,进一步改善品质和降低成本。分析显示,经过棉区布局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非均衡的价格支持政策,全国棉花生产形成中低投入、中低产出和中低效益,中等投入、中等产出和中等收益,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几种层次分明的类型,对找准不同生态区棉花的科技进步、科技兴棉、科技服务的着力点,政策支持和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方向目标具有借鉴指导意义。本调查研究方法及其结果对《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的棉花成本收益具有重要补充作用,可为修订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表、改进分析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